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消失的华四小学

在水一方

<p class="ql-block"><b>  我们就读的小学叫静安区华山路第四小学(简称华四小学),位于华山路(愚园路)转弯处的一条弄堂里,该弄为华山路5号。弄口的左边是乐村酒家、大同绸布店,弄口的右边是长虹烟杂店、集邮报刊门市部。</b></p> <p class="ql-block"><b>  (当年华山路第四小区弄口)</b></p><p class="ql-block"><b> 史料记载,华四小学建于1927年,初建校名为静安寺九路商界联合会义务学校,暂借静安寺庙的余屋为校舍。教员一半人是尽义务的,当时有学生80余人。而后,招的学生日益增多,校舍不够,1930年,商界联合会就开始筹款在寺庙里建造了一幢钢骨水泥校舍,称北院,改校名为静安小学。1935年,又筹款建造了第二幢大楼,称南院。1956年1月,静安小学改为公立小学,同时更校名为华山路第四小学。</b></p><p class="ql-block"><b> 该校历任正副校长有:龚一飞、何东、尤鸿寿、曹本玥(兼书记)、周家宜、郑秀薇(兼书记)、沈杏娟(兼书记)、王佩纾。</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静安寺地区城市综合改造而消失。</b></p><p class="ql-block"><b> 【记忆中的小学校园】</b></p><p class="ql-block"><b> 进入华山路5弄,其右边是静安寺庙大雄宝殿的外墙和后门;左边是乐村酒家的外墙。近校门处是酒家厨房间向外开启的一扇小门,此扇小门经常开着,不时传出厨师锅勺炒菜的声响和菜肴的香味。小门的面对是华四小学由2扇木栏栅组成的大门,门边有间传达室和进校的小通道。</b></p><p class="ql-block"><b> 进入校门,是一个小操场。右边是寺庙大雄宝殿外墙,正前方是寺庙与学校相隔的围墙,围墙处是一间公共厕所。左边是一幢三层楼高的中西式</b><b style="font-size: 18px;">钢骨水泥</b><b>建筑的教学楼西门,老师称它叫“北楼”。北楼有三个门。朝西大门,由石料三角门顶和两根大圆石柱组成一个进门厅,两侧对称有两扇大窗户。楼的左边紧靠围墙处是一条夹弄,到弄底,有扇小门可以进入大楼。楼的右边是一条通道,可直接走到后操场和南教学楼,老师称它叫“南楼”。</b></p><p class="ql-block"><b> 北楼是马赛克大理石地面,教室则全部是铺的是木地板。从西门进入教学楼,正前方墙面上安装了一扇大镜子,走廊墙上有画廊,左面是一间教师办公室,走廊到底右拐,是厕所和上楼的楼梯口,左拐是一条长长的内走廊,内走廊右边是一长排玻璃窗,中段是北楼超南的一扇大门,走下三级台阶,往后走是小学校的大操场。走廊的左边是三间大教室,中</b><b style="font-size: 18px;">式狭长格子玻璃的排门与</b><b>寺庙里的禅房相似。</b></p><p class="ql-block"><b> 走廊的尽头有一个门,走进去是医务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室。再往里走,有一座狭窄楼梯,楼梯口有一个向外开的小门,穿出去,就是北楼夹弄的弄底,外面装了一排水池和配有沙滤水的水龙头。北楼二、三楼和一楼相似,只是长长的外廊安装的是花式铁栏杆,朝东是一间横向的教室。顶楼有个大阳台,是学生课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处于安全考虑和防止球类等物品弹抛出去,阳台围栏上了2米高的铁丝拦网。阳台的西头有2间小房间(仓库),文化大革命时,曾经关过老师。</b></p><p class="ql-block"><b> 从北楼南门出去,走下台阶,往后走去是学校的大操场。后操场东面是围墙,围墙的东北角有一扇边门(铁门),与南京西路1664弄相邻,该弄到底通庙弄可进入愚园路。边门平常不开,记忆中“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打开过。操场的右面紧靠寺庙围墙处,种有几棵小树,树旁有一口水井,配置有沙滤水的龙头,水井据说与寺庙门外马路上的“涌泉”相通,属同一水源。水井边上有2个水车滚筒、单杠和竖立四根竹竿的爬杆处,这一小小区域是学生课间游玩和体育锻炼的地方。再边上有一棵很粗、很高的上百年的银杏树,据说它的根一直延伸到静安寺庙里和南京路上。为防泥土流失,影响古树成长,在银杏古树的下方,用水泥砌起了一个桶形的保护层。每天早上,大操场是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和做早操的地方。 </b></p><p class="ql-block"><b> 大操场朝南的尽头是一幢四层高的南院教学大楼,灰色水泥立面。楼道是磨石子大理石地面,教室全部是钢窗打蜡地板。一楼走道左边是厕所,右边是教室,走道到底,横排有两间教室。左边是楼梯,楼梯口向外开有一个安全出口,安装了一扇铁栏栅拉门,出了此门出去就是南京西路1664弄。</b></p><p class="ql-block"><b> 南院每一层面的教室安排与底楼相似。顶楼是大阳台,学生活动场地。为了安全和防止球类等物品弹出去,阳台也围上了2米高的铁丝拦网。</b></p><p class="ql-block"><b> 【我班的同学情况】</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9月华四小学按“就近入学”原则,共招了6个班。其中2个班级是从赵家桥来的。我们是(1)班,(2)班主要是赵家桥57弄到99弄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校读完到了三年级,四年级因一场“文化大革命”,各大、中学校</b><b style="font-size: 18px;">停课闹革命,</b><b>组织起了红卫兵,搞起全国大串联,我们小学也受到了影响,成立起了红小兵,各班“红小兵”组织起了宣传队,上街撒传单、卖各红卫兵组织编发的报纸,到公交车上宣传文化大革命,同时,在学校协助造反派老师看管有“问题”的老师,正常教学停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1969年4月,根据“复课闹革命”要求,我们这批小学生全部就近进入了中学,我们被分配到了上海市重点市西中学。</b></p><p class="ql-block"><b> 我班54位同学,居住在赵家桥地块中的有51人,而且很多都是儿时发小邻居。</b></p><p class="ql-block"><b> 居住在愚园路上的有:姜根福、史滨波、查小毛(后改名为查振荣)、顾中霞、肖慈恩、王慧珊、许惠琴。</b></p><p class="ql-block"><b> 居住在常德路上的有:祝 成、吴 榆、吴时雍、刘燮之(后改名为刘政)、石鸿珠、周中苏、陈唯群、范少青、邱小琳、朱林发、谢惠萍、李秋莲、陈伟豪、殷国敏、王国华、林福康。</b></p><p class="ql-block"><b> 居住在赵家桥路的有:葛惠娟、顾洪强、李爱宝、顾洪潮、程树民、李晋海、刘敏、张新德、秦伟民、李惠珍、徐正芳、朱丽娟、杨朝昌、汤锁芳、龚长源、李炎均。</b></p><p class="ql-block"><b> 居住在北京西路上的有:李功韬、吴建良、宫万真、王惠芳、段湘云、沈财兴、顾毓国、顾德明、李继伟、王伟宝、章建康、陈国豪。</b></p><p class="ql-block"><b> 居住在南京西路上的有:张家民、毛长顺、许国胜。</b></p><p class="ql-block"><b> 二年级以后陈唯群、范少青、朱林发、谢惠萍、顾洪强、沈财兴、许国胜等同学转学、转班,居住在愚园路上的张健、刘事英、马为民转入我班。</b></p><p class="ql-block"><b> 【上下学的行走路线】</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我们每天上学读书都是自己走去的,路上大约需要10分钟。住在北京西路、常德路、愚园路、赵家桥里面的同学,一般结伴同行走的是三条线路。</b></p><p class="ql-block"><b> 一是,北京西路的同学从家里出来。从北京西路往西弯入到胶州路,经过胶州路菜场、向群中学,到愚园路右拐朝西。在静安寺火车票售票处过斑马横道线,到庙弄口,朝西经过几幢小洋房(常年有一个老先生在此设摊专门给人代写书信)、静安寺邮政局、愚园路街道办事处、文具店、大同绸布店、乐村酒店,进华四小学上课读书。</b></p><p class="ql-block"><b> 二是,常德路和愚园路的同学从家里出来。沿常德路往南拐进愚园路朝西,然后过斑马横道线,经过康泰公寓、刘长胜故居、庙弄、静安寺邮政局、愚园路街道办事处、文具店、大同绸布店、乐村酒店,进华山路第四小学上课读书。</b></p><p class="ql-block"><b> 三是,赵家桥里面的同学从家里出来上学。一般从合泰坊出去走到愚园路上朝西,或从赵家桥路走到头,到胶州路上,然后朝南弯到愚园路经过庙弄、静安寺邮政局、愚园路街道办事处、文具店、大同绸布店、乐村酒店,进华山路第四小学上课读书。</b></p><p class="ql-block"><b> 放学回家,大家结伴而回,一般要么原路返回,要么静安寺兜一圈。兜一圈回家一般也有三条路线。</b></p><p class="ql-block"><b> 线路一:放学回家,出了学校走左手,经长虹烟杂店、报刊门市部、15路调度站、鸿云斋老店、大生绒线店、立丰腌腊店、群利钟表店、梅兰照相馆、益新参店、工商银行静安寺分理处,然后弯到南京西路朝东,经静安寺素食供应处、锦江百货店、静安古寺、静安果品商店(最早曾是一家买棺材、花圈及金鱼的店)、亚细亚副食品商店、老虎灶烟纸杂货店、五四文化用品商店、新宇服装店,到这里,要么穿过庙弄到愚园路,要么继续沿南京西路向东走,经过人民洗染店、长英绸布店、静安食品商店、上海中药店、静安区牙防所、晶乐玻璃五金商店、煤气公司南京西路办事处,然后拐弯到常德路往北,经过常德公寓、上海市牙防所、过马路往前,一直到赵家桥、北京西路回家。</b></p><p class="ql-block"><b> 线路二:放学回家,出了学校往右手拐,过马路到摩托车部队营房,然后沿万航渡路,经过淮中综合百货商店分店、申川钻型材料装潢五金商店、佳灵厨房器具商店、永华旧货商店、精丽日用品杂货店、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业务部、清真饮食店(后鸿宾楼)、94路终点站(调度室)、凯乐电子电器公司营业部,然后拐入北京西路朝东走,到胶州路纺织局活动室后,过胶州路马路,这时要么直接穿进赵家桥,要么继续沿着北京西路往常德路走回家。</b></p><p class="ql-block"><b> 线路三:放学回家,出了学校往右手拐,过马路到摩托车部队营房,然后沿愚园路朝东走,经过摩托车部队营房、静安寺火车票售票处,然后弯到胶州路经过向群中学、胶州路菜场,然后过马路,这时要么直接穿进赵家桥,要么继续沿着北京西路往常德路走回家。</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在我们同学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吴纹老师。</b></p><p class="ql-block"><b> 吴老师是1960年速成师范毕业生。速成在于读书期间旁听“老师”上课半年,自己独当一面上课两个月,就成了毕业生,分配进华四小学当老师,当时吴老师17岁。</b></p><p class="ql-block"><b> 进学校最先担任的是音乐教师。每个班都有捣蛋的学生,每当班长叫“起立”,就会有调皮捣蛋的学生走上来,站在吴老师身边,做怪样,引得全班哄堂大笑,这样,这节课就很难上好了。对此,老师无能为力,只会哭。</b></p><p class="ql-block"><b> 1962年暑假,上海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区教育局到校点名要吴老师去工厂给工人上课。结果发现了她的“潜质”,于是就调她带新入学的一年级(1)班,并担任班主任老师。这样我们和吴老师相识,并有缘成为了师生。</b></p><p class="ql-block"><b> 吴老师像大姐姐,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关爱我们,特别是对调皮捣蛋、学习不好的同学倾注了她的全身心的爱。几乎每个星期天,她都把他们带到铜仁路延安中路自己的家里,为他们补课、讲故事,还带着他们到公园去玩。</b></p><p class="ql-block"><b> 学校组织秋游,她总是把自己带来的好吃的东西让我们分享,同学们也把自己带的食物给老师尝尝。放暑假,吴老师总是放弃休息,到一个一个学习小组看望我们,平日里经常进行家访,向家长汇报我们在校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b> 每逢暴雨天,赵家桥都会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她就会不顾自己体弱,搀扶或背起自己的学生趟着积水,把我们一个个安全送回家。二年级结束学校要换班主任老师,吴老师没有办法,很舍不得,只好在家暗自流泪。</b></p> <p class="ql-block"><b>  1991年1月初,我们同班同学毕业后的第一次聚会。我们把吴老师请来了,她见了我们很高兴,说:“你们不要说,让我来一个一个认认看,看我是否还记得你们”。近40位她当年的学生,她几乎都能一一叫出大家的名字和住的地方。同学们十分惊奇,更是十分高兴,高兴的是我们没有忘记吴老师,吴老师也没有忘记她曾经教过的学生。</b></p><p class="ql-block"><b> 晚年吴老师患上了心脏病,动手术把心脏瓣膜换了。经过自己注意调养,心脏手术很成功,基本没有啥大问题。此后,当她得知自己的学生吴建良也患了同自己相似的心脏病时,专门用笔整整写下6张自己保养身体的心得体会,并在爱人赵老师的陪同下,亲手交给李晋海,托他转交给吴建良同学。吴建良对此很感动,虽然建良最后还是走了,但他是带着对老师的感恩之心走的。</b></p><p class="ql-block"><b> 建良病重期间,我们担心她,不敢告诉她。但把建良最后四天的情况记录了下来,最后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了吴老师,她很伤心。</b></p><p class="ql-block"><b> 2016年5月,老师患上了肌肉症,浑身疼痛,不能走路,不能坐,不能站,于是只得咬着牙跟女儿去日本调养。我们得知深深牵挂着老师的病情,大家纷纷通过微信师生群,给送去祝福和牵挂。</b></p> <p class="ql-block"><b> 吴老师,虽然只带了我们两年,但是她是最早带着我们这群无知的孩童,叩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知道了雷锋和雷锋精神。虽然过去60多年,可吴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一直十分清晰。</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1月11日下午,在静安区退休教师协会和市西中学校友会的帮助支持下,我班“同迎花甲之年,共忆师生情缘”的聚会活动在市西中学大教室里举行。50多位同学迎着寒风细雨,纷纷如约早早地赶回母校,有的还专门从异国他乡的美国、日本、苏州等地赶来。</b></p><p class="ql-block"><b> 当一位位年迈的老师走进会场,同学们都万分激动,十分高兴,纷纷迎上前去搀扶着老师、与老师紧紧拥抱。</b></p><p class="ql-block"><b> “时间过得真快,我教过的学生,你们也开始变老了,额头出现皱纹了,有的头发也白了。”</b></p><p class="ql-block"><b> “什么?你做外婆了,有外孙了,祝贺啊!”老师们望着一个个自己过去的学生喃喃地说。</b></p><p class="ql-block"><b> “老师好多年不见,您还是老样子,没有变。”</b></p><p class="ql-block"><b> 同学、老师集聚一堂无比欢乐。一瞬间,儿时的同班同学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少!</b></p><p class="ql-block"><b> 人的记忆有时很奇怪,越是久远的东西,回忆起来越清楚。</b></p><p class="ql-block"><b> 吴纹老师,虽然如今两鬓已经斑白,心脏作了大手术,但在得知要举办这次活动,不仅积极参与筹备,而且还不要我们安排接她,自己早早坐公交转地铁赶来。</b></p> <p class="ql-block"><b>  此刻她深情得望着自己过去的学生,一一叫着我们的名字,娓娓道着我们孩童时的那一份份美好记忆,依然是那么清晰,宛如发生在昨天,让我们格外亲切。</b></p><p class="ql-block"><b> 同学们则争先恐后同老师说,“吴老师,我小时候您冒雨背我趟暴雨积水,还记的吗?”</b></p><p class="ql-block"><b> “老师,期中考试前,我病倒在家,您上门专门为我补课,至今我妈还念叨此事。”</b></p><p class="ql-block"><b> “暑假,您冒着炎热酷暑,到一个个学习小小组看我们,至今我还记的。”</b></p><p class="ql-block"><b> 一位男同学悄悄地走到吴老师身边说:“吴老师谢谢您,同学们至今都还不知道我曾经是一名留级生”。</b></p><p class="ql-block"><b> 一位戴眼镜的女同学挤到老师面前,手里拿着一本一年级《学校家庭联系册》说,“吴老师,您看,当年您给我写的评语我至今还保存完好。”</b></p><p class="ql-block"><b> 一位旅居日本的同学,这次专程从日本赶来,他已经和老师30多年没有见过面了,今天他拉着吴老师的手激动地流着眼泪,梗咽的话也说不出来,站在一旁的同学见此情景也不由得热泪盈眶。</b></p><p class="ql-block"><b> 一位老师有几个不忘恩师的学生很常见,可能令几乎全班学生都无法忘怀的老师却不常见,而吴老师就是其中之一,且是当之无愧的好老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