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日早餐后,我们从兰州驱车南下,约三个小时行程(230公里),直抵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另外五寺是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和青海的塔尔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背依风山,面对龙山,地处“金盆养鱼”之地。 <i></i>寺院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经历世嘉木样修建,现已成为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文化中心。 拉卜楞寺是全世界最有名的藏密学院,拥有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 未进寺院,我们已经被绕寺一周的转经筒长廊所震撼。 拉卜楞寺的转经筒廊是世界上最长的寺院转经长廊。环绕寺院绵延3.5公里,里面排列着1700多个足有1米5高的转经筒。 转经筒色泽鲜艳,筒中装有纸印经文,筒面都有“唵、嘛、呢、叭、咪、吽”梵文“六字真言”,也称“六字大明咒”。 长长的转经廊,是藏民的希望之路,是他们期寄灵魂超越尘世的升华之路。 转经人的虔诚无需言表,他(她)们的一举一动和面部表情足以说明一切。 而作为游客走过转经廊,转动经筒,大多出于猎奇,或是为了拍照留念。 <h3>这条转经道上,也曾留下了我的外孙女PP和她的小闺蜜的身影。<br></h3> <h3>2015年夏,PP(6岁)和她的一帮小闺蜜在家长的陪同下曾来此一游。</h3> <h3>对孩子们来说,宗教仪式的吸引力远远敌不过她们手中的玩具,在转经廊上依然沉醉于她们的游戏……</h3> 与转经的藏族老大妈合个影,也算是感受一份虔诚之心吧! <h3><br></h3> <h3>当年拍下的转经廊外“磕长头”的镜头,这是藏民最至诚的理佛方式。</h3> 步入寺院,跟随导游小唐的红色小旗一路前行。 僧舍区是寺院喇嘛与学院僧人的生活居住区。 寺院中红白相间的院墙皆为“白玛草墙”,具有分量轻、坚韧性强和保暖性好的特点。<br> 白玛草是一种怪柳枝,是西藏最坚韧的植物。秋天晒干,去梢剥皮,再用牛皮绳扎成拳头粗的小捆,整整齐齐堆一起,填上泥土、碎石,然后层层夯实,用木钉固定,再染上赭红色,或白色而成。 <div>由于白玛草采集不易,加工难度较大,费工费时,一般只用于藏式寺庙、宫殿官邸或贵族庄园等高规格建筑,也成为一种建筑等级与主人身份的象征,是藏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r></div> 沿途所见不少院门都是关闭着的。 <h3><br></h3> 院道上身着红色藏袍、三两一组的僧人,也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拉卜楞寺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传佛教学院入口处立有汉藏两种文字撰写的全国“文保”石刻碑。 <h3>2015年夏,PP和她的小闺蜜在“文保”碑前的留影。</h3>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1234亩,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拥有经堂6座,佛殿84座,藏式楼31座,佛宫30院,经轮房500余间,僧舍10000余间。寺院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 全团游友在寺院广场上合影留念。 广场周边分布着文殊菩萨殿、狮子吼佛殿和医药学院等建筑。 <h3><br></h3> 寺院汇集了藏、汉、蒙各族人民的智慧,以精湛的建筑艺术和辉煌的宗教文化而著称,共有建筑万余间,鳞次栉比,金瓦红墙,气势非凡。<br> 医学院经堂,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的舍利塔。 经堂大门两侧厢廊内绘制的《四大天王》壁画,历经200多年,依然色彩鲜艳。这是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 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 。 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 寿安寺,位于时轮学院前面,纵深各5间。 寿安寺院中留影。 <h5>大门上悬清嘉庆帝御赐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安寺》匾额,殿内供高13米的狮于吼佛铜像。另供八大菩萨和十六罗汉。</h5> 大门两侧的《四大天王》壁画,是依照原壁画新绘的现代作品。 大经堂,本名“闻思学院经堂”,是全寺六大经堂中最大的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也为全寺之中枢。 因大经堂中有佛事活动,我们未能入内参观。据资料显示: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与总法台座位,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藏有《甘珠尔》经典。后殿正中,供奉着馏金弥勒大铜像,后殿左侧供奉着历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 大经堂始建于一世嘉木样时期。二世嘉木样于1772年、五世嘉木样于1946年分别进行了扩建。1985年4月7日毁于火灾,现大经堂是1985-1987年新建的。 续部上学院经堂建于1941年,顶层为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故称“绿瓦寺”。后殿内供有弥勒佛铜像和十六罗汉象,左为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右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两侧有铜质无量寿佛1000尊。<br> 弥勒佛殿,坐落于大经堂西北隅,始建于1788年。该殿为藏汉混和式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方亭,四角飞檐,上覆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阳光下金碧辉煌,故俗称“大金瓦寺”。殿内主供馏金弥勒佛铜像,高约8米。 弥勒佛殿厢廊上的“磕长头”者。 焚香炉。 寿禧寺。 释迦牟尼佛殿,位于弥勒殿西边,亦为馏金铜瓦屋顶,俗称“小金瓦寺”。殿前为图丹颇章,系历世嘉木样坐床和举行其它隆重仪式典礼的地方。<br> 拉卜楞寺文物陈列馆。 文物陈列馆三门两闭,仅有最右侧的酥油花馆对游客开放。 酥油花起源于西藏最古老的象雄佛教雍仲本教,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创建了雍仲本教后改变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如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减少了杀戮。其后,酥油花也被其他藏传佛教的教派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了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酥油花虽然首创于西藏,但弘扬和发展于塔尔寺(宗喀巴的诞生地)。明万历年间这种油塑技艺传到塔尔寺后,在当地艺人们长期精心研制下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与堆绣、壁画和砖雕一起,被誉为塔尔寺“四绝”。 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 酥油花的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腊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 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容纳极多的内容。大至一米到二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到,力求写实,而其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 在画面布局上则继承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同一画面中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同时塑造出来。 酥油花散发出的独特艺术芬芳吸引了中外画家、艺术家纷至沓来,与敦煌壁画一样,已成为画家的艺术之魂、灵感之源。 贡唐宝塔位于拉卜楞寺西南角,始建于1805年,占地2144.16平方米,呈菩提式,共5层,高31.33米,因塔内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无量光佛(阿弥陀佛)像而享誉海内外。 塔院大门。 贡唐宝塔由塔刹、塔瓶、塔座三部分组成。塔刹是光彩夺目的日、月、星辰;塔瓶是精铜浮雕鎏金八大菩萨,气势壮观;塔座内有三世贡唐仓灵塔和一、二、四、五世贡唐仓木雕镀金像、千佛殿、阿弥陀佛像。背面是藏经殿,收藏有2万卷佛经。 <h3><br></h3> <h3>虔诚的朝拜者,手拿着圣物,口吟六字真言,心无杂念,日复一日地走在他们心中的圣路上……</h3> <h3>这里是《天下无贼》的拍摄地,也是《天下无贼》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拉卜楞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THE END—</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