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与低语》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英格玛-伯格曼的《哭泣与低语》在中文版本里面也译做《呼喊与细语》,就有点让人想起余华的那本《在细雨中呼喊》,不晓得余华作家是否受此启发,还是英雄所见略同。这里先不论,只谈谈电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影片头是英格玛-伯格曼的典型风格。人物少,非常近距离地脸部特写,关键是不发一言。如果不是熟悉伯格曼风格的观众,十分钟摸不着头脑,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抓住眼球的噱头,缓慢,沉闷,但是,值得等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先出场躺在床上的是大姐艾格尼丝,然后是女仆安娜,接着是守护在外面的妹妹玛丽亚和卡琳。艾格尼丝已经身患重病,时日无多,后面交代了一下,安娜照顾艾格尼丝长达十二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生命最终最脆弱之际,艾格尼丝会呼喊安娜,而不是自己的亲妹妹玛丽亚和卡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们三姐妹虽自小有过幸福的童年回忆,但是心底里都怀着母亲偏爱的嫉妒。成年之后,三姐妹貌合神离,甚至可以说疏离而冷漠。大姐艾格尼丝在生命倒计时开始之时,写了一篇日记,这就是结尾安娜读出来的那一篇。艾格尼丝已经放下了恨与冷漠,渴望姐妹之间的亲情,三姐妹难得的户外踏青也让她倍感幸福与满足。在生病期间,她一直在弥合也在渴求这种血缘带来的温情。陪同的玛丽亚和卡琳受此感染,最终在彼此的反复试探中敞开了心扉。这一段拍的巧妙绝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几分钟应该是两位妹妹互诉衷肠的温情时刻。却,没有言语。你可以看到她们嘴唇不停地开合,肢体语言非常丰富。互相抚摸对方的脸颊和头发,不停地倾诉。伯格曼却略去了语言,配上了一段激情的钢琴曲。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先会觉得不解,接着你就会觉得妙不可言。是啊,所有表达温情的语言不都是一样的吗?人类之间,相互理解和慰藉的言语不都是雷同的吗?唯一的区别就是——对方是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以为,按照此节奏发展下去,应该会有一个温馨的结局。但是,那真是童话故事才有的结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局来的如此冷漠无情。葬礼都没有,直接从安娜半裸着环抱奄奄一息的安格尼丝的镜头直接跳到了两对妹妹妹夫谈论安置房产和安娜。那个冷漠无情的语调,简直比我们喊一万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让人震惊。安娜照顾艾格尼丝已经十二年,甚至直到最后,安娜已经替代了艾格尼丝母亲的角色,在艾格尼丝生命倒计时的时刻,只有安娜的怀抱才能够让她得到安慰与宁静。而这样的一位女仆,在艾格尼丝一去世,就像一件破烂一样忙不迭地被这两位打扮入时的妹妹妹夫丢弃,不带一点商量和感情。我不知道安娜在门外听到谈论她的名字时,那一时刻的犹豫是不是对这一家人还有着幻想,而最终,她的幻想破灭了,唯有维持着最后的一丝尊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电影的主题没有那么难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常常掩盖在各种关系之下。卡琳和丈夫之间已经不存在亲密,为了拒绝亲密关系,卡琳宁愿自残。玛丽亚在丈夫和情人之间难以为继。这两对夫妻都是貌合神离,但是在外人面前,甚至在处理女仆安娜这里,竟然惊人的一致,这只能说明,他们,终究是一丘之貉。她们,他们的内心终究还是自私又冷漠无情的。她们在姐姐艾格尼丝的感召下曾经有过软化,有过温情时刻,但是,最终抵不过现实生活,披着华丽的毛皮内里千疮百孔的虚假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尾很讽刺,和片头呼应,安娜打开了艾格尼丝的日记本,最开始的一篇,和现实对照,艾格尼丝的感受也许只是她一个美妙的幻想罢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