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丰台武协罗建平书记指示:尊敬的各支部书记或负责人:您好 ,现传达街道通知,内容如下:“为庆祝建党101周年,大力宣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的先进事迹,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将《榜样的力量(第一季)》电视节目宣传的先进典型事迹短片精剪成5集,于7月1日至5日,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道德观察》栏目播出,具体播出时间是:每晚20:37首播,次日6:34、9:00、12:20、16:07重播。请传达至所有党组织和党员及时观看,并上传观看照片。”感谢,收到请回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匠胡双钱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胡双钱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组组长,被称为“航空⼿艺⼈”。胡双钱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p><p class="ql-block">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作中,他经⼿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次质量差错。</p><p class="ql-block">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组组长,⼀位本领过⼈的飞机制造师。</p><p class="ql-block">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的职责。”</p><p class="ql-block">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p><p class="ql-block">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服上……这样的“铝⼈”,他⼀当也是30年。</p><p class="ql-block">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师是位修军机的⽼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是⾸位。⼲活,要凭良⼼。”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p><p class="ql-block"> ⼀次,胡双钱按流程给⼀架在修理的⼤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确保飞机在空中飞⾏时,不会因震动过⼤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骑着⾃⾏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出现,⼀颗悬着的⼼落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从此,每做完⼀步,他都会定睛看⼏秒再进⼊下道⼯序,“再忙也不缺这⼏秒,质量最重要!”</p><p class="ql-block"> “⼀切为了让中国⼈⾃⼰的新⽀线飞机早⽇安全地飞⾏在蓝天。”</p><p class="ql-block"> 从2003年参与ARJ21新⽀线飞机项⽬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飞机,承载着全国⼈民的期待和梦想,⼜是“⾸创”,风险和要求都⾼了很多。胡双钱让⾃⼰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他都会在⼲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谨慎,加⼯完多次检查,“慢⼀点、稳⼀点,精⼀点、准⼀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线飞机零件制造中⼤胆进⾏⼯艺技术攻关创新。</p><p class="ql-block"> 型号⽣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的新⽀线飞机早⽇安全飞⾏在蓝天,我义不容辞。”</p><p class="ql-block"> ⼀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p><p class="ql-block">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家失望,次⽇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次提交合格。</p><p class="ql-block">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三⼗年!”</p><p class="ql-block"> 胡双钱从⼩就喜欢飞机。⼩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两个多⼩时到⼤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看飞机起落。炎炎夏⽇,他常常被⽔沟边的蚊⾍叮得满⾝是包。</p><p class="ql-block">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上飞公司。⼀进门,学钣铆⼯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的机加车间钳⼯⼯段。⼀些⼈⾛掉了,可⽼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股劲,他开始了⾃⼰的钳⼯⽣涯。</p><p class="ql-block"> 30年⾥,⽆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飞机的命运成了他⼀辈⼦都⽆法释怀的⼼结。现在看到国家⼜重拾⼤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种特殊的⽅式延续再⼲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飞机梦的年轻⼈。在⼀届上飞公司技能⼤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囊括了钳⼯技能⽐赛前三名。</p><p class="ql-block">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飞机,是我最⼤的荣耀。看到我们⾃⼰的飞机早⽇安全地翱翔在蓝天,是我最⼤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能够研发⼤型客机是⼀个国家综合实⼒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业体系顶端的产业⾥,⼿⼯⼯⼈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产⾼度⾃动化的波⾳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的⼿⼯⼯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级钳⼯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位⼿艺⼈,35年⾥他加⼯过数⼗万件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个次品。</p><p class="ql-block"> “梦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p><p class="ql-block"> 胡双钱出⽣在上海⼀个⼯⼈家庭,从⼩就喜欢飞机。制造飞机在他⼼⽬中更是⼀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藏在⼼底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的⼀名钳⼯。从此,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2002年、2008年我国ARJ21新⽀线飞机项⽬和⼤型客机项⽬先后⽴项研制,中国⼈的⼤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中梦想的机会来了。⼤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忙了起来。他加⼯的零部件中,最⼤的将近5⽶,最⼩的⽐曲别针还⼩。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次,⽣产急需⼀个特殊零件,从原⼚调配需要⼏天时间,为了不耽误⼯期,只能⽤钛合⾦⽑坯来现场临时加⼯。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双⼿和⼀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了1个多⼩时。当这个“⾦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现在,胡双钱⼀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飞机零件,我的⼼⾥踏实,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p><p class="ql-block"> “飞机关系到⽣命,⼲活要凭良⼼”</p><p class="ql-block">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年龄最⼤的钳⼯。在这个3000平⽅⽶的现代化⼚房⾥,胡双钱和他的钳⼯班组所在的⾓落并不起眼,⽽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完成。划线是钳⼯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结果。为此,⽼胡发明了⾃⼰的“对⽐检查法”:他从最简单的涂淡⾦⽔开始,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根据图纸零件形状涂在零件上,“好⽐在⼀张纸上先⽤⽑笔写⼀个字,然后⽤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个地⽅写同样⼀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胡双钱说。</p><p class="ql-block">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科⽟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在划线零件⾓度时,通常采⽤万能⾓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同样⽅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三⾓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验证。结果⼀致,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异于在这⼀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作量,但却为保证加⼯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命,⼲活要凭良⼼。”</p><p class="ql-block"> 因为长期接触漆⾊、铝屑,胡双钱的⼿已经有些发青,⽽经这双⼿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作了35年,经他⼿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个次品。</p><p class="ql-block"> “最好再⼲10年、20年,为中国⼤飞机多做⼀点”</p><p class="ql-block"> 2008年,承担⼤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职⼯收⼊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胡双钱⼀家也开始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终于贷款买了⼀套70平⽅⽶的⼆⼿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公房。为此,全家⼈开⼼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作时⼀样,⼀丝不苟,表⾥如⼀。近年来,默默⽆闻的⽼胡获得了不少荣誉。2009年,他荣获全国五⼀劳动奖章,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第⼀次⾛进庄严的北京⼈民⼤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终于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p> <p class="ql-block">“你要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专心爱上自己的工作,我相信任何一个努力过的人都能成为大国工匠。”这是优秀共产党员、十九大代表、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胡双钱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所说的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67年初心不改的国测一大队</p><p class="ql-block"> 两下南极,7测珠峰,39次进驻内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无人区,52次踏入沙漠腹地……67年来,国测一大队徒步行程累计6000多万公里。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他们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血水汗水乃至生命绘出祖国的壮美蓝图!</p> <p class="ql-block">国测一大队: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传家宝,奉献还是家常饭。人们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们偏向艰苦挑战。为国家苦行,为科学先行,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你们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猎猎风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金娣,女,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仙林农牧场党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二级巡视员。</p><p class="ql-block"> 她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团结带领党员干部开创仙林网格化党建模式,优化党组织设置,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她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在推行“网格化”党建工作中,每天常态化巡查网格,网格事务随叫随到。在她的带领下,街道干部个个成为“多面手”,人人都能独当一面。她倾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领干部群众开展地下室整治和水环境整治,建立“一户一档”居民档案,发动组建志愿服务队,让群众全天候看得到党员,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得到干部,把一个情况错综复杂的“矛盾窝子”转变成为连续11年进京赴省去市到区上访“四个零”的和谐样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的‘枫桥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南京市仙林街道党工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19项国家级荣誉。</p><p class="ql-block"> 曾荣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1年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 孙金娣来自南京市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因为在工作中敢挑重担、敢滚钉板、敢打硬仗,被誉为“贴心书记、最美巾帼”,她的名字叫孙金娣。对基层干部来说,感悟孙金娣的“三敢”,十分必要。</p><p class="ql-block">“三敢”彰显的是坚强的党性。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党性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信念。保持坚强的党性,就能筑牢基层政权的基础,就能顺利实施执政为民。孙金娣工作的仙林街道,是原农牧场改制拆迁而来,是仙林大学城核心区,非户籍人口众多,社会矛盾异常复杂。从2010年6月成为仙林街道的“大家长”开始,就发誓“种好这一亩三分地,是我必须干好的活”。这“要守好一亩三分地”就是坚强党性的体现。有态度是一方面,能否践诺变为现实,对孙金娣是个考验。孙金娣从抓党建责任制入手,把一个情况错综复杂的“矛盾窝子”转变成为和谐样板,被誉为“新时代城市版的‘枫桥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南京市仙林街道党工委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等19项国家级荣誉。</p><p class="ql-block">“三敢”折射的是敬业的责任。有坚强的党性,就会有敬业奉献精神,有责任担当品格。孙金娣敬业奉献和责任担当,体现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上;体现在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意愿,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上;体现在把党的宗旨时时刻刻地贯穿到工作中去,真正为老百姓谋福祉上。在推行“网格化”党建工作中,孙金娣每天常态化巡查网格,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带领干部群众开展地下室整治和水环境整治,建立“一户一档”居民档案,发动组建志愿服务队,让群众全天候看得到党员,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得到干部。在她的带领下,街道干部个个成为“多面手”,人人都能独当一面。新时代城市版的“枫桥经验”是用敬业责任创立出来的,也足以见证所获得的那些荣誉的珍贵。</p><p class="ql-block">“三敢”体现的是务实的作风。作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它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工作中,有关要求更要落实在工作中。评价一个干部作风实不实、硬不硬,重要的是看其怎么做的。孙金娣曾说,做基层工作“需要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这样,即使铁石心肠,也能日久生情。”这大概是她的经验之谈,也能品味出她干工作的态度和作派。在孙金娣的事迹中有这样感人的一段:不能照顾年迈的父母、无法参与女儿的成长……在孙金娣心里,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女儿,她都心存愧疚。她说“每每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难受。但是组织上把仙林街道的一亩三分地交给了我,这就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从中可以品味出孙金娣务实的作风,这种务实作风源于她对党忠诚、为群众谋利益的真心,也因而赢得人民群众的称赞,这就是孙金娣事迹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孙金娣的“三敢”,为基层党员干部树立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践行党的宗旨、创造性开展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基层干部虽然权力不大、地位不高,但与群众打交道最直接、最具体、最贴心,因此,学榜样就要像孙金娣那样,自觉强化“守好一亩三分地”的责任意识,在工作中敢挑重担、敢滚钉板、敢打硬仗,尽全力、履全职、负全责,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同时,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共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攻坚克难,谱写新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榜样4》专题节目嘉宾李萌,是个活泼的北京姑娘,今年刚满30岁。她告诉我们,从2011年到现在,她一直在北京市东城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从事粪便清运工作。现在的李萌,已经是“三八女子抽粪班”的班长了。</p><p class="ql-block"> “工作没有贵贱之分”</p><p class="ql-block"> 2009年,李萌从部队退役。当时,她家里开着旅行社,也有其他更轻松的工作机会。但她却选择到环卫中心,当了一名抽粪工人。很多人认为抽粪是个“跌份儿”的活。有一回,李萌在一所小学附近抽粪,一个家长指着她“教育”孩子:“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这样!”相亲的时候,男方一听这工作,转头就走……但李萌从来没有想过“跳槽”,反而在岗位上把工作越干越好。“也许是当兵的经历塑造了我的观念。在部队什么工作都干,没人觉得有什么贵贱之分,大家认为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她说。</p><p class="ql-block"> “干一行,就得用心干好”</p><p class="ql-block"> 刚参加工作的李萌,干活时不得要领。第一次上工,费尽力气掀开马路上的井盖,差点儿被扑鼻而来的恶臭熏吐,还经常弄得袖口、身上甚至脸上全是粪便。但李萌是个耐得住性子的人,凭着在部队练就的那股韧劲,她仔细琢磨其中技巧,虚心向师傅讨教,慢慢地就摸出了门道。现在的李萌,已经成长为岗位能手,带领“三八女子抽粪班”负责东城区南片160余座公厕的粪便抽运。她们每天穿梭在胡同中,抱着抽满粪便将近六七十斤重的粪管来回晃动,把粪井的粪便抽运干净。赶上粪管堵塞,还得用手把杂物抠出来,每天清运任务繁重。不过李萌打心底里认为:“干一行,就得用心干好。”</p><p class="ql-block"> “我的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在狭窄的胡同里进行抽粪工作,掌握技术要领虽然重要,如何跟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打交道更重要。多少次,因杂物阻碍粪车通行或压占井盖,不能及时抽运,李萌遭到了居民、商贩的不理解与谩骂,甚至有一次还被咬伤了。这些并没有吓退李萌,她努力想办法改进工作,根据居民的时间协调抽粪的时间,还利用闲暇时间帮居民干这干那,增进与大家的感情。她的行动感动了辖区的群众。如今,压车了有人会主动帮忙找车主;大热天有人会主动端水给她喝;下雪了大家会在李萌来之前替她把井盖上的雪扫掉。有次突降大雨,一位老奶奶主动为她打伞,自己都淋湿了。干久了就跟群众有了感情,“他们每天都需要我,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价值、很有意义。”李萌对我们说。</p><p class="ql-block"> “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p><p class="ql-block"> 李萌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环卫十所,是新中国第一代劳模、掏粪工人时传祥当年工作的地方。几十年来,这个单位传承着“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这也影响着李萌这个年轻的北京姑娘。“现在大家都谈梦想,我觉得,不起眼的工作也离不开梦想。社会分工不同而已,我选择的抽粪工这个活儿总是需要有人干的。我向往那种境界: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李萌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作为如何体现?李萌告诉我们,群众的需要就是她的选择,做就要做好,干就要干得出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先后在城关粮油所、县粮食局、县纺织公司、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4年12月离休。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3日,在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人社局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点,张富清在工作人员聂海波的见证下打开了一个红色包裹,里面有报功书和军功章,由此揭开了张富清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入选中国好人榜。6月,中宣部授予张富清“时代楷模”称号,中共中央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7月,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8月,公示为“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9月,获得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奖。9月,全国妇联授予张富清家庭全国五好家庭荣誉。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张富清获得“共和国勋章”。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军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什么也不说</p><p class="ql-block">祖国知道我”</p><p class="ql-block">建功立业,却深藏功名</p><p class="ql-block">崇尚荣誉,却不张扬荣誉</p><p class="ql-block">这是真正的中国军人</p><p class="ql-block">其实,还远未抵达一生</p><p class="ql-block">他生命更耀眼的光芒才刚刚闪耀</p><p class="ql-block">老兵,永不凋零</p><p class="ql-block">如同一束永恒的光!</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p><p class="ql-block">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p><p class="ql-block">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p><p class="ql-block">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锡林郭勒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p><p class="ql-block">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p><p class="ql-block">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 “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18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 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p><p class="ql-block">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北京最近的风沙源。 </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p><p class="ql-block">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p><p class="ql-block">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p><p class="ql-block"> 从“嘎查书记”到“廷·巴特尔大讲堂” 他无私奉献,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楷模 </p><p class="ql-block"> 2010年,为了让自己的好经验更多地惠及牧民群众,廷·巴特尔提议并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在嘎查建立起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几十年中钻研摸索出来的生态建设和牧民增收经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p><p class="ql-block"> 2018年,他从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光荣卸任。他离岗不退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尔大讲堂”。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嘱托,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十九大精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现场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在保护生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慕名来学习的有区内外的,还有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学习参观团。2020年在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入户走访牧民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廷·巴特尔大讲堂” 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不仅造福了一方牧民,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学习牧区现代化建设典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扎根牧区47载,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草美了、树高了,廷·巴特尔的传奇故事还在千里草原续写!</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位勤劳的牧民,也是有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诸多先进称号的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这位来自呼和浩特的知青、牧区的普通党员,坚守改变这片草原的生态、改善牧民生活的初心45年,一心一意地钻研牧业生产,不仅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的路子,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牧民,是当之无愧的草原之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书茂,男,汉族,1956年12月生,1996年6月入党,海南琼海人,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国护海的模范,先后参加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参与南沙岛礁建设,培养南海维权民间力量。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坚决捍卫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带领群众造大船、闯深海,发展休闲渔业、建起海洋民宿,实现共同致富。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改革先锋”等称号。</p><p class="ql-block">眼前这位南海渔民,身材高大,腰杆笔挺,国字脸,黝黑的皮肤,眼睛炯炯有神。</p><p class="ql-block">他是一名普通的渔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他又是一名光荣的南海民兵,自1985年主动申请加入民兵组织起,便将守护南海作为毕生使命,1996年在岛礁建设工地火线入党。</p><p class="ql-block">他就是潭门海上民兵连副连长王书茂。36年来,他参与多项国家重大涉海工作,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寸步不让,为维护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作出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宣讲会上,王书茂用朴素的语言、感人的事例向大家生动地讲述了他守护南海、坚决捍卫我国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带领群众发家致富,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先进事迹,同时也讲述了他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时的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获得‘七一勋章’,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自己,同样也属于所有为国护海的战友,属于全省人民。”王书茂说,“七一勋章”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将继续在岗位上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党的声音。</p><p class="ql-block">“王书茂同志爱国爱党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他真正践行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优秀精神。”听完宣讲会后,大家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以王书茂同志为榜样,尽职尽责尽心,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连屿位于海南省三沙市政府驻地永兴岛西北部,距离海南岛400多公里,是赵述岛所在的弧形大礁盘及其发育的岛、礁、沙洲的统称。</p><p class="ql-block"> 七连屿海域</p><p class="ql-block"> 很久之前,七连屿就有一些来自海南本岛的渔民来此打渔为生。只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只能在这片炎热缺水、草木不生的荒芜岛礁上,用毛毡搭起最简易的木板房子,维持最基本的生存。</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为加强当地海域的维权与维稳、保护和开发,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管委会成立。短短七八年的时间,让这片岛礁和海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过去的七连屿——西沙“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三沙市七连屿党工委成立之初,仅有的4名干部踏上七连屿,搭起简易临时板房,面对岛上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多台风的艰苦环境,如同当年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样,开始拓荒征程。</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就包括来到《榜样6》现场的三沙七连屿党工委原书记王春。</p><p class="ql-block"> 王春是老西沙,1993年就开始上岛生活,熟悉海岛的情况。然而当时七连屿的情况,还是超出了他对艰苦的预料。</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赵述岛,缺水少电,一入夜,整个岛礁漆黑一片,没有机械设备,没有码头船只,没有通讯网络,打个电话要爬到树上找信号。焦急时找不到如厕的地方,遍地都是垃圾和螺壳,臭气熏天。</p><p class="ql-block"> 岛上炎热缺水,草木不生,岛礁荒芜,台风肆虐猖狂,“上岛后刚搭好板房,就被台风吹倒了。”王春描述当时的情况。植物难以生长,物资奇缺,只能依靠每月经过的“琼沙三号”提供补给。</p><p class="ql-block"> 岛上渔民也心存怀疑,认为这些干部根本待不住。工委、管委会租了一条渔船,往返永兴岛与赵述岛,来回5天肩挑背扛,搬运了1000多件家具、办公用品、图书和食品等,几乎没有渔民愿意帮忙。</p><p class="ql-block"> 七连屿党工委一班人默默放下“笔杆子”、拿起“铁锹子”,率先带头站在成堆的垃圾上,不顾脏不怕累,也顾不上往脚上爬的蟑螂和虫子,靠人力清理起岛上堆积几十年的海漂垃圾和成山的螺壳。</p><p class="ql-block"> 岛上不通电,没有淡水,渔民多年来过着“黑灯瞎火、看天吃水”的日子,“有时候一个多月不洗澡。”党工委一班人来回奔走,将发电机和海水淡化设备运上岛礁。</p><p class="ql-block"> 岛上礁地沙石,除了海产品不产作物,渔民宁愿“用大龙虾换蔬菜”。党工委采取租赁渔船接送、岛礁上开垦种菜等措施,解决岛礁渔民人员物资运输和吃菜等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赵述岛通信不畅,工委、管委会积极接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架设基站。</p><p class="ql-block"> 对于七连屿来说,种树是比盖房子更紧要的工作。台风来临时,吹倒的不仅是渔民的房子,岛礁的海岸线也会受到侵蚀。工委干部们像纤夫一样用渔船载着小树苗一株株运送到各岛屿,在岛上留下片片绿荫。设立岛长及分岛长,落实生态环保责任,使七连屿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观。</p><p class="ql-block"> 为改善渔民居住条件,党工委历经4年为渔民建设了73套定居点保障房,并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解读政策、组织文体活动、维修家电、打扫岛礁等工作,让渔民感受到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七连屿——南海“马尔代夫”</p><p class="ql-block"> 在党工委干部的苦干实干带领下,七连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党工委干部来到岛礁的次年,岛上安装了海水淡化设备,铺设了管线,自来水被引进家家户户,渔民们再也不用靠接雨水度日。</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日4日晚,赵述岛广场上的一盏路灯照亮夜幕。渔民们走出家门,聚集在广场上,高声欢呼着“赵述岛有电了”。</p><p class="ql-block">2016年,岛上解决了通信问题,渔民可以用免费无线网络录制视频、卖鱼货,拍摄七连屿美景发朋友圈。</p><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节,渔民告别潮湿闷热的油毡房,住上了干净明亮的新别墅……</p><p class="ql-block"> 渔民定居点幸福苑</p><p class="ql-block">从缺水少电、垃圾遍地的荒岛滩涂,到生态优美、生活宜居的南海福地,七连屿党工委的党员干部们耐高温、战台风、改善民生、增绿护蓝,带领当地渔民,实现翻天覆地变化。</p><p class="ql-block">“三沙归来不看海,我们三沙七连屿现在风景好、生态好、生活好,欢迎到岛上来,来过这里就没必要再去马尔代夫了……”</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祖国腹地还是边陲,像你们一样的基层党组织正践行着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创造更加幸福生活的时代使命,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龚全珍,山东烟台人,1923年12月生, 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跟随丈夫甘祖昌来到沿背村,从此扎根基层,在乡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奉献数十年,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p><p class="ql-block">1957年,甘祖昌因公受伤,伤愈后他谢绝组织安排,与龚全珍一起携全家老少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务农。他对妻子龚全珍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从将军变为农民,甘祖昌始终满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拳拳之心,不辞辛苦地带领群众开荒山、种果树、修水库、引水灌田,建电站、架桥梁、改造田地,积极改变家乡的面貌。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回到莲花县头几年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她先是被分配在九都中学,后又到南陂小学、甘家小学当校长。无论在哪任教,她都是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她经常拿出自己的工资和粮票,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和老师,时常帮助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购买学习用品及衣物。1986年,甘祖昌因病去世。龚全珍坚持传承甘祖昌的精神,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曾动情地说,甘祖昌是我们共和国的开国将军,江西籍的老红军。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了将军,但是他坚持回家当农民。我当小学生时就有这篇课文,内容就是将军当农民,我们深受影响。至今半个世纪过去,看到龚老现在仍然弘扬着这种精神,今天看到她又当选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甘祖昌和龚全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永葆本色、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大发,男,1935年11月生,中共党员,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他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为解决草王坝村山高石多、缺水严重的问题,他带领村民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和铁锤,建成一条跨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为改善山区群众用水条件、实现脱贫致富作出巨大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他坚守初心使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无论是在村干部任上,还是离任后,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发展生产。村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群众期盼什么,他就谋划推动什么。村里通水后,他又先后组织了通电工程、通路工程,彻底改变了村民用电和出行问题。他说: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在黄大发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有机稻米、有机高粱,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养殖肉牛、生态猪、蜜蜂等,群众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底,该村顺利脱贫出列,全村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p><p class="ql-block"> 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称号。“七一勋章”获得者。</p> <p class="ql-block"> 水渠修好后,为了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诺言,黄大发把精力又放在脱贫致富上。他先后带头搞起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p><p class="ql-block">所获荣誉</p><p class="ql-block">曾先后被遵义地委、行署授予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多次被授予县、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是贵州省第五届道德模范。2016年入选“贵州榜样·最美人物”。</p><p class="ql-block">“当代愚公”黄大发</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13日,贵州省委授予黄大发同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30日,被授予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年份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2017年7月24日,被评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p><p class="ql-block">2017年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类)。</p><p class="ql-block">2018年3月1日,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p><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25日,黄大发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p><p class="ql-block">2020年11月24日,被表彰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黄大发“七一勋章”。</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以功勋模范人物为榜样,不断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才能用实际行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