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暨《流珠》 阅读分享座谈会

昆 指

2022年7月8日,南郑区在文化馆隆重举行乡村文化振兴暨《流珠》阅读分享座谈会,区上有关领导、文旅局、区委机关工委、文联的领导到会指导,南郑众多的文朋好友和汉中的文化名家,共同来见证本次活动。 濂泉让水,流珠高歌唱大风、乡村振兴、文化助力当先行。召开的分享座谈会,主要是为了寻求机会,学习交流,推动发展。一是新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正需要得到广大文化爱心人士的推动和拓展,需要他们的引领和践行。二是《流珠》今后急需创新和改进,尚需大家的精良妙计。三是刊物编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乡村业余作者,尚需得到的肯定和鼓励,以便鼓舞士气,增强信心。 大家对《流珠》八卷的部分作品阅读,朗读分享 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及汉中文化知名人土,就如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课题,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座谈,提出了许多谏言良策。 <p class="ql-block">  谈起《流珠》这个刊物,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它创刊发起于新集,并以《流珠》命名。这是因为流珠堰是由汉王刘邦手下良将肃何在新集修筑的。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堰渠内清流不断,默默地浇灌着新集和高台的一片沃土,造福于百姓民众。当初以流珠来命名一个新集的民间刊物,寓意着它也像堰渠的水一样,依托故土,经久流淌,为民祈福。80年代初期,新集籍张继美、张海云、余永福、陈丽娟等几个农村文化青年,他们拿起刀具是工匠,提起笔杆是作家。凭借对文化艺术的挚爱和追求,为讴歌新集的人和事,赞美新集的山和水,挖掘新集的人文历史,共同创办了这样一个民间刊物。在没有打印机的时代,他们手刻油印,自筹经费,苦苦坚守,先后以《濂溪笔会会报》出刊七期,后改名《流珠》油印发行七期。至今已经30多个年头。一度困难时期,我县文化名人,原县文化馆馆长、中国民协会员张海生老师的精心培育,亲自指导,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今天这样一个,由全区广大文学爱好者,参与、关注、支持的红色文学刊物。曾被市民协《民间》杂志主编、知名作家唐光中先生赞誉为“汉中乡镇唯一的综合文学刊物”。它不仅成了新集的地方名片、新集的荣耀。也逐步成为南郑民间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支耀眼花朵,成为当下助推新农村文化振兴的一面旗帜。</p> 《流珠》象一脉渠水,只管流淌,《流珠》象一丛小草,只管吐绿,《流珠》象一片沃土只管耕耘。《流珠》刊物值得肯定。我也可以这样来形容总结一下《流珠》,那就是:《流珠》这个刊物是地方民间的,创刊的历史是久远的,它的宗旨是敬党爱国的,它的作者是自愿奋进的,也是不计报酬的。它的一切经费都是文化爱心者自筹的,这种《流珠》精神是值得永远坚持和发扬的。 《流珠》第八卷刊物主编刘永安致词 新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史上曾一度繁华如市,被誉为“陕南第一大镇”,俗称“小汉中”。<div> 新集也有许多红色革命文化传承。早在1935年初,中国农工红军第四方面军,进驻新集,并成立了新集市苏维埃政府。期间涌现出了象王建安、谭怀孝、程德章、张西轩等许多革命先烈,贤人志士。新中国成立后,又成就了一批知名人士,如中国军事科学院院士陈正汉,著名作家蒋金彦、陕西武警部队政委危海明,昆明军区副司令员陈家贵等。这不仅是新集的骄傲,更是南郑的荣耀。<br><br></div> 会议期间,田霞龄,朱军,刘永安,侯邦弟,余成新,岳建功等名家,分别向有关单位,企业及与会人员赠送了小说,诗集和书画作品。 区文化馆两位青年歌手现場演唱了动情悦耳的歌曲。整个分享座谈会井然有序,气分热烈高涨。大家一致表示,要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助推民间文化事业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合影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