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周日,继续连载我的12万字下乡回忆录《追梦呼伦贝尔》连载之三十七。来到森警部队文艺宣传队将近一年时间,1973年元旦放假一天,第二天被委派管理全队工作,成为代理队长。不管是探望战友料理丧事,还是下连队演出,开始进入管理角色。</p> <p class="ql-block">受命管理全队工作</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曹寿仁和李克诚两位队长,他们是吉林省森警支队文艺宣传队的领导,就是蒋大为所在的部队,组织管理文艺宣传队很有经验,借调过来帮助组队,经过他们的调整和管理,分为器乐班、声乐班和舞蹈班三个班,带着大家编排节目和日常训练,一天的作息都按照吉林队模式进行。经过快一年的指导工作,我们宣传队逐步走上了正轨。1972年3月28日,曹队长和张队长返回了吉林省森警支队。</p><p class="ql-block"> 曹、李二位队长回长春后,大家紧张有序地进行排练和演出。只是没有了队长,由机关政治处敖主任、白干事、张干事分别对宣传队每天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 1973年元旦按照领导安排放假1天。1月2日上班,张干事把我叫到政治部,张副支队长和张干事和我讲,经过支队领导研究,从明天开始,你来负责宣传队的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我一听完全懵了,我在宣传队论专业是最差的一个,什么特长都没有。论组织能力没有这么多人的管理经验。再说,专业能力不行大家能服气吗?我赶紧说,请首长还是另找别人吧,我的能力不行。张副支队长说:“这是组织决定是命令,组织和领导会支持帮助你的。”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出了政治部。一想起明天就要宣布这件事,这一天我真的不知道是怎么过的。</p><p class="ql-block"> 据日记记载,1973年1月3日(星期日)今天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上午进行学习。由张干事在会上谈了关于抓全面工作的负责人,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宣布完我的任命后,我斜眼看看大家,有的脸色感到意想不到的惊讶,还有的带着不服气的脸色,很多人脸色没有表情。我预先想到,宣布以后不会出现热烈鼓掌表示祝贺的氛围.这些表情也是我的预料之中。自己担心抓不好这个工作,今后的工作如何开展?这是党组织交给任务,一定要和组织多联系,和领导多联系,广泛联系群众,多同群众商量做好工作。</p><p class="ql-block">日记中还写到,中午准备召开创作组会议和班长会议。</p><p class="ql-block">明天晚上召开团小组会议。</p><p class="ql-block"> 1、创作组会议研究定节目,如何抓,抓好,要有计划。</p><p class="ql-block"> 2、班长会议:统一思想,给自己开会提意见,提建议,提方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后如何开展工作,要团结起来,定一下工作时间表和出操问题。</p><p class="ql-block"> 3、团小组会议,当前队内思想情况,自己如何起带头作用,要起好作用,团员八个人各宿舍都有。如何带动开展“一带一,一对红”活动?条件是比较充足的。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的日记中最后写到: 要大胆工作,努力工作,要大胆不要缩手缩脚,从这一天开始,也就是来宣传队一年时间,我便开始了全面负责宣传队的排练、编导,节目组织工作,对全队日常行政工作进行大胆管理。我心想既然领导让我负责,我就大胆去干,越缩手缩脚,显不出工作能力,大家就越瞧不起你。</p> <p class="ql-block">帮助战友办理丧事</p><p class="ql-block"> 代理文艺宣传队全面管理工作的第三天,1月7日传来消息,战友杨桂荣的母亲无常(去世)了。我向政治部领导做了汇报,领导说,你是宣传队负责人就代表森警支队领导表示慰问吧,正好你也是回民,回民怎么办丧事你也懂。我去了杨桂荣家,见到伯父和家人代表支队领导表示慰问,同时了解这两天的安排。我说,出埋一台(出殡)我肯定要来。</p><p class="ql-block"> 于是,第三天,按时间我来到清真大寺站埋一台做了礼拜,和送行的亲属朋友把亡人送到坟地,看到伯母最后一眼时我的眼泪刷一下子掉下来,老人家瘦的都不成样子了,老人活着的时候,我去看过她,那时已经病得不轻,个子不高瘦瘦的躺在床上,肯定是病越来越重备受煎熬。您一辈子养了这么多孩子都成人了,可您的身体遭罪啦,求主吧!求主多多护佑您,安息吧,伯母!阿米乃!</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送走了老人家。</p><p class="ql-block">(战友杨桂荣)</p> <p class="ql-block">越穿山岭赴奇乾 </p><p class="ql-block"> 1973年夏天,我们按计划前往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最北的边境中队外站点奇乾去慰问演出,出了吉拉林(室韦)一直往北,沿着山道乘车前行,忽而高山峻岭,忽而山涧深渊。我们的汽车来到一条水流湍急很宽的河边,这条河叫激流河,工人在修建一座水泥大桥。这座水泥大桥刚刚完成桥梁架构的浇筑,几百米长的大桥还没有铺桥面只有脚掌那么宽的桥梁延伸到河对岸。站在这么窄的水泥桥梁上,底下河水湍急,两腿直发抖。我们要把演出用的道具两个人一组组抬过去,大都是装在枪械木箱里,箱子很长,一人在前抬一人在后搭,一步一步向前挪。女生大多空手,手拉手走一步停一步,不敢睁眼看河水,抬头望着桥头一座工人为建桥而牺牲的纪念碑心中不免有些心惊胆战。</p><p class="ql-block"> 原来,这里从来没有一座可以通行机动车的桥,这里只是很简陋的木板桥。到了夏季汛期大水没过桥面,干脆就是断桥。</p><p class="ql-block"> 夏季,要去奇乾只有人走的木板桥。奇乾小山村就在额尔古纳河中俄边境。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和恩河乡室韦乡一样都是俄罗斯民族,男女老少很少出村,甚至有的人一辈子没出过村。这里还有边防部队的边防站和护林防火的森警部队外站点。就是在夏季,一次一位老乡得了阑尾炎急需手术,这么偏远的深山老林边境地区没有治疗条件,边防部队派出直升机把患病老乡接到大医院治疗。</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还未完工连桥面都没有大桥,把行李及演出道具装到接我们的马拉爬犁上,马拉着冬天的爬犁很费劲地在土路上行走。我们跟在最原始的运输工具后面,走到奇乾,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最北端的中苏边境小山村。为那里驻守官兵和村民老乡进行演出,受到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们原路返回。走过大桥龙骨架,见到岸边耸立着一座纪念碑。是为修建这座大桥而献身的建桥工人而立。我们不禁肃然起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