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经典散文《小姐姐》——济南往事

摩登姥爷

回想起来,已经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们家住在济南南关佛山街柴火市。我们住前院,彭家住后院。彭家二大娘有几个女儿和男孩子。<br> 小姐姐就是二大娘的二女儿。比我大,所以称之为姐姐;但是大不了几岁,所以称之为小姐姐。 今日的济南南关佛山街街景之一 今日的济南南关佛山街街景之二 我现在一闭眼,就能看到小姐姐不同凡俗标致的形象。中国旧时代赞扬女性美有许多词句。什么沉鱼落雁,什么闭月羞花。这些陈词滥调,用到小姐姐身上,都不恰当,都有点可笑。倒是宋词里面有一些丽词秀句,可供参考。我在下面举几个例子:<br> 苏东坡《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晚妆新,暗伤春。手捻花枝,谁会两眉颦?<br> 苏东坡《雨中花慢》: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br> 苏东坡《三部乐》: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br> 苏东坡《鹧鸪天》: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来,我不再列举了。我的意思无非是想说,小姐姐秀色天成。用平常的陈词滥调来赞誉,反而适得其反。倘若把宋词描绘美人的一些词句,拿来用到小姐姐身上,将更能凸显她的风采。我在这里想补充几句:宋人那一些词句描绘的多半是虚无缥缈的美人。 而小姐姐却是活灵活现,真实存在的人物。倘若宋代词人眼前真有一个小姐姐,他们的词句将会更丰满,更灵透,更有感染力。 季先生说:我现在一闭眼,就能看到小姐姐不同凡俗标致的形象。 小姐姐是说不完的。上面讲到的都是外面的现象。在内部,她有一颗真诚、热情、同情别人、同情病人的心。大家都知道,麻风病是一种非常凶恶,非常可怕的病。 在山东济南,治疗这种病的医院,不让在城内居留,而是在南门外千佛山下一片荒郊中修建的疗养院中。可见人们对这种恶病警惕性之高。然而小姐姐家里却有一位患麻风病的使女。<br> 自我认识小姐姐起就在她家里。我当时虽然年小,懂事不多,然而也感到有点别扭。这位使女一直呆在小姐姐家中,后来不知所终。我也没有这个闲心,去刺探研究——随它去吧。 但是,对于小姐姐,我却不是这样随便。小姐姐是说不完的。在当时,我语不惊人,貌不压众,只不过是寄人篱下的一只丑小鸭。没有人瞧得起,没有人看得上。连叔父也认为我没有多大出息,最多不过是一个邮务生的材料。他认为我不闯实,胆小怕事。他哪里知道,在促进我养成这样的性格过程中,他老人家就起了不小的作用。一个慈母不在跟前的孩子,哪里敢飞扬跋扈呢。<br> 我在这里附带说上几句话: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出于什么动机。毕竟是叔父从清平县穷乡僻壤的官庄把我带到了济南。我因此得到了念书的机会,才有了今天的我。我永远感谢他。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话头仍然又回到小姐姐身上。但是,在谈小姐姐之前,我先粗笔勾画一下我那几年的情况。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我贪玩,不喜欢念书,也并无什么雄心壮志,不羡慕别人考甲等第一。但是,不知道是由于哪一路神仙呵护,我初中毕业考试平均分竟达到了九十七分,成为文理科十几个班之冠。这一件个人大事,公众小事,触动了当时的山东教育厅长前清状元王寿彭老先生。他亲自命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给我,算是对我的奖励。我也是一个颇有点虚荣心的人。受到了王状元这样的礼遇,心中暗下决心:既然上来了,就不能再下去。 于是,奋发图强,兀兀穷年。结果是,上了三年高中,六次期考,考了六个甲等第一。高中最后一年,是在杆石桥那个大院子里度过的。 图为地处济南杆石桥的历史名校“山东省实验中学” 此时,我已经小有名气。国文,被国文教员董秋芳先生评为全校之冠(同我并列的还有一个人王俊岑,后入北大数学系);英文,我被大家称为Great home(大家,戏笑之辞,不足为训)。<br> 我当时能用英文写相当长的文章。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都有点惊诧。当我看到英文教员同教务处的几位职员在一起谈到我的英文作文,那种眉开眼笑的样子,我真不禁有点飘飘然了。 季羡林先生青年时期 上面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家搬离柴火市以后发生的,此时,即使小姐姐来走娘家,前面院子也已经是人去屋空。那一位小兄弟(作者自称)也已杳若黄鹤,不知飞向何处去了。<br> 事实上,我飞的真不能算近。我于1935年离开祖国,到了德国,一住就是十年。一直到1946年,才辗转回国。当时国内正在进行战争【注:中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我从上海乘轮船到了秦皇岛,又乘火车到了北京。此时正是秋风吹昆明(湖),落叶满长安(街)的深秋。离京十载,一旦回来,心中喜悦之情,不足为外人道也。然而小姐姐却仍然见不到。<br> 我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间是1946年。1946年和1947年两年,仍然教书。此时战争未停,铁路不通。航空又没有定期航班,只能碰巧搭乘别人定好的包机。这种机会是不容易找的。 季羡林先生在北大校园散步 我一直等到1948年,才碰到了这样的好机会。于是我就回到了阔别十三年的济南,见到了我家里的人。也见到了小姐姐。<div><br> 【本文作于2000年之后,载于季羡林散文集《幸得清欢慰平生》】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1-01 出版</div> 季羡林先生的夫人彭德华,曾居住于济南佛山街柴火市 。<div> (季羡林散文中的小姐姐也姓彭,是彭二大娘的小女儿)</div>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终身教授。<br>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br>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br>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br>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br>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br>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br>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br>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br>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br>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br>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br>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br>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br> 1946年,经陈寅恪先生推荐,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WG 期间除外)。 读者心中的小姐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