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藏行日记【6】

斌Amy

<p class="ql-block">7月7日参观德格印经院。</p><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p> <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199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p> <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现已有26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1729年,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1700~1774)的鼓励下,却吉·丹巴泽仁在他52岁时决定修建德格印经院,到他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他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终于达到后来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 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到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井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中国藏区的《格萨尔》被称为世界最长的史诗。作为《格萨尔》故乡的印经院的经版,也可谓是一个奇迹。一部文化史诗,偏远落后的德格,要在200多年前承载藏族文化,弘扬佛法的重任,那的确过于沉重。可是,这个家族及德格人硬是挺起胸膛,挑起了这付重担。成千上万的差民把心血和汗水、智慧全部投进了印经院,才带来了印经院的万里墨香。</p> <p class="ql-block"> 在印经院的库房里,存放着20多万块印版,这些印版中,有经文,有史籍,有画版,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它们是藏族文化的长城,文化的史诗,文化的奇迹,仅看看印版的制作就会震撼人心。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差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p><p class="ql-block">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不错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比如,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印版,或许藏民族的文化史的许多重要内容将无处可寻。由此而论,保存历史的印经院,有重新认识和进一步发掘的必要。</p> <p class="ql-block"> 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p> <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万余块印版,是绝无仅有的。应当说,德格印经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p> <p class="ql-block">音乐谱子</p> <p class="ql-block">雕刻印经版</p><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工匠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为了保证刻深、刻准、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p> <p class="ql-block">  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p> <p class="ql-block">印经</p><p class="ql-block"> 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根据熟练程度和印书份数多寡,每天每组印700至1000多页不等。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p> <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用墨属于烟墨类。所生产的烟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另一种则是专供印刷用的。印刷用墨的原材料为大杜鹃树的树皮,书写烟墨的原材料为大页柳。</p> <p class="ql-block">裁纸(手工特制的纸)</p><p class="ql-block"> 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名叫“阿胶如交”(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阿胶如交”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用“阿胶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p><p class="ql-block"> 造纸工艺基本沿用汉族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在旧社会,土司辖区内造纸户有100多家。古泽、色格、聂曲、龚垭、卡松渡等地也有少量的造纸户,年可造纸10万多张(每张面幅大于机制纸的对开面),全部送交印经院。</p> <p class="ql-block"> 德格印经院成立260多年来,院藏书版基本完好。它不仅以兼容并蓄、版本良好、印刷考究闻名于世,而且也以其收藏各类印版的数量丰富、内容完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说最多时藏有经版30多万块。清末,德格土司家多古森格兄弟争夺王位。在混乱中,多吉森格之妾玛趁机偷走一部2万多块书版的《宝库》,卖给了噶举派的八邦寺。这是一次较大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根据德格印经院的版藏目录,它的藏书之丰在我国藏族地区各印经院中首屈一指,有佛教经典、天文、地理、医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丛书或专著200多部,其中还有一些珍本、孤本。如该院收藏的《印度佛教源流》,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早已失传,国际上的科研工作者和佛教徒也得求助于它。《汉地宗教源流》一书,也是研究汉地佛教和考查历史上汉、藏关系的珍贵材料。有300年历史的梵文、尼泊尔文、藏文对照的《般若八千颂》经版,亦为世界所仅有。</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末,为进一步改善刻版、印刷、储藏等方面的条件,适应和接待日益增多的国内外客人,国家投资在印经院附近兴建了一幢3层大楼,供藏学家访问、学习之用。</p> <p class="ql-block"> 印经院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精神素质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印版史籍的积累保存者,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着文化人也不能替代的作用。印经院的文化底蕴在于它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有了印经院,德格在藏族文化史中就有了沉甸甸的份量。</p> <p class="ql-block">圣仙沟景区</p> <p class="ql-block">这段路及不好跑,路陡峭,地面有沙土,很容易干梭,很危险……</p> <p class="ql-block">下山时,老公叫我们都下车走下去,他和陈总开车下去……</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继续赶路。</p> <p class="ql-block">玉隆拉措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进入甘孜格萨尔王城</p> <p class="ql-block">感谢炉霍朋友们的热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7月8日,吃过早饭向色达出发……</p> <p class="ql-block">色达县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甘孜州东北部。</p><p class="ql-block"> 地处四川省、青海省以及阿坝州、甘孜州、青海省果洛州相交处,以及壤塘县、甘孜县、炉霍县、石渠县、达日县、班玛县的结合部,东邻阿坝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班玛、达日两县接壤,西、南分别与甘孜州的甘孜、炉霍两县毗邻。</p> <p class="ql-block">色达是信仰者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色达五明佛学院,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四川省佛教协会主办,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洛若镇,平均海拔3900米,属藏传佛教宁玛派。</p> <p class="ql-block">  喇荣五明佛学院是由晋美彭措法王1980年创办,而法王正是索达吉堪布的上师。在短短30年间从藏区一个山谷深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大约五千僧众在此修行居住,出家男子称扎巴,出家女子称觉姆。</p> <p class="ql-block"> 学院前身为喇荣寺五明佛学院。1880年,德绛多吉修建一处藏传佛教宁玛派的“日追”(修行处)。上世纪80年代,宁玛派僧人晋美彭措扩建该修行点,创建小规模讲经院和禅修院各一座,时有32名学员,晋美彭措任堪布。1985年5月,形成喇荣学经点,至1993年,学经点学员增加至2千多人,经师54人。1997年,成立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上世纪90年代末,规模逐渐扩大、人员数量急剧增长,地质、消防、卫生、治安等隐患很大。</p> <p class="ql-block">  到过色达的人,内心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里湛蓝的天空,绛红色的房屋,泛着金光的佛塔和那五颜六色的经幡,还有身披僧袍的喇嘛,会不时地触动到你心底的柔软。在这个时刻感受到满是物质享受、精神空虚的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享受着他们快乐,那是一种信仰和精神。 他们没有任何埋怨,仿佛时时内心欢喜。前世的经历会造就今日的磨难,今世的信仰会造就离世后的美好。这是一个可以让心灵靠岸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你可在此听佛诵经,也可静坐观心,身处其间,满满的都是虔诚与信仰。只要你身临其境,无形中都会心生敬畏,感受到一种信仰的力量。有人说,到不了天堂,那就到色达。如果有一天,你心生倦怠,不妨远离尘世喧嚣,亲自到色达来体验下他的无限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万家灯火的场面让所有站在山坡上的人欢呼雀跃,</p><p class="ql-block">镜头拉近,佛学院那巨大的金色卍字形路径光彩夺目的印嵌在灯海之中,卍字不仅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称为吉祥海云相,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了佛教的一种象徵。放眼望去,宛若进入西天极乐之须弥世界!</p> <p class="ql-block">天葬台上等着觅食的秃鹫……</p> <p class="ql-block">天葬台……</p><p class="ql-block"> 对于藏民族而言,天葬是最神秘,最庄严、最普遍的丧葬形式,也是这片净土上最古老的习俗。藏族人普遍认为:秃鹫是“空行母”的化身,也是“比丘”的化身;天葬台是投生为神、人、阿修罗三善趣的巨台,门梯。死亡是生命轮回中的一个阶段,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只有天葬最彻底,也最迅速地将尸体肢解,让千百只鹰鹫吃得一干二净,然后亡灵随群鹰消逝在极高的宇宙苍穹,生命从此升入了天堂。这惊心动魄、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幕,是藏族英雄主义和宿命主义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我也坐在了轮回之处,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p><p class="ql-block"> 阳光甚好,暖暖的日光浴。我本是不属于这,不愿打扰了这份安宁……</p> <p class="ql-block">非常感谢色达的朋友,让我们品尝了一顿美味的藏餐🙏🙏</p> <p class="ql-block">吃过午饭,告别朋友,我们继续赶路,目标准备到马尔康。</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和路况。</p> <p class="ql-block">到达马尔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