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有感 <p class="ql-block">英国伦敦刑案辩护律师威尔弗莱德爵士(查尔斯·劳顿饰)刚刚接受了心脏治疗, 本该好好修养。可在出院的当天就遇上朋友梅休带着当事人伦纳德·沃尔(泰隆·鲍华饰)登门拜访,请他出山打官司。原来,沃尔结识了一位富婆,两人相见甚欢,富婆对沃尔用情至深,甚至为他修改了遗嘱,将身后8万英镑的财产留给了他。可是遗嘱没立多久就被人谋害了。沃尔因此成了警方的头号嫌疑人。他的证人只有妻子克莉斯汀(玛琳·黛德丽饰)。然而,妻子登门后的冷漠和淡定,令博士怀疑其中另有隐情。果然,在扑朔迷离的案件背后,隐藏着一个个环环相扣、不可告人的秘密,随着辩护成功真相大白。</p> <p class="ql-block">影片《控方证人》根据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著作改编,于1958年2月6日在美国上映。该片由比利·怀尔德执导,泰隆·鲍华、玛琳·黛德丽、查尔斯·劳顿领衔主演,以“缜密的逻辑,精彩的表演,睿智和犀利的台词以及让人脑洞大开的结局”在悬案剧史上创造了经典,赢得了豆瓣9.6的高分。</p> <p class="ql-block">很多观众对两大律师在法庭上的精彩辩论津津乐道,特别是威尔弗莱德爵士为沃尔的脱罪辩论;利用控方证人的弱点,为其辩护人脱罪。让陪审团无法判定其辩护人是否有罪。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然而,有一个问题却一直在拷打我,片中陪审团最后对男主做出Not Guilty判决时,凶手是谁?真相是什么?威尔弗莱德爵士的才能,是在捍卫公平正义,还是让有罪者逍遥法外?</p> <p class="ql-block">随着剧情反转再反转,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当事人的妻子,一个绝好的演员,在法庭上作为控方证人说出“事实”,暗地里却通过伪装等手段把自己制造的假信件送给爵士,让他“判断”自己在法庭的证词都是假的。如此置“事实”于“伪证”,陪审团也根据“判断”放沃尔逍遥法外。</p><p class="ql-block">整个过程,都是妻子在牵着律师的鼻子走。司法制度完全成了一个看客,甚至是邪恶的帮凶。如果没有小三的出现,那么,凶手是不是就可以携妻子逍遥法外了?我们是否还会同情妻子克里斯丁对丈夫的爱情?我们是否还会赞扬像威尔弗莱德爵士是维护正义公平的勇士?</p> <p class="ql-block">是我们拷问西方法律的时候了。</p><p class="ql-block">1,律师制度</p><p class="ql-block">我们说,律师的出现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促进公平正义。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出庭的对抗式辩论往往成了律师体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这也没错。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律师的话技与雄辩往往显得比真相更重要,你有多大程度帮嫌疑犯脱罪,就决定你在司法界有多高的地位。在此种情况下,靠嘴皮子吃饭的律师可以极尽其所能,展开语言的艺术,通过诱导证词,模糊概念等等,说出一个完全与事实真相背道而驰的结论。你不相信?《控方证人》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西方国家的判例法应用以及对抗式庭审的精彩表演。实际上,它也是西方社会的真实写照;一个事实上的罪犯,可以通过高价请高级律师来减轻或逃脱法律的惩罚,让正义无法伸张。就像《控方证人》中的威尔弗莱德爵士。只要你成功了,就有喝彩和荣誉。但是,真相是什么?谁来承担罪责?恐怕就没有多少人关心了。</p><p class="ql-block">二、陪审团制度</p><p class="ql-block">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一般认为英国是现代陪审制度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作为由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陪审团成员,几乎没有从事法律的专业知识。他们的判断基于呈现的基础事实、证人证词、律师的辩护陈词,而能力越强的律师越会诱导证词与陈述,从而很大程度影响陪审团的决定。因此,陪审团对于Guilty or Not Guilty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无法基于事实与真相,只能基于他们内心所相信的真相与他们所坚持的价值观(这一点在影片《十二怒汉》中也有提现)。这带来的灾难便是,人为因素完全主导客观事实。我们也知道,陪审团制度需要全员一致才可通过,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陪审团中必然有异见,而彼时异见持有者很可能迫于环境压力改变选择,这种模式就让陪审团内部质疑的力量与权力无限趋零,最终成为一个有名无实、儿戏般的判决,也可以说是自我安慰式的“全员通过”假象。</p> <p class="ql-block">《控方证人》暗含着一些对法律制度的讽刺,法庭一致认可的真相,其实只是一种大家更愿意相信的真相而已。</p><p class="ql-block">所幸,威尔弗莱德爵士并未对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他的敏锐思维与正义感使他感到那些地方不对劲,当他发现自己被骗导致法律失效后,依然不能阻止他对真相的追求和对正义的信奉。转而通过暗示、鼓励罪犯的妻子动用私刑解决问题,这与其法律信念相悖,所以老律师同时也当仁不让的去为行凶者辩护,以把整个案件重新拉回到程序正义的层面上来。</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要给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加的最后一个反转点个大赞!让正义得到伸张,用满满的正能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实在是大快人心!</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要感谢作者为这部戏剧设计的舞台:法庭往舞台内部右侧伸展斜向观众,陪审员席则位于舞台左则前方背对着观众,由于法庭整体歪斜,坐席被舞台边缘处截断使舞台前只有左端的几个座位。原本应该坐满十二个人的位席一大部分都被砍掉,被截断的陪审员席仿佛越过了舞台边缘向相邻的观众席延伸开去。这让观众有一种融入其中参与案件的感觉。于是,第二幕开始的一瞬间,作为观众的我们就被赋予了陪审员的角色。开场不久,我们在律师事务所看到的被告和他妻子的一幕,弄不清谁是真正的凶手?我们就像陪审员那样听取控辩双方在舞台上的说辞,听取证人们的证词,辨别他们在说真话还是假话?异或可信度有多少?</p><p class="ql-block">因为正义,是老百姓心里的一杆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