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开国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蹊跷的事。<br><br>2008年9月,山西省在五台山宾馆召开全省外资企业工作会议。当时我是会务组成员。会议报到的那天,上百名参会代表正在宾馆大厅报到领资料。<div><br>在嘈杂的人群中,我突然被一位来参会的女代表的说话声音所吸引,感觉这个声音非常耳熟。但远远望去,这个人似乎并不认识。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声音和气质,很像儿时在哈军工大院儿里的一种场景的再现。<br><br>于是我情不自禁的走近这位女士,问她道,你是不是哈尔滨人?<br>她回答说,是的。</div><div><br>我又紧接着问,你家是不是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住过?<br>她瞪大眼睛吃惊地问我,你怎么知道的?<br></div> 我也为自己的直觉感到奇怪。我告诉他,因父辈工作的原因,我和许多同学小时候都是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所属的建军小学度过的,建军小学的老师同学及校风,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几十年前,尽管我们不少同学随父母工作的陆续调动,大部分各奔东西,天各一方,但对彼此说话中语言的风格和气质,总是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我们全家虽然已离开哈军工40多年,但仍对哈军工有着深深的怀念。<br> <div>这时她听得也激动起来,说你说的太对了!我家也是60年代,随父亲从哈军工转业回到山西侯马市的,所以我参加工作就来到侯马这家外资企业工作了。没想到我们素不相识,仅凭声音就能辨别出来是大院儿子弟,好神奇呀!</div><div><br>我的同事亲眼看到了这奇遇一幕,不由感叹道,这可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不得不承认这世上还真有无巧不成书的事!</div> 会议结束后,这位女士回到了侯马。几天后,她特意给我打来电话,说她将这一奇遇的经过讲给她的老父亲,老父亲听了高兴地说,啊呀,真是太巧了,我在哈军工时,和他的父亲很熟啊。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到太原去,看看哈军工的老朋友们。<div><br><br>这次奇妙的邂逅,我曾讲给一些朋友们听。他们说,这也许是乡音难改,大院儿情深的缘故,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但仔细想想,这种无巧不成书的偶然性里面,其实也包含一定的必然性。<br></div> 记得我们刚从建军小学毕业升到六十三中上学时,我们班四十多人中有八九个是哈军工大院子弟。有一天,听到一位历史老师说,我不看花名册也能看出来你们哪几个是大院里来的,当时我们听后还觉得纳闷。<div><br>现在联想到这种奇妙的邂逅,思前想后,大院子弟还确实有其特点:<br></div> <div>特点之一:哈军工大院子弟,从小受军队院校熏陶,举手投足间不自觉流露出军人气质。<br></div><div><br>哈军工大院属于军工科技保密型单位,是个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密集型的大院。大院内教学、文化、体育、医疗门诊部、小学校及各类生活保障服务设施齐备,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甚至连大院家属的生活也都免不了伴随着军事化的影响。<br><br>早上学院喇叭里的军号一响,大人们出早操,小学生们有时也跟在后面跑;大人们清理环境卫生,有的小学生们也拿着扫把去扫地;军人们在楼区食堂就餐,家属子女们也可以凭饭票到食堂吃饭;经常还不等你生病,医生就会上门挨家挨户地巡诊。体育场打球,周末看电影,文化生活也较为丰富。在这种优越环境条件下,我们小学生基本是在宿舍楼、学校、操场三点一线中往返。再加上学院内的教学与生活区都有层层不同的岗哨,军人家属全凭出入证出入大门,可以说,军工大院确实是个相对封闭于大社会中的小社会。在这种军营文化的熏陶下,大院子弟们可能在举手投足间已不自觉流露出某种军人气质。</div> <p class="ql-block">特点之二:哈军工大院子弟,有红色基因的传承,有坚定信仰,但也相对与世俗社会有距离,缺少市场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很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同学们的父辈,有的是井冈山老战士;有的是亲身经历过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有的是太行山上浴血奋战的老八路,有的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有的曾是上甘岭战役中的勇士;有的是自愿归国积极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的爱国知识分子;著名烈士江姐的儿子彭云就给我们做校外辅导员,当时听过的红色传统教育报告不计其数。至于各种课文中,写红军过草地的《一袋干粮》、写抗日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唱红色歌曲等,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从儿时起,就立志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连小孩子们平时玩的都是打仗的游戏。在红色基因的耳濡目染下,大家普遍思想单纯,积极上进,有坚定信仰。这是好的一方面。但在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大潮泥沙俱下的冲击中,这批人也显示出了难以适应社会的弱点。比如,受过去轻视商人的极左思潮影响,市场意识较差。所以后来哈军工大院子弟中,较少有经商办企业的。</p> 特点之三:哈军工大院子弟大多思想单纯,性情耿直,爱冒泡,爱提意见,步入社会后难免不合时宜,爱得罪人,所以容易在世俗生活中碰钉子。尤其在后来腐败成风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看不惯也学不会请客送礼那一套,因而高升做大官的似乎也不多。但这批人在各行各业中却大多是老黄牛式的能吃苦、爱奉献的人物。<br><br>如果不是社会大环境变了,这批人大部分会沿着青少年时代的路走下去,年年拿奖状,个个当模范。成为国家在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然而,多年后老同学们相遇,喜悦之外却有着共同的感慨:用一些老兵的话讲,就是大院儿的子弟们又傻又可爱,所谓的傻是指他们习惯于老黄牛式的奉献,不会为个人利益去投机钻营,更不会阿谀奉承,请客送礼拉关系。可爱指的是他们单纯正派,遇到不平事仍旧直来直去,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因为爱提意见,敢讲真话,敢于“放炮”,虽然多数被评价为人好能干,但就是不太讨领导喜欢。所以往往被人称作是“炮筒子”,是精神贵族,是新时代的“堂吉诃德”。 大家议论起来都说,我们这些人如果在战争年代,上战场绝对人人都不含糊,不是忠烈也是英雄。但拜金社会就不行了,我们都显得有些落伍了。但牢骚归牢骚,大家依旧初心不改,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还是兢兢业业地忙碌着,为社会无私的奉献着。<br><br>也许,这也算是哈军工大院子弟们在今天的一个特点吧。<br><br>这就是一次奇遇,带给我的一些启示和思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