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史话杂谈第一集</p><p class="ql-block"> 出版印刷在衢州.史话杂谈</p><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p><p class="ql-block">书籍,对中国文化的创造、传播、保存和积累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出版印刷书籍,是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正是因为有了古代中国刻书业的破土而出并革故鼎新、自我突破和追求真理的发展过程,凝聚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才得以保存。出版物集聚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之成果,直接真实反映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研究人类社会某个时代某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其实也就是在研究这个地区各个时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千百年以来,衢州城其地方建制经过了多次变更,衢州市印刷事业也历尽沧桑走向辉煌。秉承尊重历史、求真存实的原则,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印刷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新中国第一代衢州印刷人,长期以来他们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自己喜爱的行业,目前已是期颐人瑞或鲐背老人。今日还健在的老前辈,业已成为人世间最珍贵的稀罕宝石。由此可追溯到古代三国时期,在历史长河中的漫长人生路上,一代又一代的古代衢州印刷人名不见传,无数无名英雄像蜡烛一样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为衢州印刷事业作岀不可估量的贡献。祖先在推高印刷产业台阶的同时,唯有古籍典著作者立言不朽,可见证1600多年来其背后衢州出版印刷业的发展:从一个原始印刷作坊,一步步地进化到印刷生产全过程全面实现计算机数据化的现代工厂。</p><p class="ql-block">印刷业,是我一辈子赖以生存的行当。从1966年4月份起,那年我15周岁是人生首次踏上社会参加了工作,所从事的行业便是印刷业的装订工种。55年来,我做遍了印刷行业三大工种中的一线操作工,像装订工、切纸工、铸字工、印刷工和修理工等工种都做过。我也在印刷企业许多管理岗位上待过,譬如生产组长、车间主任、生产总调度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等管理岗位,以至于连公有制企业第一把手也做过了。就这样纵有“学而有成之难”,难做也得做印刷人我一直做到了退休,如今还经常下车间继续去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p><p class="ql-block">做一个印刷人不容易,非常辛苦既脏又累挣钱少,可是从事印刷工作穷源溯本我觉得倍感亲切很踏实。履历中我有过几年曾经被上级调离了印刷行业,工作干得挺顺利的,小日子也过得蛮滋润,至少手头上不拮据。谁知,鬼使神差地我又回到魂牵梦绕的印刷行业。兴许是喜欢和熟悉的缘故觉得有安全感,命运才会有如此的安排,一定要这样“折腾人”。</p><p class="ql-block">印刷前辈的为人先做人,然后学术,最终达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每当我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难处时,一个个鲜活熟悉的脸孔就会闪烁在我的眼前,耳边自然而然地响起印刷人他那扑素而淳厚的声音:“做事体(情)认真点好,力气用掉是会再来的,本领学好在紧要关头(关键时刻)派得上用场”的教诲。真正懂得文化精神的人,“心香一瓣,诚则灵”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象是自家的手掌心,这么清楚明白。我敬重衢州印刷界前辈做人本份厚道的品质、做事踏实勤快的态度、专心致志地印好每一张的印刷品,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而枯燥的劳动,将毕生的精力全都奉献给岀版印刷事业。</p><p class="ql-block">“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功德镌骨铭心。我作为一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生代”的印刷人,“一肩挑尽古今愁”对前辈有挥之不去的感情,记住他们保留住传统文化写好《出版印刷在衢州.史话杂谈》这篇文章是吾辈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根据衢州印刷界老前辈的回忆记叙,以及我亲眼所见到衢州印刷行业历史上发生的轶事趣闻。经过古籍资料搜集和整理,尽其所能书写好衢州印刷业数千年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故事。以尽量避免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写方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者 曾敖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于2020年12月10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天气晴 气温8℃至12℃</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印刷业发展简述</p><p class="ql-block">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被誉为文明之母。印刷术同时又是中国古代造纸术、印刷术、炸药和指南针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性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人类发明印刷术之前,世界文化传播主要依靠手工誊写书籍既费时、又费事,而且容易抄错和漏抄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应该有的损失。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竹木简牍,开始成为文化传播主要的记录载体,最早出现在商周时代(公元前1600年起)。竹简,是古代用来写字的竹片或写好字的竹片;木制的称为木牍,常用毛笔书写。缣帛,西汉时期(公元前770年)起,一种细而薄的丝织品用来书写文字。缣帛昂贵一般人用不起且经书写后不能更改,一般用于定本。而简牍沉重,并不便于人阅读或搬运(传播)。故竹木简牍和缣帛长时期共同存在并使用。</p><p class="ql-block">东汉永乐十二年(公元102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蔡伦,字敬仲(公元61至121年),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人。用树皮、碎布、鱼网、麻头及敝布,先煮熟捣碎制浆,取膜去其水后,凉干而制成纸张。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鉴于古代中国皇权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使许多创造发明也跳不岀它的魔掌造纸术未能得到普及。一直到东晋恒玄皇帝(公元404年)颁诏下令废简用纸,竹木简牍和缣帛才真正被纸完全所取代。早在三国时代(220至285年),中国人受其印章捺印的启示,就懂得了用纸在石碑上拓墨的方式,发现了雕版印刷术。</p><p class="ql-block">中国雕版刻印术,在隋唐时期(581至907年)迅速崛起,北南二宋(960至(1279年)处于鼎盛期。之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国内外,东经朝鲜半岛流入到日本;西经西域、中亚、波斯,又传播到欧洲。在宋.庆历年间(1014至1048年),北宋朝人.毕昇(970至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在雕刻印版过程中很容易出差错、重新雕刻印版很麻烦的问题。后来被国际社会(1928年)一致认为:这项发明很重要,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美国著名汉学家卡特著有《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它的西传》与有法国学者格其曼等学者的支持。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官员沈括,号梦溪丈人(1031至1095年),汉族,钱塘县(今杭州)人,在《梦溪笔记》有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然而任何一项发明创造的出现,都不可能源于一个人的头脑,印刷术也如此,極需进一步完善。1453年,德国人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公元1400至1468年),参考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原理,研制出一种适合西文字母特点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并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垂直螺旋手扳印刷机,使中国发明的印刷术得到改良和完善。新印刷术在西方国家迅速流行并广泛传播至世界各地,奠定了人类历史上文化发展的基调。从明朝中期起,就有西方传教士将铅字排版方法传入到中国。但当时地域文化英汉互译等项技术尚不成熟,西文字母不适合封闭的中国并没有得到普及应用,仍在继续使用古老的雕版刻印术。</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欧洲有许多不知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对铅字排版方法长时期的技术积累和不断地技术革新,到了18世纪下半叶,进一步完善了谷登堡的铅字排版印刷术,史称为近代印刷术。近代印刷术的贡献,在于它形成了由拣字、排版、填空、齐行和印刷后还字等步骤,组成了一整套铅字印刷工艺。用这种方法印刷工人可以进行快捷、大批量地从事印刷生产。同时欧美国家迅速崛起,西方列强开始把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文化方面着手在经济上向封闭的中国渗透,名曰通商实则是为了掠夺财富和瓜分中国市场。</p> <p class="ql-block">旧上海作为中国新文化的发源地,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汇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中西合璧地演绎着“三仟年未有之变局”。</p><p class="ql-block">1819年,英国伦敦会宣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un),第一次用汉字活字印成了巜圣经》。</p><p class="ql-block">1838年,英国伦敦会宣教士台约尓(CsMueIDyer),在上海制成了一套汉字铜字模并铸铅字,用于中国印刷业。</p><p class="ql-block">1843年,英国著名的宣教师麦都思,自号默海老人(Walter Henry Medhurst),在上海开设默海书馆,出版铅印书籍。</p><p class="ql-block">1872年4月30日,《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刋,后改为《申报》。由英商伍华特、普莱亚和麦洛基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报纸,由华人主执笔政。于1949年5月27日停刋,历时达78年之久。</p><p class="ql-block">上海土山湾印书馆,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重要的印刷机构。1859年,由法国天主教堂传教士爱桑创办,1864年迁往上海徐家汇。1874年,神父严思愠(Stani SIans Bernier),将教区搬入上海一家印刷厂,买进一些印刷机和中外文字模,开始使用铅字排版印刷,同时还设立了石印部。主要用于印刷出版《益闻录》《格致益闻汇报》《圣心录》和《圣教杂志》刋物。土三湾印书馆,1894年在上海率先引进和使用珂罗版制版技术(珂罗版即在玻璃片上涂布感光胶层作为底片,可用于凸版、石印和平板制版的晒版),当时仅应用于铜锌制版和替代石印版的手工书写。1910年引进大型照相机和平版印刷机(俗称胶印机)等设备,是中国最早使用平版印刷技术的印刷机构之一。1959年,公私合营併入上海中华印刷厂。</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史中,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是近代史上举重若轻闻名遐迩的出版印刷机构。探索中国近代印刷业发展史,不能不提及张元济和夏瑞芳这俩位重量级的人物;不可忽视他们对中国印刷出版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是引领中国出版业和印刷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p><p class="ql-block">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创始人夏瑞芳(1871年至1914年1月10日),男,上海青浦人,爱国人士。商务印书馆的成立,象征着结束了近代印刷术在中国被外国人一统天下的格局。1902年,南洋公学代总理兼译书院张元济院长(今交通大学。1867至1959年,浙江海盐人,清末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大胆决定:辞去在南洋公学的所有职务,加盟到商务印书馆。翰林院岀身的张元济,学贯中西目光远大、知识渊博思想超前。他以“开启民智”的崇高志向,将“扶助教育为己任”满腹学识和胸怀自信心地走上“文化救国”的道路。致力于“把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的现代性变革连接在一起。”采取的第一步措施,就把商务印书馆原先单一承接印刷品业务的经营模式,创举性地将经营范围扩展为集编写、岀版、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商务经营各种书籍和刋物,商务面向于全国各地大城市,有国文版和英文版二种。张元济与夏瑞芳,一个在幕后擘划一个在前面指挥,俩人默契的浑然一体。他们用了8年时间到1910年,商务印书馆的资产从建馆时3750元猛增至超百万元,完成了从印刷作坊向出版巨子的蜕变,闪亮登场清朝末年仅剩下15家大型实业之一。之后夏瑞芳在收购日资股份后遭人喑算被枪杀。张元济并没有气馁,紧接着他与商务另名股东鲍咸昌继续紧密配合,又用了16年时间至1926年张元济退休时,商务印书馆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出版商和印刷生产巨头。</p> <p class="ql-block">1929年11月,董事鲍咸昌总经理病逝,商务印书馆聘请王云五为总经理,来主持工作维系庞大的出版印刷巨头实体。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日军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宝山路的厂区,所属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被毁,资产损失近八成达1650万元而大伤元气。王云五力挽狂澜用了六个月时间,将濒临倒闭的商务印书馆恢复了生产。经过励精图治到1937年上半年商务业绩恢复到接近全盛时期的水平,但经济实力则大不如前。继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再次爆发。战事初期,王云五为适应战时环境,将商务印书馆总管理处与印刷总厂的四个印刷厂等迁往香港商务分馆继续生产经营,并指挥商务印书馆分布在全国各城市的后方分馆的运营。张元济则坚持在上海的商务第五印刷厂苦撑危局至抗战胜利。期间他自始至终坚持不与汪伪上海政府为伍,既拒绝合作合资和一切往来,也不到汪伪上海政府注册,聊以印刷一些旧版古书籍勉强维持生计。张元济不亢不卑的风度及举止,招致汪伪上海政府和他的主子大为光火,气急败坏地以商务印书馆印刷抗日书籍为借口,将其在上海的商务印刷厂之财产予以没收,并冻结银行资金,同时将张元济赶出商务和住宅。无妄之灾致使年近八旬的张元济只得以租房为居卖字画为生。</p> <p class="ql-block">1954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迁往北京。是年,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商务印书馆原下属的五个印刷厂则留在上海,分别改为上海市印刷一厂至五厂。至1958年止,民族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私合营,中国雕版刻印术完成使命正式退岀了历史舞台。自从1897年起,近代印刷术在这期间逐步地取代了雕版刻印术在中国的位置。近代印刷术,主要是指凸版、胶版和凹版三大类印刷技术。胶版和凹版等印刷术则因“版贵初刻”在中国发展速度缓慢,仅占领印刷市场上少数彩色印刷品的一席之地。而凸版类铅字印刷术,则在半个多世纪内扮演着主要角色,一直统领着中国印刷业界的发展。1974年,中国第一台DC-300A型电子分色机在上海成功使用,由上海市印刷一厂向联邦德国购入。此后,相继又从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引进了电子分色机。当时在中国,电子分色机已成为书刊图文彩色印刷照相制版的重要设备。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上海延安机器厂曾成功自制一台电子分色机,投产后一直在上海美术印刷厂使用,以取代彩色网线版用照相滤色片分色需人工修版的操作。电分技术的应用,版面质量优美精细的四色彩印产品得到世人的青睐,使胶版印刷技术在业界暂露头角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1983年,中国高级工程师王永明创立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及数学模型,发明了“王码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有效地解决了进入信息时代汉字输入难的大难题。1987年,王永民成立了北京王码电脑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经营自己开发的汉卡,意味着高科技产品进入市场商品化。与此同时北京大学也传来捷报,1987年5月22日,世界上第一张整版输出的中文报纸诞生,标志着北大方正成功地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转化为商品,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进而,北大方正把激光照排技术迅速推向市场去应用,到了1991年,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在全国有99%的报社和报社印刷厂率先所接受,有90%的出版社和出版印刷厂采用了这项技术。结束了空运报版纸型到异地印刷报纸的时代,可以将图文并茂的报纸版面,通过计算机直接从Internet(因特网)向远程传输。该项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原所长王选攻关发明。</p><p class="ql-block">北京王码公司发明的“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与北京大学推出的“北大方正”硬件和软件功绩卓著。两位王姓中国人的高级知识分子以创新思维模式有别于常规,彻底解决了印刷人困惑几个世纪的排版制版之大难题。图片与文字可相互兼容,打破了传统概念的活字排版和照相制版的生产方式。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与北大方正软件配合,在电脑上排版所使用的劳动力,至少比原来节省九成及以上。图文排版实现电脑计算机化通过激光照排机可以整版出胶片,以替代小幅面“电子分色”处理图片昂贵的出胶片。激光照排系统的创新是制版工艺一次质的飞跃,可免除过去要用手工来拼胶片图案的生产工艺,其制版速度大大地缩短了制版工时且精准度又大幅提升达到十万之一。制作一套四色彩版胶片,由原来的片酬要3000元降低至不到100元达到惊人的地步,被广大中、小、微型印刷厂家所接纳。排版及办公计算机化的普及使用,进一步促进全国出版印刷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使包装物印刷业的突飞猛进。</p> <p class="ql-block">于此同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社会面不断地涌入高斯卷筒纸胶版轮转四色印刷机、海德堡单张纸胶版多色印刷机、小森和三菱单张纸胶版多色印刷机等进口设备在全国印刷业界不断刷新纪录,以及国产北人和光华单张纸胶版四色印刷机等设备的使用,大有替代单色或多色凸版印刷机的新趋势。1998年,王码五笔字型输入法得到国家的认证:“98版规范王码”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并较早通过鉴定的汉字输入法,推动了计算机在中国土地上各行各业的普及大众化。1998年11月,海德堡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以“用户永远是我们关注的焦点”的姿态,灵活快捷地(按揭)推岀ZP系列72型、102型单张纸多色胶版印刷机和霸PM52(八开)单张纸多色胶版印刷机,以及斯塔尔系列KH78和KHC66折页机等印后设备。这一刻人们会惊讶地发现这是古代印刷术鼻祖之国,与现代印刷术巅峰之国的一次别有深意的握手。2000年1月,国务院下文宣告:近代印刷术之一的铅字印刷术,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与国际接轨。从此中国印刷企业与世界同步发展,走向数字化转型的阶段。</p><p class="ql-block">2000年4月,《全印展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博览会上美国伊士曼珂达公司推出:热敏CTP数码制版机。会上还展有各国先进水平的胶版单张纸和轮转多色印刷机、凹版多色印刷机、珂啰版印刷机以及全自动模切压痕机、塑料制袋机等全套印刷主机和辅助设备。集中展示了印刷行业几乎所有工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印前、印中和印后三大工种全都有的优秀装备。这等于全世界自然学科的精英们把智慧结晶呈现在国人面前,使业内人士大开眼界吸引起极大的兴趣,之后他们执放出聪明才智,掀起一股参照研制德国海德堡速霸PM52八开胶印机与珂达GTP数码制版机国产化的热潮,年余后便有了起色。时年中国刚刚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公有制企业正处于改制转型的时期。置换身份买断工龄后的职工,派生出无数个新开办的小微民营印刷企业。象赶集似的购买国产八开单色胶印机,应用王码五笔字型和北大方正软件,在计算机上制版和经营着表格、账册、信笺和信封等其他类印刷物的印刷品。同时铅字排版印刷工艺真正地结束了铅与火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2012年前后,衢州印刷行业经过十几年时间的磨炼,大浪淘沙存活下来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企业产品质量和对本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工作,在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讲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期间国内印刷机械的制造商经过不懈的努力,攻克了CTP数码制版机国产化的难关,并进入到批量生产。开拓性较强的印刷人敏捷地把握往机遇,运用社会化大生产思想将其专业化细分创立为一个专业制版的机构,在市场上服务于小微型民营印刷企业。</p><p class="ql-block">CTP制版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将制作好的图文版面,直接发送输出版材上的制版工艺过程。这种工艺可以免去出胶片和晒PS版等二道中间环节的工序。具体为先将专用版材安放在制版机上,数字拼版文件被发送到计算机RIP中,然后RIR把电子文件发送到制版机的电脑上,使电子信号通过光或热敏机制成图象在版材上,称之为CTP胶印版。</p><p class="ql-block">使用CTP制版技术,大大简化了整个工艺流程,只需经过:图文排版─直接制版─印刷。比传统印刷工艺省略了照排输出胶片─胶片显影─胶片定影─胶片清洗─胶片干燥─晒版等多个工序。这在环保上说就减少了胶片及其显影、定影液回收处理的困扰。并且,在制版过程中即使使用光敏银盐版,现也可以采取措施减轻甚至避免银和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p><p class="ql-block">2018年以来,衢州出版印刷企业以全新的姿态岀现在经济社会。目前的出版印刷企业不是传统概念的印刷作坊,而是一个自觉地将排版、印刷和装订三大工种生产全过程全面实现数据计算机化的制造实业。出版印刷产品自身没有或较少对环境污染的产品,及比传统的竞争产品更符合生态环境的保护。秉持着“质量第一,公平竞争、价格公道,以交货期最短最快为特色”的经营理念,服务于经济社会印刷品市场的客戸。印制和发行的产品,把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和政策落入到实处,符合国家倡导和颁布绿色产品要求的书籍。出版印刷的书籍,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版物凝结着人类的思想和智慧,集聚着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之成果,直接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进步书籍的出版印刷,是互补共赢的纽带,记录了不同时代人类文化活动与学术著作的有机结合。出版印刷的发展,是一个革故鼎新、自我突破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出版印刷业的价值,推动经济社会的科技创新与文明进步。出版印刷业的历史,就是一部反映人类文化生活与中国人民争取文明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执笔: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采集:网络与展会</p><p class="ql-block">初稿编写: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本资料尚未核对,未经许可僅请勿随意删除或转引他用。</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以衢州第一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印刷前辈</span>与第二、三代同仁的口叙为主,整理述写,名单另附;结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考</span>中共浙江省和中共衢州历史、衢州市志、衢州市地名志、历代地方县志、中国通史简编、浙江省轻工业志、浙江省手工业志、浙江岀版史话、衢州市工人简史和衢州市各主管部门史等资料,以及本人平时积累的工作笔记回忆来撰写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