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挥汗如雨。</p><p class="ql-block"> 周六的早上,从单位下班,顺小黄河回家,一路上与水为伴。</p> <p class="ql-block"> 车行路上,不时停车拍摄自认为的路旁美景,无比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作为县域内最重要的河流,人民胜利渠有着得天独厚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这是黄河中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流灌溉工程。渠首位于河南省黄河北岸焦作市武陟县秦厂村。工程于1951年3月开工,1952年第一期工程竣工,并开始受益。以后又经续建、扩建,1987年总灌溉面积达88.5万亩。受益范围涉及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卫辉和新乡市郊区。</p><p class="ql-block"> 记得想当年(大约是八十年代初)天津缺水,黄河水就顺着卫运河一路向北流进海河,这也是南水北调的首次尝试。水倒是到了,泥沙也跟着到了,卫运河的淤积也造成了河床的抬升,这也是去年卫辉被淹的历史原因。</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片淤积平原上度过的。那个时候,我们把人民胜利渠叫做“大干河”,也随着大人去干河里清过淤。</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条灌溉渠,它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夏秋三季开闸放水,灌溉农田。放水的时候,河道里壕满沟平,浑浊的黄河水打着漩涡向东北方向流去,颇有大江东去的感觉。这个季节,孩子们就大着胆子下河游泳。说句心里话,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怕”字是咋写的,就是打哄哄、凑热闹。黄河水洗澡,确实不用搓背,就是洗完澡出来,身上留下一层细细地沙粒,沾在身上,就如同染上了一层乳黄色,中间也能看到亮晶晶的石英砂粒。</p><p class="ql-block"> 当上游闸门关闭,河水迅速地下落,首先就能看到河岸边留下厚厚地一层河沙,紧紧地贴在岸壁上。当河水退去,河床上留下厚厚的泥沙,几乎达到了最高水位时的五分之一的厚度,中间留有曲曲折折的窄窄的水道。在靠近河岸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胶泥,这是一种特殊的河沙,当它饱含水分时,就变成了软软的有弹性的状态,人们踩在上面,不单有一种颤颤巍巍的感觉,还能感受到一种往下的吸力,随时随地就可能陷进去无法自拔。其实,经过这种土地,只要是快速跑过去,一般来说都是不会陷进去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季,就到了枯水季节。这个时候,也是修复水利设施的时候。那个时代,没有啥大型的机械,使用的都是人海战术。大干河的清淤是一年一次,不然的话,河道很快就淤平了。到了那天,大队(村)、小队(村民小组)干部就组织社员(村民)上河堤了,一段一段、一米一米划分好,就开始干活了。这个时候,就显出谁的身体素质好了,细腻的河沙淤积在一块,既紧密又瓷实,一铁锹下去,足足有十余斤,需要人们利用自己腰部的力量,全身配合,将泥沙从河底扔到河岸上。在大干河清淤,很少有人能够直接完成这一工序,通常都是由两个壮劳力接龙完成,就是一个人在下边先扔到半坡,然后上面那个人再铲下来扔到河堤上面。</p> <p class="ql-block"> 到了包产到户,大队、小队逐步对农户没有了约束力,组织劳动力干活越来越没有号召力和执行力了。加之,农户也开始在田地里用机井水浇地,黄河水越来越失去了用户,渐渐地、渐渐地,人工清淤成为了一个历史。</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胜利渠里,一年承载流水的天数越来越少了,灌溉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尤其是自从去年水灾后,河道上很多桥竟然拆了,周围也用围挡围起来了,据说是重新修造。作为一名外行人,咱也不知道修一座小桥的周期是多长,反正是感觉……。</p><p class="ql-block"> 车行到任旺河段,竟然能够看到满河道都是密密麻麻的荷叶和盛开的荷花,也不知道是人工种植的还是天然的!</p><p class="ql-block"> 想来到今年有水的时候,这些都不会阻碍河水的通过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