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俗语“邻舍隔壁”既指居住状态,还指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方言中“隔”是个多义字,还有“合”的意思,如说两人“隔得好”,就是相处合得来,关系很亲密。</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邻里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民间也流传着劝导睦邻友好的习语,如 “远亲不如近邻”,“邻舍好,赛金宝”,“亲帮亲,邻帮邻,狗子还帮自家人”……我对这些说法皆深以为然。</p> <p class="ql-block"> 过去城镇居民的住宅区,或是院落式,一个院子内住几户甚至几十户;或是多个单家独户联排,前后交错而成一片,所以谁家都有左邻右舍,自家大门一开,即刻进入一个(小)社会,并自然形成人际交往的圈子。</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邻里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因人的品行、性格、习惯、观念、情操及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或受社会环境、政治事态等影响,邻居之间的相处是多样化的。可能亲如一家,亦可能势不两立;或许气氛祥和,又或硝烟弥漫;相帮时两肋插刀,相恨时插尔两刀……。但无论哪种状况,都透出了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大大区别于居住在森冷的高楼大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久居对门不相识,</p><p class="ql-block"> 常逢电梯是路人。</p><p class="ql-block"> 墙壁东西两世界,</p><p class="ql-block"> 楼层上下几乾坤。</p> <p class="ql-block"> 在老城区居住至今,曾与不少人家为邻,大都相处和睦,至今留有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有一邻舍孩子,和我家兄弟仨年龄相仿,一放学就来我家玩,甚至作业也带来做,亲密如一家人。这关系保持了几十年,虽早就不住一起了,他每年初一大清早第一个来给我母亲拜年,从未爽约,令我们十分感动。母亲年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糊涂时亲人都不认识几个,但见到他却是眉开眼笑,说是老四来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成家后,有段时间住在学校家属宿舍楼,条件较差,拥挤而紊乱,楼道内满是各家煤炉和杂物。那时孩子幼小,工作繁重,我每天早出夜归,生活节奏飞快,常无暇顾及琐碎家务。</p><p class="ql-block"> 恰与一位中年教师为邻,他人极厚道,长者风度,象个大家长,照顾着年轻刚成家和未成家的青年教师们,俨然生活导师,暖心地指导大家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担心两件事:一是晒出衣物被褥后却下起了雨,上班时来不及赶回来收;二是回家又累又饿煤炉却熄了火,吃饭没了着落。这类悲催的事却没发生过,都亏得这位邻舍默默关照,帮几家人收衣物、生炉子,料理得妥妥当当。</p> <p class="ql-block"> 想起特殊时期的一位邻居,平时关系正常,缺了东西来借、煤炉熄了来过火,他的小孩还养成了每天来我家摸饼干筒的习惯。时值文革,有一天那位邻居带了一帮“红袖套”气势汹汹地抄了我们的家,因为我妈妈被打成了“走资派”。不久妈妈下放,在那人的策动下,单位革委会夺去我家宿舍,使上初中的我和哥哥几乎流离失所,后来我上高中只得寄宿。</p><p class="ql-block"> 与恶人为邻只能自认晦气。如现在,碰到一家子泼皮无赖,蛮横霸道,无事生非,不可理喻,只得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 隔壁有一老头,每天在家门口烧柴火炉子,弄得乌烟满天,瘴气弥漫。烧的是胶木、化纤板,大家都知道极有害健康,但环保部门和街道居委都对付不了他,其他邻舍又有何奈?</p> <p class="ql-block"> 所以孟母三迁,为的是孩子受教育的环境。我们却无能力一迁,虽然养老环境也很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