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岁月无痕,却无声的演绎着人生。仲夏时节,回望往事,它似清秋卷地的落叶,又仿若天际轻转的流云,心间突来的思绪浮上心头,翻阅那一页页素淡的文字,那曾经工作过的羌山小学“禹碑岭小学”顿时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献给第三十八个教师节</p><p class="ql-block"> 一一一题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在禹碑岭小学任教的四位老师,左起朱天连,杨烛,徐桂华,马明兰。</p> <p class="ql-block"> 威师毕业后,因我爱人在岷山机械厂工作,为了照顾夫妻关系,我分到了汶川县威州乡禹碑岭小学。</p><p class="ql-block"> 禹碑岭小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拿到通知的第二天,我和校友小田便兴致勃勃地沿着崎岖山路向学校走去。走了不到十分钟,眼前出现了一遍坟地,阴森林的,我俩都胆小,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小田转身向山脚跑去,我跟在后边也跑下了山。咋办,是走还是不走?要走!那是我今后工作的地方。我和小田鼓足勇气继续向山上走去,这时上街赶场的农民背着背篼陆陆续续的下山了,看见了农民好似给我们壮了胆,我俩也就不那么怕了,我们走过了好几个地埂,都不见学校,每碰见上街的农民我们都打听学校在哪里?农民们总是轻松的说学校就在上坎,可我们老不见学校,大概走了快一个小时,远处传来了“旺旺”的狗叫声,我们又翻过一个地埂,山坳中一座小山村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可能就是我要工作的地方吧。我们加紧脚步向村子走去,在老乡那里打听到了学校的位子,学校在村子最右边。学校非常简陋,没有校门,一排教室共四间。教室两边是老师的寝室。教室前面一个长方形的操场,操场前边都是用石头砌的堡坎,可见这个半山腰上的小山村没有一个平整的地方。操场都是平出来的,学校的门窗都很破旧。我们透过门窗看到教室里高低不齐的旧课桌。因还在假期中,学校没有人,我俩也就下山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深秋的羌山逐渐点染上一层醉人的金黄,地里的玉米熟了,树上的果子也熟了,黄澄澄的梨,红彤彤的苹果掛滿了枝头。人们正在地里忙着收割庄稼,真是一派别致的山村景象。这时假期也结束了,学校开学了。我也到新的学校报到上班了。</p><p class="ql-block"> 禹碑岭小学地处半山腰,它来自四个村的学生,最远的学生来自山顶的杨龙山,罢刀,最近是龙口, 学校有一到四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共四个班,四个老师,一人包一个班,所有课程都由一个老师上。我上四年级,十九个学生。算全校人数最多的班。上课的第一天,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我,对我寄于无限希望。看到孩子们,他们和我在草原教过的孩子不同,首先我们没有语言上的障碍,是相通的,我对他们充滿了信心。决心让山里的娃娃们都能学到知识,长大了为国家作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我的乡村教育就这样开始了。这个班的学生基础较差,虽然是四年级,但很多地方都得从基础抓起。从前孩子们没有早读的习惯,来了学校后孩子们就在操场上玩耍。自从我开始上课后,我的班再没有这种现象了,每当我走到最后一个地埂,远远的就听见教室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山村小学的一天在孩子们的读书声中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山村的孩子和他们的父辈们一样,憨厚,朴实。我在这里教学的那些年,深深体会到了。我们辛勤的付出,在孩子们那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出来了。他们知恩图报,孩子们经常给我们带一些蔬菜,腊肉等。礼物虽小,但那是孩子们和家长的一遍心啊!</p> <p class="ql-block">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付明,矮矮的个子,不爱说话。经常迟到,并且不交作业,上课老是心不在焉,学习成绩很差。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课,但还是无济于事,成绩老是赶不上去。经过了解,我得知他家很贫困,家中兄弟姐妹多,母亲经常病,不能下地干活,地里的活全靠父亲一人,他是老大理所当然要承担一些家务活,所以放学后他没有时间做作业,回家后他要割猪草,喂猪。还要给弟弟妹妹们煮饭。可怜十来岁的孩子就要做这么多事。我非常同情这孩子。于是我利用放学后到他家进行家访。他父亲对孩子的学习不太重视,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学校混大一点,以后能帮他干农活,这咋行呢?</p><p class="ql-block"> 付明家住龙口,龙口是我们到禹碑岭最近的一个村子,我们到学校可以先到龙口,再到学校。平时我们都不从这里走,为了帮助付明,这段时间我改成走龙口这条山路。每天早上我们到龙口时,付明的家务事已基本做完,他父亲看到我们亲自到家里来接孩子上学,心中有种感激之情,也就催促孩子上学了。这段时间我和他一路上边走边交谈,逐渐这孩子爱说话了,性格也开朗多了。有时他还给我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慢慢的这孩子学习有了进步,当我再到他家时,可看到他父母脸上露出的笑容。从这件事说明,要做好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会有收获的。</p> <p class="ql-block"> 乡村的教育非常艰苦,我们不但要克服教学上的困难,还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每天清晨当岷山机械厂那仿佛警报声的上班号拉响时,工人们陆续上班了,我也背着书包,带着中午饭上山了。禹碑岭地处阳山。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整个一天禹碑岭都沐浴在阳光之中。我们这一群乡村教师迎着初升的太阳上山了。整个山路都没有一个遮阴的地方。陡峭的山路上铺滿了小石子,如果下山一脚踩不稳就会摔倒。对我这个生活在平原的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高度的近视,上山还可以,下山很困难,为了不摔跤,我长期都带把长伞,这样下雨可以挡雨,下山可以当拐杖用。还记得有一次放学后,天空下起了雨,越走雨越大,我们平时走的路成了一条河沟,路滑的没法走,我们就从一个个地埂边往下走,谁知我一不小心从地埂上摔了下来,滚的一身都是泥。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有时我们上山上课时,也经常遇到下雨下雪的情况,学校领导经常说,我们不是道班工人,我们没有雨休,那怕下再大的雨我们也要去上课,因为孩子们在那里等着我们。当时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就是这样上山一身汗,下山一身泥。</p> <p class="ql-block"> 禹碑岭是一个干旱的地方。水源很紧张,全村仅一口小井,每天从早到晚,井边总排着一排长长的水桶,人们依次到水井里舀水。我们几位老师每天也轮流到井边取水,仅管缺水,但当地的农民怕耽误我们的上课时间,总是让我们先到井里舀水。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另人难忘,在羌山村寨我们与家长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学校规定每学期要进行两次家访。还记得我第一次家访的情景。那是一个秋末的日子,我们几位老师下午上完课后,和孩子们一起上山到离学校最远的杨龙山家访。陡峭的山路,我们在孩子们的带领下,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山里的村民可好客了,他们听说有老师来家访,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家访是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更是家校合力的重要纽带。我很重视家访,我在家访中了解到学生的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有利于我在学校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工作。我们和家长促膝谈心,交流感情,交给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正是思想和行为波动最大的时期,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访非常特殊,因要在山里住一晚,作为一个回族老师来说生活是多么不便,由于生活习惯不同,晚饭老乡们只有在火堂里给我烧几个洋芋,倒一杯开水这就是我的晚餐。我对工作的执着,深深的感动了这里的老乡,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山里村民生活的艰辛,孩子们读书的不易,有的家庭缺乏劳动力,没有劳力外出打工,生活十分困难。当时虽然学费不多,但为了给孩子们交学费,不知家长要把多少个鸡蛋卖了才能凑足孩子们那上学的学费。他们多么想用知识改变命运,让自己的孩子走出大山。所以对孩子寄于无限的希望。从和家长的交谈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不辜负家长和学生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这个班在小学毕业那年,为了让孩子们都能考上初中,我每天放学后,给孩子们补一个小时的课。我补完课后再回家,就有点晚了,山里的孩子非常懂事,知道我胆小,他们每天轮流送我下山。一路上孩子们和我谈理想,谈未来。他们总是那么活泼可爱。当年和孩子们那一幕幕情景至今浮现在我眼前……。</p> <p class="ql-block"> 二零零八年汶川大地震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汶川的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美丽的羌城坐落在川西高原。国家对教育很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新建了一座座学校。特别是把以前零星的村小学生都集中到中心校学习。孩子们有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他们再不像以前那样为了求知爬山涉水,走很远的路才能到学校读书了。</p> <p class="ql-block"> 十几年后,学校组织下乡献爱心活动,由于对禹碑岭小学的怀念,我主动要求到禹碑岭,这是我带着威州小学捐赠的书来到禹碑岭献爱心。</p> <p class="ql-block">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已是两鬓斑白,岁月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我在教育的讲台上,辛勤耕耘一生,演绎着教育教学的故事,许多事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但有些事却像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心中,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任历历在目,感悟至深。</p> <p class="ql-block"> 教育之路漫漫,如今乡村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愿奔走在这条路上的所有园丁,辛勤耕耘,不负重望,将会培育出美好的教育之花!</p><p class="ql-block"> 写于第二十八个教师节到来之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