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带队干部李姨姨

不老哥

<b><font color="#ff8a00"> 2022年7月2日,我们农场的知青朋友13人,去了原山针宿舍,看望了原带队干部李姨姨。<br> 1973年,我们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背上行囊,怀着激情和理想,带着鼓舞与期待,来到清徐良种场,接受农民的再教育。时光如梭。一晃49年过去了,当年我们才十六、七岁,如今都已近古稀之年,两鬓斑白。现在回想,我们一路走来,暮然回首,豁然发现,原来过去了的知青生活,是我们一生中最最难忘的岁月!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越发回忆和留恋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也多次看望带队干部李姨姨,同她一起回忆那难忘的岁月。聊聊当前各自的情况。近三年来,肆虐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我们的思念之情,最近疫情得到缓解,我们又想起了看望李姨姨。<br> 7月2日,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情,从太原市的四面八方乘坐公共汽车,在约定的时间、地点来到了李姨姨家中。</font></b><br> <b><font color="#ff8a00"> 李姨姨带着欣喜的心情,高兴的招呼大家围坐一堂,共同回忆往事,叙述离别之情。望着身板硬朗的姨姨,我们询问她的近况。现年86岁的姨姨告诉我们,她在上海儿子的家中住了四年,最近儿子一家去了美国,为孙子娶了一个美国媳妇。姨姨还给我们传看了她孙子结婚时的全家照,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姨姨回到太原后,每天坚持锻炼,做做健身操,和左邻右舍聊聊天,享受每一天的幸福生活。每当和邻里或老伙伴提及往事,都会提到当年的知青生活,都会自豪的提到她那500多个知青“外甥”。当年的姨姨,离开家庭、离开丈夫和四个年幼的孩子,来到农场担任带队干部,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我们同甘共苦。尽职尽责,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精力、全部爱心都倾注在了我们身上,让我们这些刚刚离开家庭的孩子,在异乡仍然能感受到母亲的关怀。这份情,这份爱,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灵。我们对姨姨表示再次的感谢、感恩。姨姨关切的询问了我们每个人的近况,问起原知青场长的情况时,我回答,他和他的妻子除了每天坚持游泳外,就是到处旅游,今天来不了,就是去了山东的台儿庄古城。姨姨又询问我退休后的情况,我回答。退休后,我参加了太原市、太铁老年大学的太极和声乐班学习,参加了这两项的基础到研修班的的学习,曾担当太极班的班长和党支部书记,现担任社区太极辅导站的站长,每天组织拳友习练拳、剑、刀、棍,还参加了合唱团及模特团的活动。同时还负责接送大外孙上下学,照看小外孙。姨姨还逐一询问了在座知友的生活情况,为我们退休前对国家、社会所做贡献给予了赞杨,对我们丰富的退休生活感到高兴,大家都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浓浓的幸福感、获得感。她又对组织这次活动的凤梅、培培、海杰、红英和来访的知青表示感谢。<br> 我们表示,是李姨姨当年的辛劳付出,为我们的清徐五七农场的知青成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我们回归社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退休后对社会还能发光发热。我们每个人的成就,都凝聚着姨姨当年在我们身上付出的心血。事后我们在饭店聚餐,由衷的再一次对李姨姨表示感谢、感恩。康姐赋诗一首:<br> 疫情两年未相见,<br> 知青儿女心相念。<br> 今日开心聚一堂,<br> 老妈喜欢笑开颜。</font></b><br> <b><font color="#ff8a00">我们恋恋不舍的和姨姨告别再见!</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