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吾师

轻语飞扬

<p class="ql-block">  大约十多天前,好友发来信息说刘慧龙老师要来沂源培训,问我要不要参加。心里一阵激动,抛却自己的书法水平和单纯的兴趣,就因二十多年没见过老师也得参加,于是很爽快地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培训如期而至。和好友赶到培训地点时,刘老师正在教室门口和几个学生聊天。这么多年,刘老师桃李满天下,走到哪里也不乏学生和一些慕名而来的书法爱好者。</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过去还是我记忆中的老师,朴素的穿着,偏瘦的身材,乌黑偏分的头发,戴着金丝边框眼镜,一副儒雅博学的样子。刘老师很快认出了我,这让我有些意外和激动,竟然还有一点点学生的羞怯,再看刘老师,亲切平和,没有一丝一毫的违和感。我的心渐渐平复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间普通的教室,呜呜泱泱地坐满了人。沾好友的光,我坐在了教室里绝佳的位置——第二排的中间。这要是当年上学那会儿,绝不坐这,巴不得离老师越远越好。要是换作其他培训,也不坐这,找个边角的地方,看看书,玩玩手机,听不下去的时候开溜也是有的。</p><p class="ql-block"> 书法是离我们既近又远的事儿。现在书法热,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仿佛人人都会“书法”;各级各类书法展,书法比赛也多如牛毛,随即而生的是多如牛毛的所谓的“书法家”。鱼龙混杂之中,我们更应该了解书法,了解我们几千年的书法文化。书法的宗源在哪?书法的历史怎样?书法的美丑如何辨别?刘老师的讲座就如及时雨,他引经据典,结合作品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这些问题,让我们提高了认知,开阔了眼界。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动,与其说是书法美学讲座,不如说是一场中国文化大宴。</p><p class="ql-block"> 下午,刘老师看了老师们带去的字,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他还挥毫泼墨,现场为老师们书写了作品。给我写的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我喜欢这首词,一如我们此时的学习交流一样。</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作品我有两幅,一幅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另一幅是“学海无涯”。至今还完好地挂在老家正屋的墙上。上学那会儿,当我思虑多天,心有忐忑,嗫嗫嚅嚅地对老师说想要幅作品的时候,老师是那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是裱好了给我的,当时的我高兴之情,溢于言表,离开办公室时活脱脱就是一只撒了欢的兔子。</p><p class="ql-block"> 当年在书法学社待过几天,由于本人天生愚钝,缺乏悟性,又欠努力,所以连皮毛也没学到。每每回想起来既惭愧又后悔,更羞于提及是老师的学生,生怕给老师丢脸。犹记得,写过一回李煜的《虞美人》,拿给老师看,老师没有讲字的好坏,讲的是内容的选择,要尽量写一些积极上进,有精气神的字句。关于这一点,老师在今天的讲座中也有提及。</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夫人王老师也是我的老师,教我语教。王老师总是一脸的笑盈盈,声音清脆好听,教学严谨认真。至今还记得第一节语教课,她带去了一年级语文备课簿,我们传阅欣赏,霎时惊呆:每个汉字,每个拼音都工工整整,清秀端庄,每一页都配有精美的图画,放在今天堪称完美珍藏版。王老师善于运用微格教学,指导我们语教一丝不苟,每个环节,每个语调都一一示范引导,力求精准到位,想想自己仅有的一点课堂教学基本功也是从她身上学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正是新课改的第一年。王老师跟随市教研室来学校视导,当时点名听了我的课,我是既紧张又兴奋,讲课过程早已忘记,只记得课后老师说:“讲得不错,没想到文文弱弱的你声音挺大,挺有激情!”这对当时的我,是莫大的激励和鼓舞。</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过去,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对教育、教师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然而,在我心中,刘老师和王老师永远是一对师者楷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吾爱吾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