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的损伤和硬化剂特异性风险,包括皮肤起泡、溃疡/坏死、色素沉着过度、神经损伤、挛缩形成、筋膜室综合征、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以及其他肺部后遗症 <div>术前12点清单</div>1.多学科团队推荐/参与<div>2.临床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与静脉畸形诊断一致 </div><div>3.活检(如有必要) </div><div>4.干预前在办公室看到的患者</div><div>5.获得基线医学摄影</div><div>6.进行实验室血液学评估(如果存在凝血障碍风险因素)</div><div>7.确定的治疗适应症</div><div>8.手术前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包括描述疾病过程的性质、STASE 技术、预期的手术后过程、病变特异性并发症风险以及可能需要多疗程治疗)</div><div>9.安排麻醉科和/或血液科会诊(如有必要)</div><div>10. 建立术前/术后血栓预防方案,并为患者开处方(如有必要)</div><div>11. 物理治疗会诊/治疗后协调方案(如有必要)</div><div>12. 1-3 次硬化栓塞治疗间隔 3 周至 3 个月,根据个别病变安排/预定</div> 稀释造影剂的较低粘度和密度将更充分和均匀地穿透病变,这与全强度造影剂不同,全强度造影剂可以隔离病变的更多相关部分,保护内皮免受进入的硬化剂的影响。全强度造影剂可以在较小的病灶中降低给药量。 进一步注射造影剂以确定分布容积以及病变是空洞的、海绵状的还是畸形的,静脉引流可能看起来很小或几乎没有(I 型),正常出现(II 型),扩大和快速充盈(III 型),或病变可能完全由畸形的肥大静脉通道组成(IV 型)。 建立静脉畸形引流模式是迄今为止初始静脉造影最重要的目标,因为它决定了硬化栓塞材料的难易程度可能在病变内保持无帮助,因此决定了硬化剂的选择和制备、注射位点以及对畸形引流的辅助控制的需要(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