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历程~062基地工程记实(1)

陈露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陈露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年7月8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序言</span></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1964年5月,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中被提出来的,该计划确定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内陆腹地,建设中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的第二套备份。</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御防战争各方的威胁,就是假设四面八方被围攻的情况下,边境和海岸线500公里内的工业设施被摧毁,共和国依然是有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三线建设”,就是根据备战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区域建设,其中沿海地区是一线;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是三线(这里包含13个省份,其中云贵川是重点,又称为“大三线”);而在一线和三线中间的区域是二线;并且一、二线地区在自己的区域也搞了三线建设,叫“小三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中国当时周边的环境形势</p><p class="ql-block"> 1958年,原苏联赫鲁晓夫提出,要在中国搞“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其实质是涉及到中国的主权问题,我国当然予以否决。从此中苏关系开始交恶。</p><p class="ql-block"> 1958年,偏安一隅的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之间开展金门炮战。</p><p class="ql-block"> 1959年8月,中印第一次边境冲突,苏联发表偏袒印度的言论。</p><p class="ql-block"> 1961年,因大陆“三年困难时期”,蒋介石又制定了一个“国光计划”,派空降军侵入大陆,被解放军消灭。</p><p class="ql-block"> 1962年10月到1965年1月,蒋介石又派小股部队偷摸上岸,被解放军击灭。</p><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国核武器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时。美苏联手,美国试图出动空军摧毁中国的核试验基地。并且美国拉上台湾,派航母在台海进行核战争演习。苏联修正主义,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和逃往祖国宝岛台湾省的国民党反动当局,它们随时做着侵略和反攻大陆的野心。一时战云密布,四面受敌,火药味十浓,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勃烈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继续坚持原来的立场,并向中苏边境增兵,向蒙古派苏军。</p><p class="ql-block"> 1964年起,美国不断扩大对越南南方的侵略,而且在1965年2月,美国开始对北越进行持续轰炸。同时,美国飞机入侵中国海南、云南、广西等上空。美国大肆制造对中国的战争威胁。1965年6月9日,第一批中国志愿工程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三线”,三个五年计划建设由此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二.三线建设提出的历史原因</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这种周边国际形势极端恶劣的情况下,1964年8月19日,一份《关于国家经济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正式提交,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10月30日,中央正式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一场持续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时期开始了(1964年至1980年初,大致持续了16年)。</p><p class="ql-block"> 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分散、隐蔽、依山傍水扎大营”的总号召下,三线建设工程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大干快上。三线建设概括起来的特点是,“分散、山洞、隐蔽、近水”。</p><p class="ql-block"> 明朝朱元璋的应敌策略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的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对敌策略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p> <p class="ql-block">三.062基地选址四川省万源县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1月,中央派出的专门考察组,将基地选址定在甘肃省天水市。1965年,组建了062基地,开始工艺设计和建设。</p><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6.7级地震。地震带来的自然灾害,使数百村镇在地震中化为废墟,此事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审慎。</p><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11日,中央专委根据地质专家预测决定“建议另行选择”。</p><p class="ql-block"> 1966年3月15日,邓小平在天水火车站的公务列车上,召集中央相关领导开会,初步确定062工程搬出天水,到四川省达县地区。</p><p class="ql-block"> 达县位于四川东部,素有“巴人故里”之称,是巴人、巴文化中心遗址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自东汉建县,当时达县是个专区(60年代末改地区至92年),下辖11个县(1953年到1980年)。</p><p class="ql-block"> 1966年,选址人员在达县檬子垭招待所开会。认为达县专区的万源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位于四川省东北方向,在秦岭脚下,地广人散,北邻陕西,距达县、安康约110公里,有天然优势的隐蔽性,符合三线建设的指导方针。历史上未发过地震灾害,适合国防工业建设的选址条件。</p><p class="ql-block"> 1966年6月14日,周总理听取中央专委汇报后提出“把一院的三线工程布局在四川达县地区”。062工程指挥部,按中央三线建设的原则,确定选址在万源县的白沙公社和八台公社一带。6月20日,原天水7102工程筹建处人员分批撤离李子坝,到万源县白沙公社。6月28日,国防工办开会,确定062基地定点在达县以北的万源县白沙,总部设在白沙。</p> <p class="ql-block">↑右侧:周德才,中间:席青荣,左侧:唐根廷,六六年在达县拍照。</p> <p class="ql-block">四.万源062基地的建设经历</p><p class="ql-block"> 1966年6月23日,为加强西南三省“三线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西南局决定,成立长江工程党委会,对062、064工程统一领导。7月建工部组建长江工程指挥部。1966年8月9日,全国各地抽调勘测、设计、施工等专业骨干人员,进入万源。7102工程处搬迁至白沙后,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原则下进行。</p><p class="ql-block"> 1966年,建工部决定以建工部(第一工程局一公司)为主,同时抽调在西北从事国防工程建设的建工部(第五工程局五公司)等各单位17000余人,组建“长江工程指挥部”,进驻达县地区承担062、064国防尖端重点工程战备建设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6年9月,建工部土石方公司3000余人进入白沙施工。</p><p class="ql-block"> 1968年,建工部军管会,决定将“长江工程指挥部”更名为“103工程指挥部”。</p><p class="ql-block"> “103”这个特殊时代的代号,从此在以后的中建二局人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在达县地区的宣汉县、万源县干过三线建设的人。以至中建二局的建一代、建二代、甚至是建三代人。每当提到“103”这个曾经的代号,虽然它是那么的普通,但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情况下,给它赋予了神秘的面纱。说起这个代号,就会感觉到无比的骄傲,无比的亲切和自豪,而产生无比的留恋。三线建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建一代人在艰难困苦的大山里,为了祖国的安全,奉献了青春年华;大多数建二代人跟随父母,在大山里度过了贫穷、无忧、快乐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使他(她)们,在年过半百或年过花甲以后,依然留恋回到达县地区寻梦,寻找人生曾经的家园!在这里有他(她)们熟悉的重山峻岭,茂密的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的树木,青山绿水小溪,漫山遍野的红杜鹃……。</p><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6日,国防科工委签发了“关于一院内建问题的通知”(七机部一院暨以后的航天部一院),确定146工程在万源县的曹家大院,113工程在付家沟,102工程在蒋家沟、洋溪沟,141工程在白沙冷沟。来自全国不同部门的数万人的建设大军,在万源县展开了三线062基地建设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五.103指挥部一团的建设情况</p><p class="ql-block"> 103工程指挥部,派以一团(现中建二局三公司)为主的土建施工,四团(现中建二局安装公司)、五团(现中建二局大机公司)等,在万源21公里至31公里的施工范围内,开始了大干。同时五团的一个综合大队负责打洞施工。</p><p class="ql-block"> 万源县城为起始点0公里,在当时的19公里的位置,就是白沙的一个小镇子,小镇子再往里走就是21公里。一团三营就住在21公里到23公里之间,这一段范围都是三营的人,这里面是三营负责施工。火箭导弹发射区域装置的建设施工,就在21公里到25公里的区间。一团的后勤部门,材料部门,机运处的汽车连、修理连,水电连,家属区都在23公里位置这一块分布,修理连的大门口就在23公里。地方上为便建设单位和附近老百姓的生活,在这里办了一个服务的529商店。26公里是一营和二营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宋成林,三公司机运处修理连职工,篮球打的非常好,一团(三公司)篮球队主力,103工程指挥部篮球队主力,成立二局后是局篮球队主力。搬到唐山后不久,调回雅安。</p> <p class="ql-block">↑左:万源23公里529商店营业员,薛萍,万源县商业局职工。右:机运处修理连木工李树春(周德才的好朋友、好同事),帮助三公司的人做了不少家俱,李树春后调062甲方(未到唐山),两口子退休后回成都。</p> <p class="ql-block">↑1989年拍照,中:周德才当时在北京的工地工作,左:李树春,右:薛萍(任万源县商业局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  参建部队负责运输的7845汽车团,有一个连也住在23公里处。铁道兵负责修建襄渝铁路万白铁路支线的一个卫生队,住在23公里的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五团专门负责打洞,五团的机关在25公里,下面的施工队伍在28公里到30公里区间。这一段还办了一饭馆,服务质量和菜的味道都很好。在那个艰难困苦,交通闭塞的大山里,已经感觉是很不错的饭馆了。</p><p class="ql-block"> 五团的施工队伍和一团的一营、三营,基本上混合住在一起,在25公里到28公里区间,这一段的厂房都是一团二营负责施工队建设。28公里到31公里就在最里面,靠近大山,是一团二营负责施工的区域。</p><p class="ql-block"> 23公里的这个位置,三面环山,只有一条路可以进去,这里有一水平山洞洞穴工程,火箭导弹发射设施就设计在山窝子的露天里。从23公里往前走约500米,然后进到一个山窝子里头,那里就是三营施工的火箭导弹发射区域的设施。浇筑火箭导弹发射基础混凝土时,从准备工作到混凝土浇筑结束,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而浇筑时间也就是四五个小时,那时运送混凝土的车又小,从各搅拌站运送都是小翻斗车,为了保密,所有路上的车辆,除运送混凝土的车外,所有车辆禁止通行。</p> <p class="ql-block">↑照片在万源062基地23公里处旁边的山上照的,左侧李家兴、58年招工到单位、四川德阳人,右侧梁存海、69年7月从大竹到万源。两人在机运处修理连干交流电工。</p> <p class="ql-block">↑左侧:坐周德才,右侧:坐当兵的实习生盛生。坐在周德才身上的男孩叫葛美桩,是周德才师傅的小孩,现在香港;女孩叫张伟言,现在北京,是周德才第二个师傅张永康的女儿。</p><p class="ql-block">是1972年在万源23公里处529商店台阶上照的。</p> <p class="ql-block">↑照片在大竹照的,左1粱存海、中间陈宗洪(65年招四川军工)、右1秦天富(65年招四川军工),三人当时在电话班架电话线。</p> <p class="ql-block">  白沙的28公里处有一团一营、二营,在26公里处有一座三层楼房是一团团部,一团医院是一座二层小楼。万源工地住的非常艰苦,单身职工住的是油毛毡墙、油毛毡顶棚,由于这种房子极简易,冬冷夏热,油毛毡天热一晒太阳就透,天冷不隔寒,冬天阴冷的南方让人很难过。双职工及带家属子女的老职工家庭,住的是干打垒的土坯墙、顶棚是灰土瓦加竹席吊顶的房子。但是,还是没有那么多稍微好一点的干打垒的房子住,有相当一部分带家的职工,住的是竹笆子墙抹一点灰加油毛毡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白沙有一个卫生院,146、铁道兵各有一个医院。</p><p class="ql-block">我的初中同学,小的时候父母在一团工作。1970年,父母从德阳调到万源062工地工作,他上小学时就是在21公里的甲方学校,附近只有这一个学校(现在还在用叫工农小学),从小学到高中都有。那时家属区比较分散,不是太集中,离学校远的住家,学生们都有班车接送。他家就住在23公里山包上的二层楼,通长走廊。21公里三团的人和甲方住在一起。当地有很多自然的山洞,当时学校组织去参观过红军洞。他们住的地方都是丘陵小山,长征机械厂、还有一些其它厂就分布在这一带,总装车间要往里面走。他的父亲在工程技术部门,当时就在23公里至26公里区间工作;他的母亲在23公里山脚下的卫生队里工作,卫生队是一团和103指挥部北区医院共同组建的,北区医院最早是在菜坝子那个位置。卫生队旁边有一个氧气站,紧挨着公路(现在的万白公路)爬上石阶,就是个供销社,后面就是机运处修理连。31公里就在八台山,那是一座很大的山。1974年,他的父母从万源调到湖南岳阳化工总厂,建设化工厂,家住临湘县云溪镇。1976年,唐山地震后一个月,他的父亲又从岳阳调到唐山,重建新唐山,母亲留守岳阳。1978年冬,跟随父亲工作调动,迁往了二公司洛阳基地甲区居住。</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062迁到成都龙泉驿区,同学的老丈人家正好和这个小区隔一条公路的对面,当时为这个事,同学还跟家里人聊起,以前小时在062基地万源时的旧事。</p> <p class="ql-block">↑曲艳茹的同学,任德玲(二公司子弟),65年单位分家时分到了一团,66年一起改行干卫生员,这三张照片是任德玲在万源23公里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公司万源白沙工地民兵训练,拍摄于1976年12月。</p><p class="ql-block">“中华儿女多壮志,不爱红妆爱武装”</p><p class="ql-block">左侧:彭建伦(二公司)的夫人袁继君,三公司三处钢筋工。</p><p class="ql-block">右侧:吴姐(三公司子弟),测量工。</p><p class="ql-block">彭见伦提供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062基地7102厂修建期间,时逢“文革”时期,为排除干扰,对三线重点建设工程实行军管。周总理签发了《关于加速导弹三线研制生产基地建设的问题》的电报。062基地建设才取得突破性进展,1972年底,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土建工程转入安装,完成了三十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3年,一团二营调往洛阳市耐火材料厂建设,家属子女们暂住洛阳邙山二公司基地丙区3栋。耐火材料厂完工后,调到湖南岳阳,建设岳阳化工总厂(现在的巴陵石化)。</p><p class="ql-block"> 1974年,一团三营一个连、机运处部分人员,调往湖南岳阳化工总厂参与建设。</p><p class="ql-block"> 1977年,中建二局三公司从万源开始陆续分批向唐山撤人,震后重建家园,参加建设新唐山的工程。</p><p class="ql-block"> 103指挥部一团(现中建二局三公司),前后历经九年左右的建设时间,圆满的完成了万源062基地的土建施工建设任务。他(她)们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团结一致,不畏艰险。充分发扬了三线建设的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p> <p class="ql-block">六.丰硕骄人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万源062基地经各参战单位,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交工后投入到战略火箭导弹产品的研发、试制、生产时期。</p><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国防科委,七机部(航天部)开会,讨论了东风5号投产等相关问题,7102厂创造了奇迹。</p><p class="ql-block"> 1978年1月23日,062指挥部将7102厂工程列为重点,要求当年完成任务,重庆安装公司安装任务完成。</p><p class="ql-block"> 由一院一部包建的7146(总体部),于1979年竣工验收;由211厂包建的7102厂,于1983年建成。</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25日,062基地向航天部竣工验收委员会提交7102厂竣工验收报告,航天部批复了验收报告。</p><p class="ql-block"> 1980年5月18日11时19分,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酒泉导弹基地,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全程试验(大于8000公里)。从此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贺电祝贺!</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火箭发射成功。这时已撤到唐山的中建二局人,同样分享着建设者的喜悦和光荣。中建二局获得了062基地的奖金,这笔奖金为二局唐山基地新建了电影院。</p> <p class="ql-block">↑王立忠的母亲(二公司职工医院眼科王医生提供的照片)。</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排右2:卫生队队长也可称卫生科科长,名字叫张忠义,爱人叫于凤奥,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叫张冰,老二是儿子张雷,老三是女儿张云。(由任德玲提供姓名。)</p> <p class="ql-block">↑左侧:三公司周德才(二公司子弟),为本文提供万源062工程,工地分布情况,施工过程资料信息最多的人。右侧:周德才小学六年级同学王福龙(二公司子弟)。两人小学毕业后阔别50余年第一次见面,2002年在唐山市二局办楼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周德才和他父亲的照片,他的父亲是5师14团副班长。</p> <p class="ql-block">↑周德材提供的唐山二局电影院视频</p> <p class="ql-block">七.万源062基地迁移到了那里</p><p class="ql-block"> “大三线”建设曾经是保密的,1996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出现这个词汇。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世界局势的变化,冷战趋于缓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中央判断有几十年的缓和期,这段时间,世界上不会有大的战争发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可以赢得一段和平的窗口期。</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军工生产基地的厂子,由于交通不便,偏僻闭塞,产品落后,发展困难。</p><p class="ql-block"> 1983年12月,在四川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往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出山区,定点向邻近城市。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迁往大城市较多,如成都、重庆、西安、兰州、襄攀等地。</p><p class="ql-block"> 1985年,062基地与064基地合并,保留062基地代号,对外开始使用公开名称“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1990年,国务院三线办公室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后,062基地自主研制开发的卫士一号无控火箭武器系统首飞试验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1992年,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批准062基地三线调迁工程(7062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7062工程正式开工。</p><p class="ql-block"> 1997年,因军工企业的布署调整,062基地的厂子,由于一直是处于国防军工战略尖端产品,研发、试制、生产的单位,倍受重视,搬迁到了成都龙泉驿区。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是厂所合一的科研单位。</p><p class="ql-block"> 062基地(含1985年064基地代号取消,划归062基地)在万源县、达县、宣汉县附近的广大山区,建设有很多配套的生产厂、研究所。如:长征机械厂7102(万源)、7104、燎原无线电厂7105(土主)、峰火机械厂7111(胡家)、7113、7116,计量站7140、7141(万源白冷沟)、7146总体部(万源曹家大院)、研究所7261、平江仪表厂7301(达县)、铜江机械厂7303(原064总装厂)、明江机械厂7304、竹江机械厂(大竹)等。</p> <p class="ql-block">八.062基地背后的光环</p><p class="ql-block"> 1957年11月16日,国防部五院成立(火箭研究院),院长钱学森,一分院院长钱学森兼职。</p><p class="ql-block"> 1964年11月~1982年4月,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1988年7月,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1988年~1993年6月,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p><p class="ql-block"> 1989年2月,航空航天部批复一院,同意一院的第二名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2003年,062基地各搬迁单位实现全部迁走。</p> <p class="ql-block">  2005年,062基地正式更名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7102厂搬迁后。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中国做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062基地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为建设三线062基地的建设大军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103工程指挥部曾经的代号,中建二局为062基地的建设功不可没,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为三线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感谢为此文提供指导、帮助的:原中建二局南方公司党委书记张继平、肖春涛老领导、原二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记赵洪川、原二局二公司党委副书记陈同禄、原二公司加工厂蒲朝福、原二局活性碳公司孙辉。</p><p class="ql-block">感谢为此文提供资料信息、照片的,二局三公司在万源062基地曾经长期工作过的:周德才(二公司子弟)电工、梁存海(二公司子弟)电工,任德玲(二公司子弟)卫生员;张凤英(三公司子弟),袁继君(三公司职工);二公司的徐佑福、曲艳茹、曾令荣、彭建伦、孙明、王立忠等。</p><p class="ql-block">请熟悉当时情况的,各位老领导、老大哥、老大姐,尤其是二局三公司的老领导、老大哥、老大姐,对本文的不实之处,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指正,并告知真情,以便本人对文章进行修正。在此表示谢意!</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二局迁到唐山及后来的北京的部分照片和视频。</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dr01.drmundo.cn/kphoto/albumshow.php?wxid=ymxc&bookid=dD2nhG888UxWMsypDYb1DmObyOXI9iALPVmwpJ5UxaM&olwxid=&shareflag=1&onmake=false" target="_blank">国际幼儿园</a></p> <p class="ql-block">↑三公司张凤英(子弟)提供的唐山三公司办公搂相册。</p> <p class="ql-block">↑张凤英</p> <p class="ql-block">↑上面四张照片,是三公司的张凤英提供。</p> <p class="ql-block">↑铁道游击队原型张再新,原二局工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上面10个视频资料,是周德才提供。</p> <p class="ql-block">↑修理连附属排排长龙文云,1958年参加工作,四川中江人。年年先进。并被评局和唐山市先进生产者。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龙文云。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龙文云获得的荣誉证书。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龙文云获得的奖章。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龙文云获得的奖章。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龙文云获得的奖章。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龙文云和刘平秀夫妻,女修理连职工,1964年参加工作,四川绵竹人。</p><p class="ql-block">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刘平秀和三个儿子。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修理连职工王玉兰和金龙珍。周德才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7102厂搬迁后新厂房。网上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2日,于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白沙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