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读史】家训的力量之47——求学不可太急

关巍

<p class="ql-block">读《梁启超家书》,有一个细节尤为令人回味,就是这位老爸反复叮咛几个孩子“求学不可太急”。</p><p class="ql-block">1913年1月15日,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讲:“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多停数日亦无伤。”是因为学业紧,担心思顺身体吃不消。</p><p class="ql-block">1923年7月26日,写给长子梁思成的信中讲:“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梢神上之萎畏。”是因为思成病后身体未完全复原,就急着要出国留学。</p><p class="ql-block">1926年2月18日,写给孩子们的信,特别提到“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按级递升的洋孩子们竞争,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这样的话语,对次女梁思庄来讲,既是亲切鼓励,也是殷殷教导。</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13日,写给梁思顺的信中,还提示大姐姐要正确看待小妹妹的学习成绩。“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他本勉强进大学,实际上是提高(特别)了一年,功课赶不上,也是应该的。你们弟兄姊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p><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仿佛这位老爸比较“佛系”,用今天的网络流行语叫“躺平”,实则不然。这位老爸更注重孩子们的素质提升。</p><p class="ql-block">对于成长之道,“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你还是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p><p class="ql-block">对于学习之道,一则“汝辈学业切宜勿荒。”“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强调切莫荒废了学业,总要尽心竭力,努力了,去做了,到位了,才能问心无愧。二则“尝告彼‘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彼宜从实际上日用饮食求学问,非专恃书本也。”“‘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p><p class="ql-block">对于学习之法,一是“以后受学只求理解,无须强记,非徒摄生之道,即求学亦应尔尔也。”“受业时亦不宜务强记,至要,至要。”讲求学习有法,不死记硬背,重在理解。二是“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学习总要“优游涵饮,使自得之。”三是“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p><p class="ql-block">我读梁启超的这些话,读来愈发觉得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梁启超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成长之道,有一句话可以概括之,即“将来计算总成绩不在区区一时一事也。”</p><p class="ql-block">“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果真教育有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