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3年,湘潭纺织印染厂在湘潭市板塘铺五里堆镇建成投产,纱厂街便伴随着纺织印染厂而成名。</p> <p class="ql-block">图为湘潭纺织印染厂的标志性建筑一工人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纱厂街分为直街和横街,直街大约长200多米,而横街大约有300多米。</p><p class="ql-block">在我们上小学时,纱厂街的街道上铺的都是青石板,我们每天早上都是踏着纱厂街的青石板路去上的学。</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就住在纱厂直街,门牌号76号,老家右边是迎新药店,老家左边和板塘照相馆后门相对。迎新药店和板塘照相馆都是国营的,药店可能效益好些,没过几年,便拆掉了一层楼的旧房,盖起两层楼的新楼房,一楼是门面,二楼存放药材。</p><p class="ql-block">从照相馆往西数,是初中同学彭立冬家,父亲是修钟表的,兄弟两人,哥哥叫彭志耀。挨他家是两间公房,放着手摇式消防车和一些消防用的器材,应该是居委会的消防站,再过去主家姓谭,家中有几姊妹,具体姓名不记得了,但和我小时候一起玩耍的男孩绰号叫"粪缸"(因不小心掉入粪坑而得名),他和我小弟弟玩得最好。</p><p class="ql-block">从谭家往西去是谷国平家、舒然家,舒然的父母亲是医生,和舒家打隔壁的是袁桂高家,袁桂高后来在湘钢水泥厂当电工班长,当过标兵和劳模。袁家过去是"华伢子"家,再隔一户是袁孟章家,袁孟章比我高一届,但小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再往西数几家有记忆的要数冷雪冰家了,冷雪冰是当时五里堆镇镇长冷再阳的儿子,冷镇长给子女起的名字很有水平,儿子叫冷小冰,女儿叫冷雪飞、冷雪飘。</p> <p class="ql-block">图前左一我弟弟潘良政在铁道兵南疆线上牺牲,骨灰现埋葬在湘潭烈士陵园,后排左一杨其辉因病逝世,后排右谷国平因意外事故离世。照片里五位翩翩少年现仅存两位,意外和明天不知道谁先到来,人生短暂,我们且行且珍惜。</p> <p class="ql-block">在没有建五里堆化工厂时,纱厂街边有一座小山,它是很多年前人们挖石膏矿井而堆积起来的山包,山的面积大约有1个蓝球场大,小山上没有树木,只生长着一些杂草,这里就成了我们小时候捉迷藏的好处所。</p><p class="ql-block">小山西边有一排房子,都是土筑的平房,60年代的五里堆派出所就在这里办公,平时,我们都不敢去派出所,有点怕警察叔叔。文革开始后,我和小朋友光顾了一次,里面被翻得乱七八糟的,我们只检了一些打过的子弹壳。</p><p class="ql-block">这排平房靠最北的一户住着五里堆镇委会的张秘书一家,张秘书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66年和我姑姑一起去了宝塔农场当知青,小儿子比我小两岁,放学后,没事就屁颠屁颠跟在我后面跑。</p><p class="ql-block">板塘照相馆的马路对面,是一幢两层楼的属房管所的公住房,住在这幢楼里有十几户干部和一般职工,但十几年里从没见有人闹矛盾吵架骂人,邻里关系十分的融洽。</p><p class="ql-block">挨着公住房旁边便是塑料六厂的一间工作车间,面积不大,我们小时候就可以从开着的窗户向里观望,看着塑料生产到模具成型的过程,都觉得很新鲜。</p><p class="ql-block">从塑料六厂车间数过来,便是初中女同学严菊芳家,她家是开小卖部的,住的房子很简陋。她有一个弟弟和我玩的很好,此人个子长的瘦高黑黑的,有点像印度人,因此我们称他为"印度猴子″。这个小子摸鱼很有一套,他经常和我在马路边的水塘里摸鱼,每次都是他摸的多,后来,听说到玻璃厂工作了,她姐姐和我在同学聚会时见过,她弟弟却几十年没见过面了。</p> <p class="ql-block">图上这条街便是原老照相馆往铁路桥方向的街道,现在的纱厂街社区办公地点就在这个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一排楼房和门面,便是原房管所两层楼公房和塑料六厂老车间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原小山头和五里堆化工厂老地址,现也是临街楼房和商铺</p> <p class="ql-block">五里堆镇委会大院就在横直街的丁字路口,老的镇委会有一座大门,走进去是个院子,中间有一条长廊,两边栽种的大部分是石榴树。走过长廊便是镇政府的办公室,在我的景象中,整个镇政府的办公室不会超过10间。在办公区的右边便是镇大礼堂,那时候,有文艺演出和放电影都在礼堂内进行,演出时人山人海,真的很热闹。</p><p class="ql-block">当时的镇政府大门旁边有一个专门让街上的居民来购买自来水的地方,在那年代里,我们纱厂街上的居民家里都没接自来水,街上的所有住户都必须来这里购买水牌挑水。这个接自来水的地方专门有人管理,收水牌后为你打开笼头你用木桶接水,每天打水规定了时间,时间一到管理员便会把每个水笼头的木盒子锁上。那个年代的人都很遵纪守法,木盒子上的锁是绝对没人敢去砸的。</p><p class="ql-block">说到挑水,我倒想起一件事来,张光林是湘纺中学初中68届的,家住厂外村,68年初中毕业上山下乡去了茶陵,由于家中有一个姥姥,年纪大了,弟妹年纪又小,母亲在纱厂三班倒,继父在市内政府部门工作,每天下班回来较晚,原来挑水的任务由张光林负责,他一下乡便没有人负责挑水了。他为此事很伤脑筋,我和袁孟章跟他从小一起玩,见他有此困难,我和袁孟章便承担了给他家挑水的任务,我俩每人挑一天,负责给他家的水缸挑满,这个任务大约坚持了有一年的时间,直到湘纺将厂外村住户将水管接到户后才没再帮他家挑水了。</p> <p class="ql-block">图为现在纱厂直街的一段街景,60年代,这一段是湘纺厂区的围墙,没有商铺。那个年代,有人将小人书摆在围墙的边上,一分钱看一本小人书,我们放学后,就经常拿一两分钱去看小人书,从而增加一点文学历史知识,打发一下课余时间。</p> <p class="ql-block">图为纱厂街"望江楼"原址,现已建成高楼商铺</p> <p class="ql-block">在纱厂街最老的标志性的建筑要属"望江楼"了,"望江楼"的前身本来就是肉食水产门市部,专门卖肉卖水产的地方,由于地处纱厂横直街相交的金三角,位置好,便将其拆除重建为三层楼的建筑,后承包给私人开酒店,取名"望江楼″。当时,在板塘铺纱厂街上,"望江楼"酒店的生意十分兴隆,红火了好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另外,6、70年代留有较深刻印象的则是纱厂直街街口上代表湘潭纺织印染厂门楣的高大牌楼,它是由钢结构搭建,美观结实,牌楼上下全部安装各式彩灯,一到晚上,彩灯开放,流光溢彩,真的漂亮。</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记得湘纺的邮政局就在牌楼边营业,后来没多久便搬到文化宫南边的一条小道旁新建的营业厅营业了。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人与人之间联系全靠书信来往,因此,邮政局的邮政业务一直很忙。</p> <p class="ql-block">图为纱厂直街的起点位置,往南便是直街</p> <p class="ql-block">直街上的商铺门店</p> <p class="ql-block">照片位置原来是一大水塘,后填了先建了板塘副食品店,后又拆了建成现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在纱厂街唯一能找到的留有历史痕迹的小巷,在这条小巷里,一个修鞋的小摊在这里摆了十几年</p> <p class="ql-block">在60年代记忆中的纱厂街,由于没有自由贸易市场,连购买每天必须吃的蔬菜,都得去专门的蔬菜店,而整条纱厂街的居民,包括家住湘纺各村的居民,都得到这家蔬菜店来购买,平时正常季节,蔬菜的供应不紧张,但是遇到冬季天寒地冻时,从东北那边运过来的大黄芽北最抢手,只要第一天看到卸了菜,第二天一早就有很多人赶早过来排队抢购了,那个年代冬天下雪特别的冷,安乐塘上人都可以在上面滑冰。如果不早点囤积蔬菜,只怕只能喝清汤寡水外加西北风啦。那时候,如果能在蔬菜店和肉食店工作的话,感觉都是很牛逼的。</p> <p class="ql-block">图为纱厂横街老蔬菜店对面的街景,破旧的老屋,低矮的民宅,随着时光流逝,早巳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纱厂街蔬菜店就座在丁字路口往横街15米的地方,酱菜店就在隔壁,再过去几户就是板塘饮食店,板塘饮食店可以开席炒菜,但那个年代,结婚请客摆席都请大师傅在家里摆,包括我1981年结婚都是如此。饮食店也是国营的,生意不是很好,在我的记忆中,我只进去吃过一碗面条,饮食店的面条分为光头面和肉丝面,顾名思意,光头面是清水面。我吃的是肉丝面,是父亲对我考试成绩优秀的奖励。也许是生平第一次进饮食店吃面条,吃起来的那个鲜味感觉就是不一样。</p><p class="ql-block">板塘饮食店对面有一条小巷,巷子里有一个食品加工厂,规模不大,生产一些饼干、小花片之类的小食品。</p><p class="ql-block">从饮食店过去便是板塘理发店,理发店是当时纺城几万职工家属唯一一处理发的地方,一进门,十几面镜子框在墙上,每面镜子前有一张椅子,椅子有竹靠椅,也有皮躺椅,那时不兴烫发,小孩一般就三下五除二就完事了,但有的成年人,特别是那些上海来的人对理发挺讲究的。理发店的生意很红火,经常要拿号排队,当然,理发的价格也很便宜,小孩是五分,大人是一毛吧,具体价格是多少,由于年代久远,真的回忆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纱厂街的横街比直街长一些,它横跨过107国道,一直延长至板塘铺火车站的铁路道口处的屠宰场。</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横过马路的三面都是水塘,东面是安乐塘,西面是半月塘,南面是1个不流动的小死水塘。</p><p class="ql-block">走过马路,右边便是湘潭市六运处,当年汽车很少,说是运输处,实际上就是负责装卸运输拉板车的大队。</p> <p class="ql-block">图片中被绿色围栏围起来的地方,便是原六运处的旧址,老的建筑巳拆除,等待旧貌变新颜</p> <p class="ql-block">走过六运处,便来到纱厂街的粮店,在60年代初期,国家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居民的粮食和食油都是凭粮证本定量供应,在那几年间,红薯也作为主粮,我们可没少吃。</p> <p class="ql-block">图为原纱厂横街上的板塘粮店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纱厂横街的东头截止点,东站铁路道口处</p> <p class="ql-block">图片上是六运处往东站铁路横街的街景,由于这段街道旁边的房屋已列入拆迁的范围,街面显得十分冷清。原这条街上的五里堆派出所也搬至谈爱桥边新址办公。</p> <p class="ql-block">图为五里堆派出所办公地点新址</p> <p class="ql-block">原纱厂横街边的安乐塘,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水塘,也曾是我们小时候游泳的地方。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塘被填平了,老步步高商场和老岳塘区政府以及三医院的门诊大楼都建在安乐塘被填平的水塘之上,儿时的很多记忆只能留在脑海里了。</p> <p class="ql-block">三医院新修建的住院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原板塘百货商场处,现在已是步步高商场所在地,也是板塘农贸市场及酒店,居民住宅高楼云集之地,商铺林立,热闹繁华。</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的少儿时期,在生活上可以说过的很清贫,食用油和猪肉都是凭票定量供应,一个月难得吃上两回肉。</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刚上小学,每天早上起床后,母亲会给我二两饭票,自己去厂食堂买一个馒头,边走边啃就去学校上课了。6岁半开始读一年级,从来就是自己去学校上学。不像现在的小孩,十多岁还得接送。</p><p class="ql-block">在纱厂街成长的少儿时代,是开心和快乐的时代。我们上小学几年,很少留有作业回家做的,老师一般都会把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自习课,留给我们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在这一节自习课内把它做完。回家以后,吃过晚饭,就约上街道上的小朋友开始玩各种游戏活动。</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代人,家里的兄弟姐妹一般都有三、五个,父母亲大多在工厂三班倒,上班很辛苦,对子女的教育根本就管不过来了。但是,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很好,风清气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街坊邻居之间也是和睦相处,有困难则伸援手相帮助。</p><p class="ql-block">我记得从我懂事开始,我就是这条街上的小孩王,比我小或者比我大两三岁的小孩都服从我的调遣,喜欢在我的指挥安排下,进行着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那时,我们玩的游戏既简单又富有童趣:如追逃兵、捉迷藏又叫“躲梦谷”、老鹰抓小鸡、新娘子上轿等等。夏天,我们在池塘里戏水游泳,上湘江边爬桑树采桑葚吃和摘桑叶喂蚕;冬天,我们在用废砖垒起来的“碉堡”里围在一起烧火烤红薯,憧憬着将来小伙伴们一块穿上军装,驰骋疆场,保家卫国的美好理想。</p><p class="ql-block">当时光渐渐地远去,当夕阳慢慢地降临,我不知道,人是不是觉得自己老了,才会开始回忆过去的往事。</p><p class="ql-block">纱厂街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老街,却记载着湘潭纺织印染厂岁月沧桑变迁的历史;纱厂街只是一条平平凡凡的老街,却在这条充满人间烟火的老街上,给我留下的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儿时光,她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