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友敖,1962年7月从宝鸡县入伍,先后在陆四师步兵十一团九连、机三连、解放军十七医院服役,1984年转业回原藉,2003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巜西 行 漫 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日记摘录</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7 月10(星期二)虢镇 宝鸡</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午,新兵都在县委党校听杨连长作报告,主要讲行军途中应注意的事项,并告知大家下午要乘车开始行军了,顿时,大家拍手鼓掌、异常活跃起来。从五号离开大队、在公社住了一宿,到县城已经四天了,同志们恨不得插翅飞到部队。下午我们全副武装列队到虢镇火车站上车,这是一趟编号为213017次货运列车,就是我们常说的拉牛车,车中间有一个能推拉的铁门,箱底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门口挂的一盏煤油马灯是唯一的照明设施。供我们睡觉的褥子-麦草己铺好,因为是通铺,一节车皮要住五六十人,排长、班长都睡在门口,除了挡风外主要是为了安全。火车到达十里铺车站后,宝鸡市区的新兵也上了这趟专列,大约晚上十点钟左右火车才启动西行。许多同志是第一次坐火车离家出远门,高兴的站在车门口向外观望,谁知火车离开宝鸡不久就钻进洞子里,机车头上的煤烟一下扑进车箱里,呛的人喘不过气来,大家纷纷闷头钻进被窝里睡觉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 月11日(星期三) 天水 兰州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觉醒来火车停在天水车站,天水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火车站在北道埠,站在车门口左右张望,远处有几处高烟囱,大概就是工厂了,除车站站房外周围的房子都比较破旧。一些要饭的倦曲在站台墙角,让人有点儿怜悯。我们在这里的任务一是吃饭二是方便。一夜的行军,许多同志已饿的荒、憋的荒。吃饭是要排队领取的,上厕所则是谁能挤在前面谁先方便,不掬小节的就近站在车箱避静处撒了起来。饭是馒头和西葫芦菜,因为定量供应,一人只能吃两个馒头和一份菜。饭量小的还可以,饭量大的也只能是半饱了。部队定量多少我们不知,只说我们宝鸡农村人均原粮三四百斤,没有积蓄的家庭也只能将蹴过活,国家困难呀!大约两个小时后火车又鸣笛启动了。因为是白天,我也和许多新兵一样站在车门口观望祖国的大好河山。“三面红旗万岁”、“人民公社万岁”等标语口号随处可见。甘谷、武山、陇西、定西车站像云彩一样在我们眼前闪过。约在晚上七八点钟火车停在了兰州车站,任务仍然是吃饭、撒尿上厕所。部队有纪律,不能走远,我们只在站台上远眺甘肃省府的尊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7 月12日(星期四)打柴沟 武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亮时大家都感到一些寒冷,待车停下后才知道到了打柴沟车站,这是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公社驻地,海跋2500米以上,难怪这么冷。这儿的老百姓都穿著棉衣,女人头上包著花围巾,男人都戴着帽子,嘴里哈出的气都是白的。因为天冷衣单薄,大家吃饭非常快,一吃完就上车钻进被窝里。火车离开打柴沟车站西行就开始爬乌鞘岭,乌鞘岭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河西的险要驿口。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尤以夏季6~8月间,冰雹频繁,甚至暑天飞雪。由于山高坡陡,尽管火车 “哧逛哧逛”的吼叫,也只能得像蜗牛一样缓慢的爬行。约一个多小时后火车才风驰电掣的跑起来,大概是下山了。铁道北部不断有汉长城残迹从眼前飞过,远处有骆驼、牦牛在走动。也许火车快到河西地区了,眼前出现了漂亮的良田,但这边的麦子还是绿色的,不像我们关中早已颗粒归仓了。半下午时分,火车停在了武威车站,车站看起来不小。听说古代这儿叫凉州,位置在河西走廊东端,县城在车站北边。吃罢饭后,火车疾驰进入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地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 月13日(星期五) 玉门 柳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昨日离开武威后,火车一直在河西走廊奔驰,张掖、酒泉都是晚上通过的,无法看见它们的容颜。今天早上到了嘉峪关,大家想该停车吃饭了,顺便也眺望一下嘉峪关的雄姿,但车在这儿没停继续西行,直到中午到玉门车站才停车。从武威吃过饭后已有二十几个小时没有吃饭,大家的肚皮早贴在一起了。停车后许多同志不等排好队、拿上发的军用胶木碗就去要饭吃了。我顺便看了一下,车站周围都是戈壁滩,玉门石油城在离车站数公里外的南山坡下,放眼望去,那里井架林立,好气派噢。古人云“春风不度玉门关”,看来再往前行,就看不到春天了。火车在大戈壁滩上继续前进,偶尔也能见到小小的绿洲,那是有水的地方。行进中由于无人烟,一些胆大的小伙竟站在车门口撒起尿来,给后面车箱倚门而站立的同志漂了一脸,引起车箱一片笑声,也有了粗野的骂声。天黑前火车停在柳园车站,同志们要在这里用餐。柳园是连接青、新、藏的交通枢纽,要去世界著名的敦煌莫高窟游览,就要从这里乘车前往。四天来我们一直在甘肃省内跑,可见甘肃省地方之大,今晚就要离甘进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月14日(星期六)哈密 鄯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晨六点多,火车到达哈密车站。哈密在新疆自治区最东端,为中原通向西域的要冲。这里的哈密瓜享誉祖国各地。哈密车站坐南面北,房子建筑是沿线车站比较好的。到这里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笔直的白杨林带把农田隔成方块块,田野一片翠绿,穿着各样服饰的兵团农工在劳作。站台上有汉族、维族和其它少数民族旅客在走动,这也是我、也许包括其它许多战友第一次见到少数民族朋友。吃罢饭后,冲着哈密瓜的名气,许多战友在哈密瓜摊前品起了味道。继续西行后,大约半下午时候火车停在鄯善车站,在这里要吃下午饭了。从地图上看,鄯善地处吐鲁番盆地东沿,居哈密和吐鲁番之间,听说这儿是哈密瓜和无核白葡萄的故乡,也是新疆最大的无核白葡萄生产基地。离开鄯善, 列车继续向前方开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月15日(星期日) 盐 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夜行军后火车停在盐湖站,也是我们乘火车行军的终点。车门打开后,路基下几十顶军用帐篷映现在我们面前,看来我们要在这里住下了。按照新兵团首长指定,我们班住进帐篷,有的班住进地窝子。驻地前面是通往乌鲁木齐的公路,路南的是一片白茫茫的湖泊---盐湖,这儿的路是盐铺的,田埂是盐堆的,车站站台上堆集的是盐, 不远处有一座化工厂,工人们都在为盐工作。也许这里常年刮风,不太茂盛的戈壁红柳都朝一个方向弯着腰。新兵要在这里待命休整一天,上午主要是学习人民军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军区政治部门的同志讲解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要“入乡随俗”吗。下午,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熊晃代表军区首长来看望大家,并带领军区文工团到驻地慰问演出,在演出开始前各连队互相拉起歌子,“xx连来一个”,“xx连来呀么来一个”,喊声起伏不断,这个连唱完“我是一个兵”,那个连又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你来我往,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我们都是第一次观看新疆民族歌舞,太动听优美了,尤其是那戴花帽、留八字胡子、穿高靴子的维族青年和戴花帽、梳满头长辫子、穿高跟鞋的维族姑娘,他们轻盈的舞姿羸得阵阵掌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月16日(星期一) 托克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今天起我们将乘汽车开赴位于南疆阿克苏的营区。汽车是敞蓬大卡车,一个排一台车,四行排列,相对而坐,自己的背包就是凳子。汽车往东行驶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达板城,这儿的风特别大,树都倒向一个方向。到达白杨河后公路转向南行,白杨河横跨天山,汽车顺流南下,路是沙石路,汽车跑起来后后边带起长长的烟尘。坐在车前面的还可以,坐在后面的一个个变成‘土贼’。穿越天山后,车队停在茫茫戈壁的公路上休息,由于无异性,大家一字形站在公路两边就方便起来。下午,车队驶入托克逊县城,查字典后得知“托克逊”系土厥语,即九十之意。我们住的地方是一所学校,当地武装部门和兵站已为我们准备好了饭菜。托克逊的水资源特别丰富,县城西边的公路一侧就有一个自喷井,供车辆加水和行人洗漱。吃完饭后许多新兵就跑到那里冲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月17日(星期二)焉 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天起个大早,说是要翻干沟,那里路况不好、缺水,走晚了汽车水箱容易开锅。车队离开托克逊后就一直慢慢爬行,一个多小时后车到干沟口,稍稍休息后又开始爬行,这那里是路,明明是洪水冲的河道,养路工让毛驴拉着耙、把不平的地方推平,这就是南北疆的主要交通干道!司机可能挂的最低档,只听见汽车“呜呜”的干叫,就是走不动,一百公里的路,一上一下整整走了六个多小时。下坡不久就车队就到了库米什,因为汽车要加油,我们都下车方便。仔细观察,这儿是一个山间盆地,库米什正好在盆底,街上只有几间破旧房子,只有一个小门店,兵站在街的西南边,兵站外是加油站,实际是将大汽油管架高,汽车开到低处让管里的油注到汽车油箱,几十辆车都在那儿排队等候。离开库米什又是一段爬坡、翻山,然后又是茫茫戈壁滩。车过乌什塔拉不久, 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出现在大家面前,大家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把开蓬布向外观看,没想到这儿还有这么漂亮的地方。下午六点多,我们到达焉耆回族自治县城,这里的景色更美,开都河横穿县城东西,一座约五十米长的木桥飞架南北,河岸柳树成荫,真是一幅江南水乡画!我们住的兵站正好在岸边。傍晚,木桥上的灯忽闪忽闪,居民们有的在桥上散步,有的在岸边休闲,一些光着屁股的娃娃在水中戏喜打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月18日(星期三)轮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离开焉耆不远,就踏上一段翻浆严重的泥泞路,不知是这里的水位高还是其它什么原因,路高低不平不说,主要是路面软的像发面一样,车走在上面高一脚低一脚,弄得我们坐在车上的人东歪西倒、前仰后合,庆幸的是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爬出这段危险之地。车过塔什店后,就开始翻越称为南北疆分界线的“铁门关”,这儿两山夹峙,一线中通,路倚奇石,侧临深涧,为南北疆交通天险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南面就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库尔勒,我们的汽车在这里加油加水后继续前行,沿途经过库尔楚丶策大雅丶阳霞等地方,到野云沟停车休息时,看到公路两边到处是一丛丛的红柳树,有枝茂叶红的,有挺拔直立的丶也有干枯弯腰的。下午车队进入轮台兵站食宿。轮台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历史上曾设西域都护府,统领西域诸国。轮台兵站在县城东边,坐南面北,东隔壁有条河流,水不大但清澈见底,吃过饭后许多同志在这里玩水洗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月19日(星期四)新 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早饭后继续行军,路还是沙石路,周围仍是杳渺无人烟的戈壁滩,坐在卡车上的新兵们,除了唱几首不知已唱了多少遍的老歌外,就是打盹睡觉。不知走了多久,车到牙合公社,稍稍休息后继续前进。此后,又过二八台、库车,今天的路程不算长,一百多公里,半下午就到新和兵站。新和县城不大,没有很特别的建筑,都是些土房子。我们行军路过时有一条河流从天山峡谷冲出,听说名叫渭干河。由于水资源丰富,新和是以农业为主, 县城周围玉米长势不错,排排穿天白杨树沿水渠形成道道屏障,在树荫和葡萄架下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各族群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7月20日(星期五) 阿克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离开家乡已经十一天了,天天是枯燥无味的坐车行军,听说今天就要到部队营房了,大家好不高兴。离开新和县城西行不远就是小尤都斯公社、大尤都斯公社,尔后则进入茫茫无际的大戈壁滩,沿途基本没有水,就是偶尔有井水,也是咸涩味,无法饮用,实在干渴,只能漱漱口。午后,汽车爬上一座土山---喀拉玉尔滚山后,一片绿洲映在大家的面前,大家的心情突然激动起来:山下是涛涛的喀拉玉尔滚河, 远处是绿树成荫的大片农田, 林水环绕、绿荫葱翠、鸟语花香,与前面经过的茫茫戈壁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玉尔滚河面很宽,河上没有桥,汽车都是趟水过河的。听说这里是农一师的一个团场,沿公路的街道上有商店、邮电所、食堂,行人熙来攘往挺热闹。大约两小时后我们的车队进入阿克苏市区。阿克苏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 部队营房在市区北边,沿土坡呈窄长形。车队进入营区大门时, 部队首长和老兵们已列队敲锣打鼓欢迎。因三营各连队开赴山上执行任务,分到三营的新兵统一住在九连,称三营新兵连,番号为7972部队36分队。军需部门为我们补发了褥子、单子和衣物,只是褥子是空皮没有棉絮,班长领我们去马厩装马草以作棉絮。一个排住一个大房子,除排长住单铺外全是通铺。吃饭是一班一桌定量分餐制,每天两吨细粮一吨粗粮,大部分新兵是可以吃饱的,就这样我们开始了部队的新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友敖书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各位战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愿写诗、作文的,请抒发出对62老大哥们的祝贺和赞美!将制作成美篇,在全团战友群转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