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终南别业</p><p class="ql-block">唐·王维</p><p class="ql-block">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p><p class="ql-block">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p><p class="ql-block">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p><p class="ql-block">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p><p class="ql-block">《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描写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突出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p><p class="ql-block">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维由于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因此给自己起名字摩诘,出自于《维摩诘经》。</span></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此诗是唐诗里最豁达的一首诗,也有人认为是最有禅意的一首诗。我认为此诗正是王维对禅定的深刻领悟及实修过程的完美示现。</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要下定决心去修习禅定,首先他就应该彻底放弃外界的尘劳和欲望,放弃一切杂事和无谓的人际关系,找一相对僻静处所安排好简单的吃住行。由于刚开始修行心力还不够强大,定境还未形成,所以这是修行的外部环境必要条件。“晚家南山陲”,王维晚年把家安到了终南山里。这里正是他心中的阿兰若处。正如《遗教经》云:“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p><p class="ql-block">修习禅定的第二步应该抛弃杂念,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迈出的每一个脚步,每一个举手投足,每一杯水,每一碗饭。身边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朵云以及每一棵星辰。“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只有专注当下每件事物,做到细微观察,才能客观了知事物的六因、四缘、五果。洞悉宇宙的成、筑、坏、空。万物的生、住、异、灭。以及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正如《华严经》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专注于当下也利于我们忘掉世间的杂事,不受烦扰,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正如当年佛陀在法会上拈花示现大众,只有迦叶微笑一样,迦叶所领悟的就是佛陀的专注:我们所见的一朵花就是一朵花,红就是红,黄就是黄,好看就是好看,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带一丝个人的主观认知。比如这朵花可用来干什么,放在哪里最好,喻意是什么,代表什么关系,可用来送给谁?这些都是第二见,不是专注于当下。</p><p class="ql-block">第三步是回归禅定的本身意义,也是这首诗的重点:“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放下自心的起心动念,放下自己的见思二惑。禅是指静虑,感知正见。定是指内心的定性品格。就是认知自己对待外缘境时如何起心的五种知见(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又要感知动念的五种思惑行为(贪、嗔、痴、慢、疑)。练习止观,感知苦(烦恼)的集起、暮灭。正如《维摩诘经》云:“内不着邪念,外不着境相,在各种邪见干扰下,不起心动念,而能专心致志于修行三十七道品,这才是真正的禅定。”坐看云起时,心灵的净土只在方寸之间。用我们不动的心王本体来感知云卷云舒。正如六祖惠能云:“大圆镜智性清净,繁兴永处那伽定。”</p><p class="ql-block">第四步是指我们生活中处处是禅定,不必拘泥于形式上的静坐,甚至连打坐的念头都不应该有,不必刻意追求静坐入定,应该是心无挂碍,行、住、坐、卧都在禅定。枯禅不能成佛。故诗人最后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生活禅才是真正的禅定,举手投足即是禅定。禅定离开生活,就如地面的灰尘,八风一吹就烟消云散了。故《维摩诘经》云“禅定不是企图断离一切烦恼,而是在生活中了悟一切烦恼,并转化烦恼。这才是真正的禅定。”</p><p class="ql-block">最后用一首偈来回应诗人:</p><p class="ql-block">入世无染境</p><p class="ql-block">出世无短长</p><p class="ql-block">来去无牵挂</p><p class="ql-block">落日亦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