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区幼儿园北部分园第二十三期读书分享会

糖心何包蛋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8日下午,思茅区幼儿园北部分园第二十三期读书分享会,何玉老师分享了书籍《幼儿行为心理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个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隐藏在孩子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以及父母、教师该如何引导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及举例,看完之后可以快速运用到日常生活对新手父母教师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干货系数较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是这本书的灵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目录到内容,整书言简意赅,清晰明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啼哭---宝宝向父母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读懂宝宝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的了解他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了解孩子的怪异举止,正确的解读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关爱孩子的心,轻松培养孩子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处理好“糟糕”行为,妈妈从此不会再头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认真倾听孩子说话,小嘴里面藏着大乾坤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列举了一些孩子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和讲解,让原本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摇身一变,就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p> <p class="ql-block">  听完分享后老师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庄倩老师分享感悟: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导师,而孩子也是父母的照妖镜,生活在不同家庭氛围里的孩子性格也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兰红源老师说:作为新教师听完分享后很受益,在工作中也时常会遇到文中提到的问题,比如说幼儿和其他小朋友打架,玩弄性器官等等…听完分享后知道这些行为背后的幼儿心理,以后面对这些问题会更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尚娅琳老师说:听到分享“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这一点她想起她们班就有一个这样的幼儿,她一直会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而且每次问她,她都非常坚定的说就是她的,因为她喜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今天的分享知道孩子这个行为之下的心理原因,是3岁的幼儿对“你“我”“他”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在他的思维里,认为“只要我喜欢,他就是我的”。所以我们老师或者家长在面对孩子发生这个情况时,为避免幼儿的行为要变成偷窃,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引导,毕竟俗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晓梅老师说:听完分享最大的感受是,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多读提升我们专业能力的书,从而让自己成为更加专业和更加优秀的老师,也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幸福快乐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杨副园长总结,书籍是我们获取理论知识的重要工具,但是经验也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新教师不仅仅可以从书籍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可以通过向老教师请教来提升个人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常说,一个人之所以陷于困境,常常是由于认知不足,而读书是拓展认知和视野的捷径。有些知识学到了就是自己的,有些思想悟到了也是自己的。用生活中的感悟去读书,用读书的感悟去生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思考可以更全面,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p> <p class="ql-block">编辑:何 玉</p><p class="ql-block">审核:杨筱萍</p>

孩子

分享

老师

行为

幼儿

读书

父母

教师

心理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