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蚕种制造场

钱学明(南太湖一泉)

<p class="ql-block"> 1926年,邵申培主持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场务事宜,学校所产改良蚕种,已得到农村养蚕户的高度信任。校长郑紫卿与费达生、张娴、丁增庆、陈炯如等校友达成共识,集资一万二千元创办了大有第一蚕种制造场,场址在苏州吴县浒墅关镇,推邵申培兼任经理。1936年大有蚕种场发展到11家分场,遍及江、浙、皖三省的主要蚕区。1937年全场共生产蚕种64.2万张,约占当时江,浙两省蚕种总生产量的20%。在民国时期大有蚕种场规模最大,在全国蚕桑业中有很大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有蚕种制造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有蚕种制造场分布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有蚕种制造场概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有蚕种制造场商标虎牌蚕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有合记(代用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大有养蚕技术训练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民国三十年秋用大有十场蚕种合格证(德清县状元厅)</span></p> <p class="ql-block"> 1934年在湖州南浔镇原裕群蚕种场(南喜兜)租赁种场开办大有第九蚕种制造场,规模较大。抗战期间建筑全部破坏,遂告停顿,于1942年买吴县洞庭东山三和种场房产重行复业。1936年,购地于德清县西郊(状元厅)设立大有第十蚕种制造场。德清县在被日军沦陷后,该场艰苦支撑,以应蚕农需要,直至1943年不得己而停业。1946年春,积极复业,先后重建蚕室簇室等,并购置蚕具,至1948年春始恢复原状。大有蚕种制造场还在吴兴县双林镇南栅钟秀坊十二号设有双林办事处。</p><p class="ql-block"> 大有七,八,九场都由大有蚕种场投资兴办,十,十一场则由大有蚕种场投资一半地方一半。大有蚕种场开始发展到1936年拥有11个分场,股本总额达30万元。1937年全场年产蚕种达64.2万张,其中春用种37.2万张,秋用种27万张。</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江浙蚕区相继沦陷,大有蚕种场损失惨重。无锡的大有八场全部被毁,昆山的大有二场,无锡望亭的大有四场,苏州的大有七场大部分被毁,浒墅关的大有一场,安徽青阳的大有十一场,浙江南浔的大有九场半数被毁。另外,浒墅关的总场,宜兴芳桥的大有六场,浙江德清的大有十场部分被毁。在日寇的统治之下,大有蚕种场坚持民族气节,不畏侵略者的威胁利诱,拒绝了日商华中蚕丝公司提出的代制造蚕种换用日商华中商标以及该公司合资经营等的无理要求,在劫余的废墟上,因陋就简,惨淡经营。当时大有八场先迁到溧阳戴埠继又迁至浙江嘉兴棚堰桥;大有九场则从湖州南浔迁至苏州东山;大有七场先迁苏州沧浪亭,后迁至无锡后宅。但终因各场遭日寇掠夺摧残,元气大伤,再则因沦陷区蚕桑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蚕种发种量急剧下滑,1945年仅生产蚕种1.85万张,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加强家蚕良种繁育试验研究,原蚕种异地复壮,于1947年秋在台湾省新竹县东区设置家蚕试育所。全场13个单位,除试育所在台湾,十一场在安徽大镇外,其它均沿沪宁沪杭两铁路沿线以及在江浙两省的蚕桑重要产区。大有蚕种场不仅在江浙皖三省蚕种业有着要地位,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很大的声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