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记忆•云南民族村”前篇纪录了位于昆明海埂滇池度假旅游区,民族村的傣族、水族与布衣族村简况。本篇续说和呈现我所记录的,2005年到2010年间25个少数民族之佤族、布朗族、蒙古族与壮族村村寨见闻。<br> 话说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的滇池之畔,占地面积为1264.96亩,其中水域面积463.96亩,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br> 佤族人口约36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澜沧江南段以西的阿佤山区。图为云南民族村原来每天的开园仪式上的佤族甩发舞。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的佤族妇女。 佤族寨位于“翠漪洲”东南角。寨内分布有茅草顶的干栏式建筑群、牛头广场、神灵广场、司岗里石雕以及粮仓等。牛头广场是佤族古老的剽牛活动场所,场正中的牛角为佤族的寨桩,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为佤族的男性和女性祖先。神灵广场表现了佤族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的自然崇拜观念。场中两个石人雕像分别为佤族最崇拜的“木依吉”和“阿依娥”。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的佤族女子在击打木鼓。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传统民居。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传统民居。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传统民居内景。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歌舞表演的主持人。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歌舞表演的主持人。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歌舞表演。自知司岗里代表着佤族聚集地,就一直想去,却在专门找时,居然错过路口。 佤族木鼓舞节拍鲜明强烈,风格粗犷豪放。佤族姑娘在舞蹈中长发飞舞,舞姿刚健。一年一度的剽牛祭鬼活动、“舂新米”、“织统帕”等生活场景,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里,如日常生活的男女。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里,如日常生活的男女。 广场前的两个石人分别为佤族的男性和女性祖先。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的寨桩。 图为云南民族村佤族村寨里的佤族汉子。 布朗族人口约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鬼神广场。 布朗族寨与佤族寨毗邻相连,寨内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的歌舞表演。 鬼神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举行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的歌舞表演。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里日常生活的自然再现,不是表演。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里日常生活的自然再现,不是表演。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里日常生活的自然再现,不是表演。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布朗寨里日常生活的自然再现,不是表演。 蒙古族在云南有2.8万人,多为元世祖忽必烈征战云南时所率部署的后裔,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是较集巾的聚居地,其余的蒙古族同胞则与各族群众共处杂居,主要分于滇中城乡。兴蒙乡的蒙古人有不同于内地大草原的语言和服饰,代表带庆是三年一轮的那达慕大会。其先民早年入滇,在现址附近驻防,迁入现址后改以渔业为生,随着杞麓湖水位渐退,则改以农耕为主。 蒙古族村主要由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代表性的合院系“一颗印”式的建筑、蒙古包及跑马场等组合而成,既表现了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祖风特征,又展示了云南蒙古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为什么云南通海有蒙古族人,后来突然有了呢?话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军进入云南,元朝政权彻底溃败,住在云南的蒙古军被击溃,四散各地,纷纷隐姓埋名,变服从俗,融入其他民族中。 图为云南民族村的蒙古族村蒙古包内景。其实,云南通海兴蒙蒙古族乡过去哪见得到如此蒙古包。 唯有镇守通海曲陀关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尽办法逐步会聚在杞麓湖西岸,成为一个蒙古族聚居区,繁衍生息到现在。 散居的蒙古人多改为汉族,逐渐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住在河西城、鞑靼营等地的蒙古族居民则搬迁到凤山脚下,渔户村(今兴蒙乡)成为云南蒙古族最大的聚居地。图为云南民族村蒙古族村的民居复原,这才是他们在通海的真正民居。 而兴蒙乡是1987年经省政府才批准正式成立的民族乡,位于通海县秀丽的杞麓湖畔,凤山脚下,有5个自然村,全乡共有1737户5479人(1998年),其中蒙古族有5338人,占98%。图为云南民族村蒙古族村的民居复原院景,这才是他们在通海的真正民居。 <p class="ql-block"> 其实,云南不仅通海有蒙古族后裔,在云南省昆明市、宣威市、昭通市、东川市、曲靖市会泽县等地也有一万多蒙古族,其祖籍为蒙古归化城土默特,是元太祖子孙俺答汗后裔。据说,会泽县蒙古族裔有元太祖后裔为包姓;王保保后裔为保姓;木华黎后裔为木姓;阿喇帖木儿后裔为官姓;玉里伯雅兀·不花铁木儿后裔为余姓共有五姓。图为云南民族村蒙古族村蒙古族女子。</p>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池杉特写。 还有,明初纳西族首领阿得归顺朝廷,朱元璋赐与纳西族走婚的蒙古人木华黎后裔阿得为木姓,及和硕特和姓元姓和普米族郭姓同为蒙古族裔。 云南壮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州,人口114万,民间的村寨大多依山傍水。壮族擅长种植水稻,有太阳崇拜和长老崇拜的风俗,视铜鼓为重器,厚爱银饰,善烹制五色花米饭,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风雨桥。 进入景区壮族村,迎面有祭祀龙王的龙柱,两边是先民绘制的天王崖画和为纪念传说洪水泛滥时帮助先民度过劫难而建的石葫芦亭。祭祀玉皇大帝的昊天阁和传说能驱邪纳福的硕大铜鼓耸立在广场两侧。杆栏式和麻栏式民居、壮族青年社交休憩的“情廊”、村寨长老议事的“老人亭”,及龙树和“三七”园,稍远处别致的风雨桥和旋转的水车,映衬出一派秀丽的壮乡田园风光。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葫芦亭。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风雨桥。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壮族村和昊天阁。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风雨桥。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壮族少女。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铜鼓雕塑。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铜鼓雕塑与民居。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壮族少女有吹口弦。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的壮族村风雨桥。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冬季的冬樱花。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冬季的冬樱花。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冬季的冬樱花。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冬季的冬樱花。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冬季的冬樱花。 图为云南民族村里冬季的冬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