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初识冷暖(中)////唐宪生

唐宪生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感恩父母——初识冷暖 (中)///</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唐宪生</font></b></div></b></h1> <h1><b><font color="#ff8a00">感恩父母——初识冷暖 (中)</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五、艰辛的妈妈<br>六、学着谋生<br>七、鼓励学习</font></b></div></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艰辛的妈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h1><font color="#167efb"><b> 妈妈个子不大,平时言语不多,勤劳善良、聪明能干、特别能吃苦。妈妈对内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对外乐于助人、忍辱负重。妈妈是家中一颗大树,庇护我们,为全家洒下一片绿荫。<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那时爸爸每月40多元工资,家中八口人(三叔唐芳武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在桃师附小读小学)。妈妈是家庭妇女,没有固定工作,但只要哪里有事做,能赚到一点钱,妈妈马上就去,再苦再累的事她也抢着去做。<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我出生后,家里负担更重了。妈妈当时除了做零工外,还包了税务局几位干部的衣服洗的活儿,每人每月两块钱,给他们洗衣、洗被子,洗鞋子,这样妈妈每月就能挣十来元钱,我们家中当时一分钱都是非常宝贵的。爸爸当时工作忙碌,整天在外,晚上才能回家,妈妈也很辛苦,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感谢当时税务局包衣服给我妈妈洗的几位干部,因为他们能让我妈妈通过劳动得到一定收入,使我家能在县城维持最低水准的生活。<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从我记事起,妈妈在玉带街茶馆做工,那可能是1956年到1958年间。<br></b></font><font color="#167efb"><b> 1957年弟弟建平出生。建平出生时没有足月,身体差,1958年“大跃进”,父母在外天天很忙,无法照应弟弟建平,只能把他放在床上。1960年,妈妈把弟弟送托儿所,我去上幼儿园。幼儿园在后港边街段西边。幼儿园有很多小朋友和我很喜欢的一些活动,所以我很喜欢上幼儿园,幼儿园的熊老师也喜欢我。但由于弟弟身体差,自己还不能走,在托儿所很不适应,整天哭,托儿所的肖阿姨拿他没有办法,家中父母也没有办法,建平又特别黏我,我就只能回到家里带弟弟,成天背着他、抱着他到处玩,弟弟才开心一些。由于弟弟先天条件差,加之出生后父母难以细心照应,营养也不好,所以直到五六岁了才能自己单独走路。</b></font></h1><br> 1960年春节全家合影。我头上的这朵小红绸花,是爸爸妈妈过年时给我们几姊妹每人发1角钱压岁钱,我自己用2分钱买的 1985年,奶奶(右)来桃源和妈妈家中留影 <h1><b><font color="#167efb"> 1963年3月爸爸调剪市区税务所工作,只能十天半月的周末才能回家一趟。平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事就全是妈妈一人操持。<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这一时期妈妈主要在东街的药材公司打工:具体是把药材公司收购的中药材清理、晾晒、打捆、用板车拖下河、搬上船,这些都是男人做的事,但妈妈为了多挣钱,也拼力去做。那打捆好的药材有一人来高,我现在都不知道妈妈当时一个人怎么完成的。还有一次我记得特别清楚,妈妈回到家时,遍体凌伤、脸上到处是血,很是骇人。后来得知,妈妈用板车拖药材下河上船去,下河坡时板车翻车了,板车载着大捆药材把妈妈拖了很远,当时妈妈爬起来首先是看药材和板车受损了没有,当看到公家的财产没有损失后,才放心清理自己的伤口,然后把一些的东西拖进仓库,完成当天工作后,才跌跌撞撞回家。第二天清早,妈妈又包扎好伤口赶到药材公司做事去了。<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1966年到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社会比较混乱,所做的事不多,妈妈就给别人带小孩。还做过很多的义务工。<br></font></b><b><font color="#167efb">妈妈特别爱干净。不管在县城还是在下放的农村,她每天做完工后,晚上还把家中扫抹清捡一番,使家中井井有条,一尘不染。<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在那个年代,妈妈带我们五姊妹,我们都很愉快,似乎比有的人家过得还好一些。</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学着谋生</font></b></h1><br><h1><b><font color="#167efb"> 我们五姊妹从小就互相关照,并在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下,稍大一点,就都为减轻父母负担、增加家中经济收入而学着谋生自立。<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大哥读小学时就开始挑水卖,补贴家用。大哥每天放学回家后,要用一担小水桶从沅江大河挑20担水卖给街坊,每担水一分钱,然后再将家中水缸挑满,他才做自己的家庭作业。大哥考到常德市五中读初中去后,挑水任务就落在小哥肩上。“文化大革命”中,小哥经常在外打零工,家中用水一般就是我挑的了。<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学校寒暑假节假日期间,大哥和小哥就打猪草、割马草卖。大哥和小哥读中学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自己寒暑假挣的。<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font></b></h1> 1960年,我和弟弟建平 <h1> <font color="#167efb"><b>那时候我们几姊妹都小,都学着自己养活自己。记得我只有六岁就在街上卖凉茶,还随小哥捡砖渣卖,随小哥捡烟蒂,然后小哥就卷纸烟卖;再就是和小哥在家里炒蚕豆,晚上我就随小哥到电影院或剧院门口卖蚕豆,两分钱一把卖给别人。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电影院守门的郭伯伯在电影演了一多半后,有时会放我们几个小孩进去看一会,我们就趁黑摸进去,美滋滋地站到旁边走道上看会儿电影。<br> 很小时候,我能做的事情主要是带弟弟建平,妈妈有时也安排我做些家中的小事,如扫地、抹桌子、擦灯盏罩子。十来岁后,我有时还在家中做做饭。我们黑屋下面是公共厨房,每家一个灶台,一口水缸,做饭时锅盘碗勺响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有次我做饭切菜后,菜刀没放稳掉下落在我右脚背上,顿时鲜血直流,旁边王惜华的爸爸王伯伯赶快拿坨烟丝按在我脚面刀口上,过了好一会血才止住。</b></font></h1> 1965年,大哥、小哥、建平合影 <h1><b><font color="#167efb"> 在我十来岁后,夏天有时就跟着小哥捞丝草,然后卖到边街养猪场,养猪场在现在桃源电影院位置,一大担丝草可以卖一角钱左右。我记得有一次,我随小哥到县城西边的马家渡河中去捞丝草,小哥在水中捞,我在另一头浅中水扯,有坨丝草太大,我尽力扯时脚下一滑,掉到深水中去了,更不巧的是我的腿又被丝草缠住了,怎么也扯不开,我在水中喝了两口水,后用尽全力才挣扎脱险,爬上岸后喘了好一会气,我才舒服点。<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冬天凉茶生意不好,难得卖几分钱,哥哥姐姐也没有什么能挣钱的事做,妈妈就带我们到县城外郊区采挖野生中药材卖。我记得1961年冬天的一次,我和姐姐、小哥随妈妈到县城白佛寺那头的延溪河边挖中药材白前,白前晒干后每斤可卖一角九分钱,但要很多才能晒一斤。那天特别冷,北风怒号,天寒地冻,我被吹得两手僵麻,站在沅水河边瑟瑟发抖,母亲就搓根草绳,系在我棉衣外腰部,以御寒风。那天尽管很冷,我们还是挖了满满一筐白前。</font></b></h1><br> 来到当年随妈妈挖白前的延溪宝塔河滩边,采摘枸杞和地米菜(2021年春) <h1><b><font color="#167efb"> “文化大革命”中,晚上有时我也去悄悄捡吹落的大字报卖钱,这种废纸三分钱一斤,有时一个晚上能捡到两三斤。白天我是不敢捡的,怕被别人看到,得个“破坏文化大革命”的罪名,我们可担当不起,而我们这种家庭很容易被沾到。<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那时我在桃源县城最稳定的“工作”就是卖凉茶。<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1961年春,全民大食堂散后,为了家庭生计,妈妈在外到处找零工做,父母安排我在街上路边卖凉茶,有时还一边带弟弟。我清楚的记得,爸爸交给我一张小方桌子、两个小水桶,六个玻璃杯及杯子玻璃盖。我卖凉茶开始是在叫花巷巷口旁的“花木兰”百货商店边。我先是把桌子背到“花木兰”,背桌子方法是我先钻到桌子底下,两只手抓住桌子前面的两只腿,再顶着桌子到卖凉茶的地方,然后再回去挑两只小桶,一只桶装的凉茶,另一只桶子里面装的杯子、杯子玻璃盖和洗杯子的水。凉茶开始一分钱一杯,过了两年,桃源县城开辟了两分钱一大杯的新项目。我大一点后,卖凉茶的范围也大了,点也多了,并也会看“商机”了。如电影院有新电影上映、桃源剧院有新节目或外地剧院来桃源演出、或有大的会议召开,我就先摆好“工作”摊位,静候顾客。</font></b></h1> 2020年春,我站在即将拆除的叫化巷巷口,这是我当年卖凉茶、下河挑水的必经之处 我开始卖凉茶之地“花木兰”百货商店原址。2020年开始拆迁(见上图),今年已修为停车场(2022年摄) 桃源县县政府斜对面的三八门市部,是我暑假期间白天卖凉茶的常驻之地,这一地段还是六十年前的格局 桃源剧院是我晚上常卖凉茶之地。原先前面一块空旷的大坪,凉茶摊摆好空闲时,我还经常可以在旁边翻跟头 这个下河坡的道口对着叫化巷,是我下河挑水的必经之地 <h1><b><font color="#167efb"> 我一般一天可以卖两角钱左右,天气冷就只能卖几分钱。我最“发财”的一次是县里在桃源剧院召开干部大会,那天人多天气热,喝凉茶的络绎不绝,这天我把家中储备的凉茶都卖完了,得了十元多钱。我卖凉茶的钱每次都如数交给妈妈,自己从未乱花一分,妈妈经常夸奖我说“宪生,今天你很不错呀!”。<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我的卖凉茶“工作”到1968年底下放时结束,那张小方桌及玻璃杯后来一直跟随我多年。</font></b></h1> <h1><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七、鼓励学习</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p></p><h1><b><font color="#167efb"> 我小学就读是在桃源县漳江小学,老师、父母、哥哥姐姐和同学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鼓励,使我能愉快学习、顺利成长。</font><font color="#ff8a00">(见唐宪生美篇《漳江小学记忆》)</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1962年8月,我快八岁,要报名上一年级了。我的三叔、哥哥、姐姐都是在桃师附小上的小学,我本来也想到桃师附小读书去的,但由于桃师附小离家远一些,我还要卖凉茶,所以就在漳江小学报名上一年级,报名是姐姐带着我去的。<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漳江小学就读我被编在38班,老师印象最深的是马澍民老师和方顺煌老师。马老师三年级至六年级是我们班主任,教语文,她对班上每位同学都很关心,我一年级因为卖凉茶、课后复习少,学习较差。方老师两次家访之后,妈妈就给我安排了一定复习功课时间。在上算术课时,方老师还经常叫我答问,自己也就越学越有味,也越来越容易懂了,后来三、四年级进步更快,学习成绩已经稳定在班上中上水平了。<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1964年5月30日星期六,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加入了少先队,成了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当时是多么的高兴和自豪!<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爸爸那时在剪市税务所上班,那天下午回家。我放学后一到家,爸爸看到我戴着崭新的红领巾,非常高兴,马上领着我和弟弟建平以及单位上一位同事的小孩去照相馆,给我们三人照了张合影,为我留下了珍贵的瞬间。回家后,爸爸又专门找了张蜡光纸,写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两条名言赠我,帮我贴在写字桌前,让我天天能看到,勉励我有更大进步。</font></b></h1> 我入队虽然时隔半个多世纪了,但是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无论何时,只要我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回想起在漳江小学加入少先队时的幸福情景和爸爸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 1966年和姐姐合影 <h1><b><font color="#167efb"> 读书时我很爱运动,小哥的乒乓球打得非常好,看到我在学打乒乓球时,小哥就送给我一只球拍,我视若珍宝。在学校我从不违反学校组织纪律,更不敢在校外做出格的事情。<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哥哥姐姐们在桃师附小表现好,学习成绩也都很好,我就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学习。<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姐姐是个天生的漂亮小美人,桃源一中初中毕业后就在县饮食服务公司参加工作。姐姐不仅学习上经常给我帮助,而且生活上经常给我指导与关照。我记得1964年5月,姐姐曾送给我一双非常时髦的袜子,我平常舍不得穿,直到“六一”儿童节参加节目演出时我才高高兴兴地穿上。<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1964年10月,姐姐响应上级号召,下放到桃源县燕家坪公社去当农民。我很舍不得姐姐,而且担心姐姐个子小、身体弱,农村劳动吃不消。那一天到东街轮船码头送姐姐乘船去燕家坪时,我心里很难受,轮船开走后,我的视线一直随船,直至船消逝在绿萝山水边尽头。</font></b></h1> 2020年春,在母校漳江小学校门留影 <h1><div><b><font color="#ff8a00">上接</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感恩父母——初识冷暖 (上)</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br>下接<br>感恩父母——初识冷暖 (下)</font></b><br><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