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白丝带

单弦大叔

<p class="ql-block">哈内克真是出手不凡!在色彩过剩的今天,他把《白丝带》拍成一部黑白片。素淡,摈弃了色彩的纷扰。与之相配,影片的节奏舒缓从容,镜头语言静穆安稳,音效极其节制,这一切,构成了简洁、干净、纯粹的艺术品质。我非常欣赏影片的镜头剪接,自然流畅,却时时让人感受到一种静态美,尤其是一些中远景,机位固定不动,画框犹如舞台,人物进出、故事演化,而背景是安稳的,好像一个不动声色的他者。</p><p class="ql-block">哈内克的形式与内容是水乳交融的。恬静的乡村生活,慢慢褪去幽雅的外衣,裸露出生活本来的品质。掩藏其内的冲突,紧张得痉挛扭曲。这种内在的紧张,与表面的从容淡定,掰扯着,具有极大的张力,正像影片所描述的年代:二十世纪初一战爆发前的欧洲。</p><p class="ql-block">《白丝带》从容不迫展开了几组人物的生活:医生、接生婆和他们的子女;男爵夫妇(地主)及子女、佣仆;农夫一家;教师与女友;牧师和他的一群子女。影片对他们生活的描绘极具质感,人物的思维、行动、语言,无不贴切地符合他们所处的地位和生活境遇,那些日常的冲突,并不强烈,不致突破影片恬淡的氛围。像地主对佃农的压迫,并无恶行的展示,仅以农夫一家的困窘悲愤衬托出来。影片虽人物众多,但不感头绪纷乱,因为影片的故事主线是用村里连续发生的怪事串起来的,以事带人,像扯起藤蔓拉出一串果实,那些人不知不觉就走进你的视线,你也自然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p><p class="ql-block">影片的画外音是教师晚年时的回顾,他缓缓地将我们带进那个徒具田园牧歌外表的村庄,遭逢那一连串的诡异事件:先是医生的被绊马索暗算受伤、农夫的妻子因意外而丧生、地主的草垛半夜起火,后来是地主的幼儿和接生婆的弱智儿子先后遭虐打,而且虐打的方法似是具有宗教意义的赎罪仪式,现场留下的文字表明,孩子们受罪是为他们父母的丑行赎罪……。与这一连串事故相牵扯的,是人们冠冕堂皇表象后的隐秘真相:地主的冷酷、自私,牧师的专横和骄傲,医生不但与自己的幼女乱伦,还与接生婆私通,据说那弱智孩子就是他们私通的结果,而且他那五年前死于难产的妻子,死因也颇可疑……。这些诡异的惩罚到底是谁干的?是谁自以为具备代表上帝惩罚罪人的资格?</p><p class="ql-block">扑朔迷离的事件,纷纭登场的人物,渐渐虚化,而焦点则渐渐清晰:孩子们,尤其是牧师的大女儿克拉拉和大儿子马丁。起初,我只是惊异孩子们的“大人腔”:医生五岁的儿子一本正经地与13岁的姐姐讨论什么是死亡,他的步步逼问具有幼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执著,当他得知所有人或早或迟都难免一死,他眼中突然冒出的仇恨和将杯子扫落地然后转身离去的行为,令我吃惊:这孩子,他都知道什么?他看过什么?他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提问题?还有马丁,他优游地走过悬于高空的独木桥,面对教师的责问,马丁像一个哲学家般回答:“我给上帝一个机会杀死我,他没有,所以我做的事没错。”随老师探究的目光慢慢接近事情的真相,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白丝带!怎么没注意白丝带的深意!</p><p class="ql-block">马丁自认面对上帝他也没做错,可他和姐姐克拉拉在父亲眼中,却总是错,错得要接受一连串的惩罚。牧师生了一大堆孩子,他对孩子们极其严苛,动辄责打,还以白丝带约束:克拉拉被罚以白丝带束发,马丁晚上还被白丝带固定在床上。白丝带象征纯洁,象征宗教的约束和道德的禁令,但它能约束住人们心中的不满、贪嗔、怨恨和恶念的滋生么?假如能,那么这个世界早就宛如天堂!孩子们虽然垂手敛眉接受父亲的惩罚,但他们心中那蓬火并不因此而熄灭。明看暗察,他们看够了大人们的丑陋和虚伪,就是他们道貌岸然的父亲,他的骄横狂妄、刻薄寡恩,难道不是更需要“白丝带”的约束么?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丑恶,必须用另外的方式来剪除,而有的人,不管是否无辜,要接受惩罚。</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老师是一个善良的正人君子,是影片中悲悯情怀的载体。影片末尾,画面依然是恬静的乡村景色,教师苍凉的画外音响起,如喃喃自语:这一年,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奥地利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向俄罗斯宣战……</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对接,意味深长。世事荒谬与戾气堆积,是战争的先兆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