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红色皎平渡 走访老船工张朝满

彩云之南

胡德云 图/文 革命圣地 红色皎平渡 胡德云摄 农历五月的金沙江,水是暖的,就连吹来的风也热气扑面。当我们乘坐的船慢悠悠停靠在金沙江皎平渡时,江水是那样的平静,群山是那样的默然无语,峡谷两边的山腰,云南这边镶嵌着“革命圣地 山川增辉”8个红色大字,四川那边镶嵌着“皎平渡”3个红色大字。唇齿相依的金沙江两岸交相辉映。此刻,毛泽东《七律﹒长征》气势磅礴的“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诗句又涌上心头,让我回想起2005年1月12日那天,94岁高龄的船工张朝满老人在皎平渡住所向我们讲述当年帮助红军渡江的情景。 记忆中的皎平渡 皎平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 1999年6月,老红军刘明辉与张朝满老船工共同回忆当年的革命经历。 云南政协报刊载的张朝满老船工访谈录 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雕塑 记忆中的皎平渡小镇 会理一侧的红军长征驿站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首长居住过的岩洞 皎平渡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展出的珍贵历史文物 1935年3月下旬,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在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决定取道云南北上四川。红军接连调虎离山,对贵阳、昆明虚晃一枪后,于5月初到达金沙江边。此时蒋介石才如梦方醒,急忙调集军队围追堵截。金沙江波涛汹涌,涛声惊天动地,两岸群山陡峭,高耸入云,自古便是天险,蒋介石试图利用金沙江围困并消灭红军。危急之时,川滇37名船工以6条木船,艰苦奋战7天7夜,协助3万多名红军抢渡金沙江。由此,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重重包围,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金沙江以南。37名老船工和红军将士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历史功勋。1935年3月下旬,长征中的红一方面军在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决定取道云南北上四川。红军接连调虎离山,对贵阳、昆明虚晃一枪后,于5月初到达金沙江边。此时蒋介石才如梦方醒,急忙调集军队围追堵截。金沙江波涛汹涌,涛声惊天动地,两岸群山陡峭,高耸入云,自古便是天险,蒋介石试图利用金沙江围困并消灭红军。危急之时,川滇37名船工以6条木船,艰苦奋战7天7夜,协助3万多名红军抢渡金沙江。由此,红军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重重包围,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金沙江以南。37名老船工和红军将士为中国革命胜利立下了历史功勋。 昔日皎平渡大桥 1935年5月毛主席居住过的岩洞 张潮满老船工及老乡 张潮满老船工说,直到红军走后好久,船工和当地老乡们才知道渡船过江的红军将士中就有毛泽东,戴着眼镜的指挥官就是刘伯承,隔壁的船上还有两个大胡子,一个是周恩来,另一个是朱德。<br> 滔滔金沙江,巍巍乌蒙山。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金沙江峡谷落差超过3000米,流急坎陡,江势惊险,号称天堑。红军正是在此地书写了“金沙水拍云崖暖”的壮丽传奇。为红军长征进行胜利大转移奠基。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这里,历尽重重艰辛,用真理之光拨开前行的迷雾,以智慧之火照亮前方的战局,挽狂澜于既倒,与英雄的人民共同创造了英雄的历史<div> 6只小木船,承载过红色基因,划过历史的长河,皎平渡不会忘记,金沙江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div><br> <br></div></div> 张潮满老船工的全家福 作者于2005年1月12日采访张潮满老船工 乌东德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共存的皎平渡新老大桥 皎平渡全景 胡德云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