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声丨妈妈,别再给我套“紧箍咒”了

龚老师(拒闲聊)

自从孩子出生,父母就用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方式,给孩子精细入微的关爱。在家长的呵护下,让孩子吃饱穿暖,为孩子遮风挡雨,免受伤害,但同时也对孩子的学习有很高的期待。在这种爱的包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好像唐僧在地上“画一个圆,自己永远逃不出圆的半径”,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标准。父母对孩子的各种“碎碎念”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全然不管孩子是什么感受,还觉得孩子应该享受这种父母的“爱”,这非常令孩子感到压抑甚至窒息。下面就是一个孩子面对妈妈的“爱”,发出了无法承受的呐喊。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孩子心声】 </font></b></h1><font color="#167efb"> 我常常会想,如果世上有个比唠叨的大赛,我妈绝对会拿个唠叨的冠军。<br> 我的妈妈虽然不是唐僧,但是特别爱念咒语。唐僧的咒语是念给孙悟空的,而我妈妈的魔咒是念给可怜的我。这几年,我和我妈妈之间,就像唐僧和孙悟空,我头上的紧箍咒一直戴着,而且不知要戴到何时?<br> 五一放假,学校已经布置了作业,本以为我妈妈不会给我额外布置作业。可运气总没那么好。放假第一天,我妈妈就命令我做英语题,我气不打一处来,但不敢反抗!只得按照她老人家的吩咐,火急火燎、匆匆忙忙做了份英语题交差。可妈妈火眼金睛,刚看一眼,就大声呵斥起来:“字写得怎么这么丑?”我一看情况不妙,妈妈今天好像心情不好,还没等她说完,赶紧学孙子兵法里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溜烟跑了。<br> 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晚上一回家,妈妈就开始大显骂功,这一个个“紧箍咒”紧紧地戴在我的头上,让我生不如死。她的紧箍咒念不够,可我早听得眼冒金星,迷迷糊糊地倒在床上。刚准备和周公下棋,炫耀一下我的棋艺,妈妈又来了“超级紧箍咒”:“这道题怎么又错了!你什么时候才能全部做对?你还想不想学了……”我的耳朵里都长茧了,不时地配合她的唠叨呻吟两句:“哦,好的。”其实我的心里早起义了:“难道你的英语比我好?装模作样,你还不是看的答案,就知道炫耀吹嘘自己,切......有本事你自己做。” <br> 第二天,“唐僧”的碎碎念又在我的耳旁回响。唉!什么时候才能经历完九九八十一难,彻底远离“唐僧”的紧箍咒呢?</font> <h1><b><font color="#ed2308">【点评】</font></b></h1> 孩子把妈妈描写得活灵活现:像极了唐僧,只因那一年365天念不完的“紧箍咒”,读到此处,仿佛那个妈妈已站到我们眼前。<br> 短短几天假,妈妈使出了杀手锏,给孩子额外布置英语题。这位妈妈的行为反射的何尝不是当今大部分家长的现状??他们生怕孩子落后,生怕孩子浪费时间,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让孩子学习,只要孩子在学习,他们就会内心得到安慰。<br> 其实,这“紧箍咒”的背后反射的是家长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真正有安全感的家长,他们有信念、有计划、有谋略、内心笃定,对自己、对家庭、对孩子有系统规划,他们相信孩子的能力,能平心静气地停下脚步,跟随孩子的节奏,静待花开。他们不会因为孩子一时的分数高低而乱了方寸,不会因为孩子一时的落后而焦躁不安。他们会站在未来看孩子现在的教育,他们知道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人生的幸福,他们知道培养孩子的思维习惯、生活素养比熟练掌握知识更重要。<br> 北京电视台2018年春季《开学第一课》介绍了这样一位英语老师,她的教学即便是高考班,也依然是在课堂做游戏,并没有题海战术,她培养出的学生走向了世界各地。记者采访她的学生时,一位在美国攻读硕士的学生说:老师在英语课上培养他们英语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逻辑,对他以后的研究、做事都有着深远影响,而这些当时与高考并无关系。<br> 这位英语老师说:教育是育人的教育,不是育分的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学习方法,这些方面好起来了,分数自然会好。做老师如此,当家长又何尝不应如此呢?<br><font color="#167efb">不禁想起一首小诗:</font><br><font color="#167efb">纽约比加州早三个小时,<br>并不意味着加州的节奏比纽约慢。<br>有人22岁毕业,<br>但等了五年才有了稳定的工作。<br>有人25岁成为CEO,50岁英年早逝。<br>而有人50岁成为CEO,享受天年到90岁。<br>有人仍然单身,而有人已经结婚。<br>奥巴马55岁退休,而特朗普70岁开始。<br>毫无疑问,每个人在这个世上的工作都基于自己所在的“时区”。<br>你身边有人可能看起来跑在了你前面,有的似乎在你后边。<br>但是每个人都是在他们自己的时间里,跟自己赛跑。<br>不用嫉妒他们,也不用嘲弄他们,<br>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而你有你的“时区”。<br>生活,就是等待在恰当的那一刻行动,<br>所以,放轻松。<br>你没有晚,你也没有早,<br>在你自己的“时区”里,你的节奏刚刚好。</font><br><br><div> </div> 正如这首小诗所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区”里跟自己赛跑,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活在自己的“时区”里,并不是惰怠,而是遵循生命成长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慢不得也急不得。<br>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着急。父母要做的是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不戴“紧箍咒”,而是应该懂得把握分寸,相信和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放手,给孩子选择的自由,这样,孩子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br>  教育孩子应该如此,我们大人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