教育的力量——解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李文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教育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解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b></p><p class="ql-block"> 美国八零后作家塔拉.韦斯特弗的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经问世,就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榜。也许是作者笔下的特殊故事引人入胜,也许是作者成长的不凡经历令人瞠目,也许是故事背后的教育力量让人感慨。总之,读者从塔拉身上看到了唤醒,看到了改变。</p><p class="ql-block"> 塔拉.韦斯特弗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她把自己家乡的巴克峰比作印第安公主,她就在巴克峰度过自己的童年以及少年时代。塔拉家里有七个孩子,她是最小的那一个,但并未得到特殊的宠爱。从她记事起,她就和父亲、哥哥们在废料厂肢解汽车等废弃工业品,那些破铜烂铁和轮胎电线陪她成长。她没有进过学校,九岁才有了出生证明。她之所以在家里接受父母的教育,是因为父亲是摩门教,他不信任政府的教育,医疗。他送孩子进教堂,教育孩子恪守教规,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主的安排。他们一家经历过两次车祸,哥哥卢克被火烧,贝恩从大吊车坠落,塔拉从翻斗车掉下来,孩子们无论受了怎样的伤害,父亲都不让去医院,拒绝吃药。即使这位父亲在一次汽油箱爆炸中严重烧伤,面容尽毁,生命垂危,他也坚持在家里接受她母亲的治疗。他说政府的学校、医院都是撒旦。他疯狂的行为是不停地储存汽油,罐头以及枪支,他说世界末日来临,这些东西会让他们生存下来。可千年虫真正来临,世界什么都没发生,塔拉也因为没发生什么而失望,她第一次对父亲的话产生了怀疑。</p><p class="ql-block"> 塔拉的母亲,顺从丈夫,把丈夫看成了天,从不敢对丈夫有任何抗拒。她说这是教规。塔拉的母亲是个民间助产士,她的手里接生过很多婴儿,但在车祸之后就开始偏头疼,她不能亲手接生了,她雇佣助手,在一旁指挥。为了治疗自己的偏头疼,她研究各种精油,她也认为医院的药物不能进入人的身体,那是对主的亵渎。好在她的精油真的能治病,而且在塔拉上大学的时候,她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并富甲一方。</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塔拉,很小就跟着父亲在废料厂工作。所谓的教育就是父亲讲故事,母亲教识字,参加教堂唱诗班,读《摩门经》,还有肢解废工业品。这些都是她十六岁前对世界的认知源。塔拉在长大,目睹家庭发生的一切,以及青春期对异性和外界的感知,逐渐有了自己对事情的判断。哥哥泰勒是第一个离家出走要求上学的。在哥哥泰勒的鼓励和帮助下,塔拉买书自学。她申请了杨百翰大学,参加大学的四门考试后被录取。她进入大学看到一个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她开始不停地阅读,思考,她看到曾经的自己与正在蜕变的自己之间有一道鸿沟,那就是父亲植根与她精神领地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父亲反对的,正是她经历的,她有时很迷茫,到底哪个才是她应该有的。比如,女孩子穿短裙子,涂抹口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父亲的教育来说,这是轻佻的,哥哥贝恩直接说是“妓女”,她自己也认为穿上紧身衣跳舞,不像正经女孩。上大学时,她才开始喝咖啡,穿女孩的衣服,上厕所后洗手。更大的是文化和思想对她的冲击。她在思考父亲所说的话是否属于真理,父亲一系列异于常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心理疾病。当她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见识反思自己的过往,她内心的疼痛与挣扎,情感的撕扯深深地折磨着她。当她与母亲说出父亲有狂躁妄想症,贝恩有暴力倾向,希望就医时,父亲认为她是魔鬼路西法附身,她受了魔鬼的诱惑,她背叛了家庭和信仰。</p><p class="ql-block"> 虽然塔拉正在接受高等教育,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家庭和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但生养她的巴克峰,废料厂,父母哥姐的亲情,让她的精神情感有了更大的撕裂感。人的蜕变就像化茧成蝶,蜕变撕裂的疼痛是必然有的。塔拉是牛津大学的博士了,但她迟迟不能完成博士论文。她追剧,一集接一集,一部接一部,在迷茫颓废中,疏离亲人,让自己屈服,违背自己内心的声音,种种矛盾,折磨得她常常进入噩梦,常常在尖叫声中醒来。她向教授倾吐了自己的苦恼,在教授的点拨中,她再次燃气激情,准备博士论文。她博士毕业后又回到巴克峰。</p><p class="ql-block"> 当静谧的夜晚,印第安公主出现在她眼前的时候,她知道,那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小女孩留在了巴克峰。现在的她依然爱父母和亲人,但是她不能再回到从前了。她和父母有了距离,不是时间,也不是信仰,而是教育。教育唤醒了她的自我意识,教育让她对世界和信仰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教育让她从一个脆弱屈服的女孩变成了坚韧独立的女性。如果说人是环境的产物,那么,能够撼动环境的力量就是教育。</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我想塔拉的父亲,在她童年和少年时代,只是一味地注入,注入太多就无法装进大脑。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才是塔拉成长中的一把火,而哥哥泰勒是助燃剂。大学,让这把火熊熊燃烧,她烧毁了从前的狼狈不堪,烈火重新锻造了独立光鲜的自己。这就是浴火重生,这就是教育的改变,教育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8年了,对教育也有浅显认识。首先教育应从家庭谈起。家庭环境,家风家训,父母言行,这都是孩子最初的教育,不管是有意或无意,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中国四大贤母,孟子之母,陶侃之母,欧阳修之母,岳飞之母,四位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家喻户晓。清代曾国藩、现代傅雷教育子女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耳闻。这些成功的教育范例,说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习惯、修养、品行以及事业,都有深刻的影响。书中塔拉亦如此。虽然塔拉生活在山区一个贫穷的摩门教家庭,但是父亲给她所讲的故事,其实渗透了美国历史,他的言行也让她懂得了淳朴和善良;母亲教她识字,去教堂参加唱诗班,有意无意地给塔拉输入了最初的知识营养;废料厂的工作很累很脏,不仅锻炼了她的身体和吃苦能力,而且也从实践中掌握了初级的理化知识;她生活的巴克峰,美丽安静的自然环境,让她养成了耐得住寂寞的习惯。可见,再不堪的家庭,总有一种好的给养给孩子,而那些不堪需要另外的教育力量去改变,那些蒙昧需要另外的教育力量唤醒。我想这就是学校和社会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塔拉不走进大学,塔拉一定和她母亲、姐姐、嫂子埃米莉一样,重复在山区的生活,结婚生子,做个民间助产士,排斥外在现代化的医疗等科技改变后的生活。当然,她也是虔诚的摩门教徒,不去反抗丈夫的侮辱和暴力,她觉得所有的苦难都是自己应该的。塔拉因为走进大学,因为接受现代文明高等教育,所以,她独立的意识被唤醒,她的尊严被唤醒,她对生活的激情被唤醒。她曾经脑海中存在的疑问都有了答案,包括摩门教的一夫多妻制,她认为那是社会制度,而不是宗教。她对自己、家族、宗教、历史、社会等有了全新的认知。她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终于走向了属于自己的山。</p><p class="ql-block"> 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事例从古至今不胜枚举。可惜的是,我们现在有些青少年明明知道,但不去改变。改变是自己的革命,没有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塔拉做到了,所以她成了一个传奇人物。我们之所以平凡,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从未改变自己。</p><p class="ql-block">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书名连用比喻,把自己比作鸟,鸟儿飞翔需要翅膀,而书中的翅膀,作者所指就是教育,我个人认为还应该有逃离不堪向往美好的理想。“你的山”,显然不是巴克峰的山,那座山属于父母,属于曾经的塔拉。走出大山,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精神领地,才是“你的山”。多念几遍书名,是不是也让人咀嚼回味无穷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