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的屁股决定了脑袋

苦丁茶香

<p class="ql-block"> 扬修的屁股决定了脑袋</p><p class="ql-block">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扬修之死是这样交待的:当时曹操正出兵汉中攻打刘备,被马超阻截,困在了斜谷界口,缠斗多日没占到便宜,所以萌生了退意。犹豫不决时,“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扬修就自作聪明地显摆说,丞相手中的鸡肋就是汉中啊,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随后就散布很快撤兵的传言。曹操听后大怒,就把他杀了,给人的印象,扬修死于恃才放旷,死于曹操妒才。这是小说的说法,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p><p class="ql-block">打开《三国志》,陈寿没有记载扬修,《曹植传》里面只有短短的四句话:“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扬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于是以罪诛修。”又裴松之注云:“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字少,死于何罪,语焉不祥。但透露出几个信息,一是扬修有才,有智慧,泄露了不该泄露的机密,曹操妒才,将他杀了。问题是,曹操爱惜人才,延揽人才,也最会使用人才,他身边的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数不过来,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的荀彧,政治和军事上的能力皆远胜扬修,没有一个因才而遭忌杀;二是扬修为袁术的外甥,让曹操生疑,虑为后患,怕他们将来联手,干脆将他杀了。这些是理由,也不是理由,一个主管文书的主薄,又不带兵,能掀起多大的风浪?诸葛亮、诸葛瑾兄弟同时服务于蜀、吴两个阵营,职位何等重要,不也相安无事?扬修喜欢耍小聪明,口无遮拦,嘴还有点欠,数次犯了曹操的忌,批评教育一下也就是了,判不了死刑。</p> <p class="ql-block">看来“既虑终始之变”才是重点。扬修的真正死因,是他入曹营后,和曹植坐一条板凳,屁股决定了脑袋,他卷入了立储之争,死于政治。</p><p class="ql-block">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打了胜仗班师回许昌,志满意得,也不再装,授意群臣表奏,颂其功德。献帝见群众的呼声这么高,一切都是别人算计好的,只好册立曹操为魏王,加九锡。所谓九锡,就是九种特权,级别上也仅比皇帝低半格。坐上了魏王宝座,接下来紧要办的,便是接班人的选择。曹操多子,但他最满意的是长子曹昂,文武双全,是个猛男,可惜在征讨张绣的宛城之战中,为了保护曹操死于乱军。没办法,这样继承人的人选就落到曹植和曹丕身上,考察的标准,看能力,也看操守,夺储之争由此在兄弟二人的两个阵营展开。</p><p class="ql-block">曹植是个文学大家,是公认的才子,星光灿烂,所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二十三岁那年被封临淄侯,备受老爸曹操的青睐,一时风头无二,这么优秀的人,无须网罗,自然吸粉无数,有自己的圈子,扬修、丁仪、丁廙就是代表,扬修虽然比曹植大17岁,二人却三观一致,惺惺相惜,亦师亦友,成了忘年交。士为知己者死,曹植的未来,就是扬修的前程,跟着他,扬修豁出去了。扬修自己呢,也是一时才俊,颇有令名,二十五岁那年担任丞相府“总知外内”的主薄,而且“事皆称意”,很受曹操的器重。</p> <p class="ql-block">《世说新语》中有个故事说,一次曹操和扬修路过曹娥碑,在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扬修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扬修说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说,等我考虑一下。结果行了三十里地,曹操才猜出是“绝妙好辞”,于是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这说明曹操对扬修的赏识。</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曹植和杨修身上有个坏毛病,就是恃才放达,真正的文人做派,逍遥浪漫,不善韬晦藏拙,“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这些弱点,落了对立面的口实,让人不断地在棺材板上钉钉子,给了他们织罪的理由,向曹操打小报告,自己埋下了祸根,失宠是早晚的事。</p><p class="ql-block">曹丕这边呢,自己虽文亦可观,长于书札,诗赋上的造诣比不上曹植,但政治水平上却高出一大截,有治才,“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身边的团队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四友,那个是等闲之辈?政治和军事经验上,也都老谋深算。特别是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曹丕照样做,深自砥砺,离扳倒曹植也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两个阵营缠斗了多个回合,曹操最后看不下去了,他很欣赏曹植的文才,但他更看重的是治理国家的才能,是曹魏的大业,他是个政治家,“善断”是他的长处,最后确立曹丕为继承人,并着手扶持他步入正轨,为他以后的接班铺平道路。曹植失势,乃至后来被曹丕按地上摩擦,他身边的人还能有好?扬修后来被冷落,被杀头,也就不奇怪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