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如火如荼。如烟往事,不可忘却。每当同学聚会的时候,我们都会提起当年上山下乡的往事,都会想起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故事。尤其不能忘记的是知青岁月中的同学情和乡亲情,是这些真挚的彼此关爱呵护给了我们当年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心,让我们迎难而上,走出困境。情系青春岁月,感受同学情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贵新是我们知青中最能干的同学,他长得敦敦实实,为人也很实在,被老乡看好,好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也有人主动招他做女婿,开始他一直犹犹豫豫,心思都放在干农活。后来随着大家回城的回城,上学的上学,转点的转点,剩下的同学越来越少,他终于下定决心找伴侣,在共同的劳动中与妇女队长春兰喜结连理。</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我们班近五十名男女同学被分在两个自然村的七个生产小队,我们始终联系不断。农闲时节我们青年点同学之间互相串门,小莫子同学常来我们点,我们也常去他们的点,相隔三四里地,来回也不过一小时。不管谁到谁的地界,都是隆重的接待,杀鸡烹狗,推杯换盏,同学们聚一起亲如兄弟姐妹,一片祥和。</p> <p class="ql-block"> 同学间的友爱互助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动力。刚下乡正赶上秋收,劳动强度大,紧张而忙碌,平时有劳动基础,体力好的同学还能跟上趟,大多数同学都很吃力。点长海州成立一个“督战队”,挑体力好的同学前面有两个带头示范,后面有三人善后扫尾,看谁落后就帮谁带一段,不让一个人掉队,这种关爱温暖每个人。</p> <p class="ql-block"> 艰苦的环境锻炼人成长人。下乡之后我不但学会了农活的十八般武艺,大伙轮班做饭也提高了自己的厨艺水平,尤其是在家期间自己只会洗个袜子和裤头,其他都是妈妈操持。而在农村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实践中我知道了衣服的袖口领口要突出多洗几遍,才能洗得干净,从在家只会钉纽扣到缝缝补补细活也运作自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头年下乡住的青年点由于是在羊圈基础上匆匆翻修的土坯房,四下漏风,冬季里把我们冻坏了,夜晚都穿棉衣戴棉帽睡觉。队长内疚的和我们说明年一定重新抹抹。第二年夏锄结束农闲时,队里拉来土坯又派瓦工来抹墙,我们积极配合,将漏风处全部堵上,给南北墙体又厚厚加了层衣服,到了冬季室内温暖如春。</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我们遇到和接触很多事,都是由开始的不习惯到最终习惯与接受的过程。比如夏天铲地热得嗓子冒烟,口渴得要命,看社员喝小河沟里的水,再渴也不敢喝,觉得不卫生,担心生病,只是用水洗把脸。后来社员说山沟里流动的水干净,我们思想上慢慢接受了,也跟着喝了,所以说环境改造人,我们必须适应它。</p> <p class="ql-block"> 农村冬天也没消闲时候,除了倒粪就是打井,挑着装满土块的篮子从井坑里晃晃悠悠往土坡上走,扁担压得肩头生疼的。晚上回去睡觉翻身挑篮子的肩膀都不敢着炕,可是我们没有叫苦喊痛,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第二天又早早来到打井工地,挑起土篮快步如飞。我们的青春在磨砺中成长,知青的意志在劳动中更坚!</p> <p class="ql-block"> 70年父亲走五七道路插队到新宾,我也由黑山转出归户到父亲那里,那里种的稻田,主食是大米,又有父亲细心照顾,我的知青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虽然生产队劳动还是起早贪黑很辛苦,但是我自己不用做饭,一心上工,自得其乐。父亲又当爹又当娘,不仅给了我生活上的关爱,更教会我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