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孟子人生理论.修炼人生理想人格》(前篇)(启仁说心智)

启仁思维

<p class="ql-block">《学习孟子人生理论.修炼人生理想人格》(启仁说心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人生理论中,有两种基本的人格理想模式,一种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模式,一种是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模式。道家把“赤子”、“神人”、“至人”、“真人”作为自己的人格理想,儒家则把“君子”、“圣人”、“大丈夫”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把人格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个体与社会和他人离异的过程,儒家则把社会和人际关系看作是拓展人生境界的必要前提。这一点,在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理论中尤为突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孟子看来,“君子”异于常人的地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存心”,把“仁义礼智”内化为自己的心理欲求和自觉行动,同时又外化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仁者爱人”时,其人格价值就得到了自我实现和自我肯定。所谓“自反”,就是君子在于别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不是寻找对方的不足,挑剔别人的缺点,而是首先反躬自问,我是否做到了“仁”和“礼”?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以“存心”和“自反”来要求自己,就达到了比常人更高的精神境界,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即能容忍别人的非礼行为,又能不计较世俗的患得患失,从而解除各种忧愁痛苦,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实现理想人格的问题上,孟子和孔子是有不同观点的。孔子认为,世俗小人是不可能进入理想人格境界的,是成不了“君子”和“圣人”的。能够进入理想人格境界的只能是极少数生活在显贵层面的人。孟子的观点则不同,孟子认为,只要是个体能够自觉地践行仁义礼智,那么,不管他是什么出身,都可以进入理想人格境界,成为“君子”和“圣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孟子看来,个体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品质和行为品行,就可能成为象尧舜那样的圣人,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他充分肯定个体的人格价值,认为个体的人格价值是先生赋予的、不可剥夺的,这就是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子不仅肯定人格价值的先天性,而且进一步高扬人格价值的主动性。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夫天未欲乎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p><p class="ql-block"> 由于个体的人格价值是先天赋予的,并且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因此,必须坚持人格价值的独立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是讲人格价值具有某种独立不羁的精神力量,不应该随外界的力量而仰俯,做到对天、对地、对人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孟子认为,关键是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自己的人格意志、气节情操,决不能为了蝇头小利、口腹之欲抛弃原则、违背意志,玷污自己的人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坚持气节情操、捍卫人格尊严,还不是人格理想的最高层次,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才是人格理想的最高层次。在孟子看来,社会责任感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人之为人的特质所在。作为人,不仅要有生命的欲望和追求,而且有理智、情感、责任、义务,也就是说,人不能单纯考虑个体自身的圆满,还必须考虑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只有充分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格价值和人格理想。因此,孟子要求个体超越自己的狭窄私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实现仁政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仁政理想就是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孟子看来,如果人们能够象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尊敬别人的老人,象爱护自己的小孩一样去爱护别人的小孩,那么,人们当中存在的各种私欲、利害、矛盾、争执不是会统统烟消云散、化为乌有了吗?</p><p class="ql-block"> 孟子十分仰慕和推崇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不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孟子认为,当人的生命与人格理想发生尖锐对立冲突时,人们应该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体的幸福甚至是生命,去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为了追求人的价值、维护人格尊严而不惜舍生取义,以死殉道,这是孟子人生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能净化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而且能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振奋人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精神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就是孔孟“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崇高献身精神,就是他们对人格价值和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而这正是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古代写就“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史记》的司马迁,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面对金兵入侵,挺身抗金的岳飞;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抗击英军,虎门消烟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变法义士谭嗣同,……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为正义、为理想、为大多数人的幸福事业的仁人志士,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践行了中华民族高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和人格理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