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的明星崇拜

空心木头

如今,已是年过半百的我,翻阅旧照片,记录着我70后的青春岁月。那时候,生活在农村的我,生活极度贫困,每天都必须跟着父亲劳作在田野间。进入青春期的成长岁月,我住在一间邻居借来的破旧老屋中。<div>  老屋中什么都没有,没有厕所,没有厨房,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脑。除了我最爱读的书本之外,就是贴在墙上一幅幅明星照。</div> 出生于70后的我,总是遥望远方,对远方充满神奇的幻想,我从小学阶段便对远大的人生目标有着无限的向往。我总是问老师,我长大了为了什么?<div>  那时候,长大了成为老师、医师、警察等等都是我们70后的答案。进入中学读书,我们正处在青春期,思想逐渐成熟,便开始无限向往明星,结成追“星”一族。</div><div> 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一时间成了遍布校园的偶像。70后的青春期开始进入模仿阶段。这种明星崇拜的意识的形成以及敢想敢闯的年龄特征促使我们勇于付诸行动。</div> 70后的学校中便再也没有白雪公主、白马王子,宿舍里贴满四大天王、小虎队,奥运会冠军,雷锋等英雄和明星的海报。我们作为中学生向往成为生活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我们盼望独立的表现。<div>  对于明星的崇拜,当然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应该说也体现出上进心,但我们的青春期却是盲目无知的。</div><div> 追“星”的延伸便是我们天真地日思夜想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成为明星。有些同学直接给各大明星写信——当然是石沉大海。有的同学终日思念心中的某位明星,遍寻其所有照片和资料。或者来一个大杂烩,将搜集到的所喜欢的众位明星相片,贴满所有能贴的空间:卧房、写字台、课桌、书本、铅笔盒等,琳琅满目。</div> 在我们70后的同龄人中,有的朋友追“星”之后,喜欢标示自我。常常走进卡拉OK,卡歌一曲,将自己的某种专长过分夸张吗,唯我独尊。学习成绩好的,总觉得自己就是学霸,会骑摩托车,骑着摩托车在道路上飙车。<div>  诚然,反思我们70后的追“星”心态,敢于表现是值得提倡的做人风范,但过分抬高自己就会失去原本该去学习的文化知识。有时甚至忽视了道德和行为规则。</div><div> 那时候,我们在物质贫困的日子,为了让自己引人注目,自发形成的各种组织不断出现:发烧友、文学社、书画社、歌舞社,等等,无不树立起自己那面优越的旗帜,无所顾忌地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div>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有一个有同乡同学组成的校园漫画社这样提出70后的口号:更新观念,繁荣漫画。年轻的70后用语言呼吁“解放思想,走出自身局限。振兴发展,繁荣祖国漫画事业。走到一起来,长城永不倒。”诚然,这种举止是值得自豪的,体现了我们70后突破了60后的思想局限,敢于追求创新寻求自己的兴趣。<div>  但这种片面的兴趣追求,势必会违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div> 如今,想起我们70后明星崇拜的狂热,直至日思夜想想自己有一天成为明星,不断拓展和创新自己的兴趣爱好。那时候70后的青春期,生活逐渐五彩缤纷,年轻的我们充满活力,充满幻想。<div>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观念不断更新,我们也就在人生旅程中留下自己难忘的往事,留下70后明星崇拜的心路旅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