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四大件”,也叫“三转一响”,所谓“三转”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指收音机,当时,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就是拥有“三转一响”,甚至成了年轻人结婚必备物品。</p><p class="ql-block"> 老物件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是社会发展见证人。1968年,我与爱人组建新的家庭后,很想有一台自家的缝纫机,但因当时生活困难,连一块手表都买不起,填置缝纫机更是望尘莫及。婚后的1985年,我在针织总厂留守处用130元买下一台二手华南牌缝纫机,可能是上世纪70年代末广州生产的,浅蓝色的机头,镀铬的滚轮,铸铁的脚踏板,棕色的实木台面。缝纫机的一块木板是活动的,不用时机头可以扳下来藏在里面,放下盖板后,整个桌面是平整的,铺上桌布可以摆放物品。用时打开活动板,把机头从里面拉出来,合上活动板,就是一台缝纫机。</p><p class="ql-block"> 请欣赏川州一夫任宏凯——杭州,那年的缝纫机视频……</p> <p class="ql-block"> 老伴特别喜欢这台缝纫机,与之结缘也为日后平淡的幸福生活增添乐趣,心灵手巧又勤快的老伴,每当在我看她在机器上手脚并用,布料变成衣裤,小块布料变成套袖,裤脚随意改短……脚下踩着踏板,右手滚着手摇器,机针飞速地上下,再把布料从针下推送而过,记得年轻时,看着老伴踏缝纫机,觉得新奇又好玩。缝纫机厚薄都能缝,而且还可以倒车,更重要的是下带轮旁有一个“抗压靠脚”,使用时用腿轻轻一碰压脚就可以轻松抬起。破了的衣服、裤子、袜子不一会就缝好了。在那个看起来眼花缭乱的机头,是由刺料、钩线、挑线、送料、绕线、压线、落牙等部分组成,曾经扎伤过老伴手指的那部分,叫机针,曾被指派添加机油的那个构件,叫油壶……“咯噔咯噔”的声音听来特别悦耳动听,看那碎布、五颜六色的边角料被老伴双手拼成床单、褥单、座垫,给家里增添一份丝丝的温暖……更有我把缝纫机当做写字台,不用时摆放果盘、茶桶或水杯等。总之那些年来,是老伴蹬着缝纫机,用密密的针脚,缝制出一家人的快乐,平凡岁月里的悠悠往事,淡淡幸福,如静水流深,深深嵌在这台老牌缝纫机中。</p> <p class="ql-block"> 由于岁月的侵蚀,现在这台缝纫机的表层暗淡,皮带微有裂痕,脚踏板也有了锈迹,记得在使用中曾出现过障碍,曾两次找来师傅修复这台缝纫机,像所有的老物件一样,这台缝纫机既使在2006年11月初,棚户区动迁金河小区时,老伴说啥也不让放弃处理它,跟着上了新居楼房,但很少再上岗干活了。至今仍然散发着岁月的味道,这是一种安静而有些凝滞的气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