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羊说 </p><p class="ql-block">文/若愚</p><p class="ql-block">图/若愚 </p><p class="ql-block"> 羊,作为人类的老朋友,伴随人类,为人类服务几千年,始终不渝,并且无微不至。人类用着羊油,吃着羊肉,啃着羊骨头,喝着羊汤,饭,也可能是用羊粪培育出来的粮食做的,衣服,可能是用羊身上剪下来的羊毛织的,就连羊头,还要被卖狗肉的挂起来,当作招牌,以达到“挂羊头卖狗肉的”商业目的。羊,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还不算,人类还要将自己所犯下的,许多不可饶恕的原罪,让羊来顶雷,让羊来替罪,这便又赋予了羊群一个新的职业,这便是传说中的“替罪羊”。</p><p class="ql-block"> 替罪羊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从上古时代,中原人为了祭祀天地,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免受各种天灾疫情,便抓来以羊为图腾的羌人作为牺牲,后来羌人为了躲避灾难,多逃到偏远大山之中,无法抓到羌人的中原人,只好用他们的图腾物羊来代替羌人。</p><p class="ql-block"> 有文字记载的替罪羊始见于《孟子》一书,上载齐宣王因不忍看到牛作为牺牲恐惧颤栗的样子,而提出了“以羊易之”的旨意,由此,替罪羊才作为固定模式被确定下来,成为了人类固定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 其实替罪羊们也不应该对齐宣王耿耿于怀,怪就怪自己太弱小,太驯顺,太命运不济,即便不是齐宣王,说不定楚庄王,魏文王或者赵武王也会这样做的,谁还不知道吃柿子专拣软的摸。更何况替罪羊也不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就是基督教的《圣经》里,也有替罪羊的记载,据说上帝为了考察亚伯拉罕的忠诚,让他把自己唯一的儿子作为牺牲,带到森林里杀死奉献给上帝,当看到了亚伯拉罕的真诚后,上帝便让他用羊来代替儿子作了牺牲,看来,替罪羊也是上帝的意思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先人的习惯也好,齐宣王的旨意也好,还是上帝的意思也罢,为什么替罪的总是羊,怎么从来没有替罪虎、替罪狼出现?我想除虎狼远离人类,远离是非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它们凶猛,它们强大,弱肉强食本来就是大自然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虽然有替罪羊,但人类依旧很爱羊,很喜欢羊,把羊看作温柔和吉祥的象征,更认可了羊的善良,否则,凶残狡猾的狼,也不会披上羊皮装模作样了。由于它们和人类的亲近,所以才会有许多关于羊的成语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接触到的第一个关于羊的故事应该算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了,荣梅和玉荣为了不让公社的羊群受到损失,在茫茫草原上,用自己幼小而柔弱的身躯,和暴风雪展开了抗争,最后被大人找到了,羊群保住了,英雄小姐妹被冻伤了,结局还算不错,因此成为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事故。</p><p class="ql-block"> 我接触到的第二个关于羊的故事是《披着羊皮的狼》,说的是一只羊披上羊皮混进羊群,白天装出吃草的模样,晚上却混进羊圈内享受羊肉大餐,连续如此,牧羊人终于发现了这只不吃草的羊,并在晚上关上羊圈将狼杀死。这是个幼儿故事,但却给人许多启迪:狼多行不义必自毙,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要认清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居安思危,也许危险就在身边。不要动歪脑筋耍小聪明,否则会像狼一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p><p class="ql-block"> 《列子-说符》里面,有一个歧路亡羊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杨子的人,他的邻居的羊丢了,知道路上很多歧路,所以派出很多人去找,结果还是因为歧路上又有歧路,人分不过来,羊也没有找到。起初看到这个故事,我就有许多疑问,别人的羊丢了,提杨子干什么,羊子为什么不去找羊,那只羊到底去了哪,为什么别的羊没丢?也许古代普通人都没有名字,或者知名度不高,所以列子把知名度较高的杨子抬了出来,古代能称为子的都是名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列子、墨子等,不过后人却把子搞砸了,弄出诸如婊子、彪子、傻子之流。既然当时的杨子是名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当然不去劳力,而是等在家里指手划脚了。至于那只羊丟的原因,我想不是那只羊是傻羊,才脱离了羊群,要么就是放羊的缺二极管没及时发现。不过列子写这个故事不是让我们考虑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而是提醒世人要直接点、再直接点,简单点、再简单点,不要太复杂,不要弯弯肠子太多,否则绕来绕去绕得找不到了坐标,甚至找不到自我。而面对歧路遍布的现实,最好的应对方式当然是无为,羊丢于歧路就接受这个现实算了,别像杨子的临居那样,看似主动作为,却是劳而无功,不仅浪费了自己的资源,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有时候不干的会比干的更聪明,一样的结果,不一样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在《战国策-楚策》上记载了一件与羊有关的故事,楚襄王因为重用奸臣而伤国策,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反复劝说楚襄王,开始楚襄王虽然未接受他的劝说,但考虑到庄辛一贯忠诚但还是应付着,然而为国家而不顾自身得失的庄辛,却早已把自己的利益生死置之肚外,更把圣人“忠言而善道之,不可则止的教诲”当作耳旁风,继续进言陈述利弊,希望楚襄王改弦更张,终于惹怒了楚襄王,庄辛被贬,被迫逃到赵国避难。没想到庄辛刚走五个月,楚国就在秦国的进攻中节节败退,连都城郢城都被占领。俗话说国难思良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楚襄王终于又想到了曾经苦谏自己的庄辛,便派人去赵国请他回来收拾残局,庄辛则义无反顾地返回楚国,楚襄王问庄辛应当怎么应对当下的形势,庄辛讲了一个故事,说楚国有个人因为羊圈破了一个洞,晚上被狼从洞中钻入叼走了一只羊,临居劝他赶快把羊圈补上,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补圈有什么用,结果晚上又让狼叼走一只,楚人赶紧将圈补好,以后羊再也没有丢过。最后庄辛意味深长地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楚襄王按照庄辛的策划,励精图治,终于扭转了局面。</p><p class="ql-block"> 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时候,是不需要有能力有远见的‘良将’的,因为他们看得太远,面对眼前的大好形势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到哪山唱哪山歌,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老是捕风捉影吵吵什么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之类,给人添堵,让人觉得如哽在喉,让人觉得很不舒服,这样的人谁能喜欢?牢破则破矣,补牢很麻烦,不补也不一定就亡羊。庄辛之流就是那不识时务者。</p><p class="ql-block"> 虽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但这是因为补的早,要是等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譬如羊全部被叼走了,即便你再补,即便你补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这叫做于事无补。</p><p class="ql-block"> 补牢,最大的问题不是该不该补的,而是由谁来补的问题。如果是简单的羊圈,当然是谁都可以补的,甚至不需要匠人,小工就能够办得到,要是补天大的漏子,就非女娲莫属了,但要弥补做杂了的事情可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需要的是像庄辛这样的回春妙手的人来力挽狂澜,就是如此也只限于病在肠胃,如果是病入骨髓,即使扁鹊再世,也不能妙手回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