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暑轻风漫步九龙山</p><p class="ql-block"> 2022.7.9</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转眼2022年上半年已经不再,7月的第一个节气“小暑”,眨眼便过。“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过后一周,即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三伏未出,又要迎来立秋,一年年就这样过去。时光面前无老少,对于青年人而言,人生的大半旅程还在后面,很多人觉得人生之路还长,因而大把大把地“奢侈”时光,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才会明白: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能浪费光阴,不能让年华虚度。</p><p class="ql-block"> 天气预报,本周六北京最高气温35℃。大队无行动,九龙山就成了自由活动的最佳选择,想法与老贾不谋而合。周六一早,同在一院的老蔡、朱主任、刘勇及我和小姚、老贾和小许,把“大群”无活动变成了九龙山避暑。</p><p class="ql-block"> 虽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心中对预报的35℃高温还是多少有些怯意。7点才过,阜石路至门头沟段的车外温度显示已经到了28℃。</p><p class="ql-block"> 官厅驻车,背起行囊的刹那,一丝凉风轻佛面颊,瞬间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向来喜欢“温柔一刀”的老贾忽然提出去“抢风坡”,此言一出,老蔡立刻响应,我猜这肯定是“正中下怀”。</p><p class="ql-block"> 门头沟九龙山是距京城最近的海拔千米高山,山岭两侧各有四条山脊蜿蜒而去,犹如八条巨龙相背而卧,而另一条“龙”则顺山岭而下,直伸到永定河边。蛟龙入水,紫气东来,千年古都,风华永续。蜿蜒美丽的九龙山,空中花园般的林荫小道,成了很多户外爱好者的百走不厌选择。</p><p class="ql-block"> 九龙山西坡,一条碎石道路从潭王路蜿蜒下行直通瓜草地下方,与潭王路下方相接。碎石路连接着黄石港(古道人家)、黄土台、抢风坡等几个废弃古村。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古村附近,并未发现任何可供耕种的田地,不知道古代这些山村居民的口粮是从哪里获得。</p><p class="ql-block"> 路线选择顺了心意的老蔡与老贾,并不顾及后面人是否跟上,俩人似乎还沉浸在上周贾岛峪的快乐之中,只在我们面前闪了几次背影,就再也不见人了。从古道上峰口庵一向是朱秀丽的强项,今日也不例外,紧随老贾老蔡也很快不见影了。我在后面陪着小姚和小许,按我们的节奏应对老贾给我们的“下马威”。</p><p class="ql-block"> 虽然今日预报气温很高,林中不时吹过的阵阵凉风,给人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凉爽与惬意,同样的28℃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我们三人最后登上峰口庵,捷足先登的老贾,因未在后面老老实实陪同自家领导,被小许一通批评。</p><p class="ql-block"> 古道人家,迎接我们的仍是那群散养而又铁网围栏的柴鸡和两条被链子拴着的狗。那狗见有人过自然履行职责般狂吠一通。几年前,朱主任曾在此请大家吃煮柴鸡蛋,今日故地重游,她又想着啥时候能品尝热腾腾的炖柴鸡了。</p><p class="ql-block"> 老蔡念念不忘当年老冯带大家穿“野猪林”至黄土台,欲在傍晚前独上九龙山、绕返道须村,被大家劝住的情景。当时合影的斜卧大树,如今已经被蒿草遮蔽,人轻装走过去都非常困难。</p><p class="ql-block"> 中午前从黄土台返回峰口庵,一路虽热但也不闷。峰口庵休息时,一男子过来与老贾“闲谈”,话语透着“华山论剑”味道,他所说出的每一条路线我们都走过,又说他独自探通过一条路线——牛角岭至丁家滩路线,老贾还没等他说完就问:是说“小华山”吧。那男子一听,先前那种“华山论剑”的得意劲瞬间消失,扭头奔下面一群人去了。</p><p class="ql-block"> 返回峰口庵是老蔡心中的“得胜”标志,今日带了两罐啤酒,喝完一罐意犹未尽,第二罐落肚后感觉恰到好处。宽阔的古道成了老蔡“走猫步,练醉拳”的舞台,我开玩笑说:前面是景阳冈有老虎。大家都为他捏把汗,老蔡却“脚下有根,晃而不倒”,顺利回到驻车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