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进入宗教改革之前,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不是信徒,对于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是一无所知,甚至连《圣经》都没认真读过。对于基督教的认知,只停留在参观过一些教堂的水平,下面这些文字只是读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教改革在中国被提及、被讨论的比较少,这或许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在中国,宗教改革对世界文明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了。<b>我觉得在影响西方近现代思想的三大事件中,宗教改革要比文艺复兴(Renaissance)、比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更重要,而且只有了解了宗教改革,才能更好地认识许多现代西方思想的底层逻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宗教改革 The Reformation</b></p><p class="ql-block">时间:1517年10月31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德意志维滕贝格的诸圣堂大门口</p><p class="ql-block">人物:基督教修士马丁·路德</p><p class="ql-block">事件:贴大字报《九十五条论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17年,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口,贴出反对赎罪券的辩论提纲《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改变了延续千年的基督教伦理,打破了教会对人性的束缚,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个方面改变了西方世界,开启了欧洲现代化的进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十五条论纲》开启了德意志宗教改革,这股洪流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瑞士、荷兰的宗教改革、英国的宗教改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关注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之前,先让我们清理一下思路,梳理一下与基督教有关的重大事件。</p><ul><li>公元前146年,希腊地区被罗马人征服,古希腊文明终结。在古希腊以及之前的时代,世界主要文明都是多神崇拜。</li><li>基督教是闪米特一神教的一个分枝,它公元元年诞生于罗马帝国的迦南,也就是今天的耶路撒冷地区。</li><li>基督教是改良的犹太教。犹太教只在犹太人中传播,在犹太教里上帝只拯救犹太人,非犹太教人信也没用。是圣保罗允许外邦人加入基督教,并且不要求他们行割礼,也不要求他们遵守摩西律法,包括取消对食物的限制。</li><li>基督教开始一直被视为异端,直至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li><li>公元380年,罗马帝国皇帝颁布萨洛尼卡敕令,确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li><li>p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统一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宗教也随之分立,形成了以后的天主教、东正教。在天主教地区,教权与王权并列、甚至高于王权。在东政教地区,则一直是王权高于教权。</li><li>圣奥古斯丁(354-430),把柏拉图引入基督教,开创了基督教哲学。</li><li>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占领,这近千年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li><li>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终于在1054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li><li>1096-1291年为收复被穆斯林统治的圣地耶路撒冷,十字军九次东征。其中第四次东征时,十字军洗劫了君士坦丁堡。</li><li>圣阿奎那(1225-1274)把亚里士多德、把理性引入基督教,用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开创了教父哲学。</li><li>1307至1321年,但丁创作的《神曲》拉开了文艺复兴的大幕</li><li>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东罗马灭亡</li><li>1455年,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现代铅模活字印刷术,大大降低了印刷品价格,促进了知识特别是《圣经》文本的普及。流传至今的谷腾堡印刷品有四十二行版圣经和十行版“赎罪券”。</li><li>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大航海时代</li><li>1517年10月马丁•路德开启宗教改革</li></ul><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相关的重事件节点</b></p><ul><li>14世纪至16世纪,文艺复兴(The Renaissance)</li><li>尼德兰革命1566—1609年,地点尼德兰(即荷兰)他们的宗教上接受了加尔文教派。资产阶级革命</li><li>17世纪及18世纪,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一场在于欧洲发生的哲学及文化运动</li><li>第一次工业革命,约于1760年代兴起,持续到1830年代至1840年代。</li></ul><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然,从时间维度看,基督教花了380年从异端上升为国教,从新生到腐朽的不得不改革,用了1500多年。这期间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力相当的严酷,包括十一世纪开始十字军东征和教会改革。除了圣奥古斯丁大约在450年、圣阿奎那大约在1250年对基督教理论有两次重要的补充修订之外,基督教在教理上没有重大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空间上看,随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宗教中心离开了耶路撒冷,几经周折最终生根梵蒂冈。因为东西罗马帝国分治,以东罗马为基础的东正教主要在斯拉夫地区传播。东正教保持了基督教早期特征,所以自认为是正统,称东正教;以梵蒂冈为核心的天主教在拉丁文化圈流传,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较多。新教做为宗教改革的产物,则在英美也就是央格鲁-萨克逊文化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时间点,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1225-1274的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把理性引入基督教,这里隐藏着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那就是<b>阿奎那所影响的是天主教,以及后来从天主教改革而来的新教,而东正教则受阿奎那影响较少,受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影响也较小。这就是为什么西欧的天主教、新教更注重理性,而东正教则保留了神秘主义,更注重感性和情感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现代基督教势力范围不仅遍布欧洲,也随着西方殖民的步伐成为了全球性的宗教,代表着一种强势文化。即便是在以佛教为主的东方,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其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宗教信仰本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虔诚教徒的捐献,经历一千多年的积累之后,教会掌握了巨大财富,拥有大量土地。这就使得担任教职成为一种掌握财富的捷径。特别是在财富以土地为主的农耕时代,一旦获得教职就可以轻松坐享其成,既不凭投胎继承,又不用流血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经济上,教会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而且信徒每年还要向教会交纳收入的一部分(十分之一),所以在许多地方,教会比国王还富有。在社会治理上,教会提供从出生、结婚,到下葬的一条龙服务,可以说是全方位管理,教会集教化、审判、惩戒于一体。遍布欧洲的教堂,成为传播信息、普及文化知识的网络,教堂成为村镇的政治文化中心,甚至在没政府的小村落,都有教堂、有牧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思想上,教会建立了宗教裁判所,禁止一切异端邪说。布鲁诺就是因为宣扬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显然,这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陷入了一种僵化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人们就是这样被管理的密不透风,没有丝毫的喘息空间,没有任何隐私。心里想了点什么都得向神甫去忏悔、去汇报思想,向教会交待坦白交待!不仅诛行,还要诛心。牧师是上D在世间的代理,是替上D放羊的人,自然要替上D管理众人,而且要管理得无微不至。但是,<b>问题在于教会不是上D本身,抛开人性的弱点,教会怎么能确定自己不仅完全懂、而且能完全按照上D的意志行事?上D的意思不是人可以猜度的,否则上D就不是上D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会之所以有独特的权力,其核心在于,教会手中握着进入天堂的钥匙。教士不仅可以帮助人进天国或者是任其下地狱,可以为在地狱受苦的人祈祷,以减轻其痛苦,缩短在地狱受罚的时间,还可以通过祈祷为活人减轻、消除罪孽。在那个时代,一个人如果不依附教会,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甚至于无法生存。也正是教会可以行神迹的这些特权,使得他们能屡次战胜手握军队的国王们。这对现代人,特别是对没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东方人来说,是很难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教会大规模公开买卖的圣职,教士们结婚、养小妾,侵吞教产传给子孙等等。教皇凭借垄断与上D的交流权、凭借手中掌控着进入天国的钥匙而为所欲为,甚至售卖赎罪劵敛财,以维持其奢靡的生活。另一方面,许多知识精英、修士则躲进深山,在修道院里穷经皓首不问世事。至于信众的生死,几乎没什么人关心,反正你们生来都有罪。这些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描述,比如卜加丘的《十日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宗教改革前夕,教庭的腐朽、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己经到了社会无法承受的地步。这时古腾堡印刷术的推广,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打破了教会对圣经文本的垄断,在客观上为宗教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17年,以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开启了德意志宗教改革,并且在几周之内迅速传遍欧洲,引发了全欧洲的的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马丁·路德的路德派、加尔文的加尔文派、亨利八世的盎格鲁派等。他们在各自的区域流行,使欧洲分为天主教(旧教)与新教两大阵营。教派之争最终上升到武力,1618年至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就是教派冲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望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宗教改革的核心并不仅仅是宗教本身,而是政治、财富和权力的重新分配与均衡。<b>宗教改革不仅仅改革了教会组织,而且触及到了基督教教义本身,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重生。更重要的是,新教让每个都直接面对上D,无需任何中介,也就是在上D面前人人平等。这构建了西方人人平等理念的底层逻辑,对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每个人直面上D的做法,也不是路德的首创。公元前七世纪,犹太教第一位先知以赛亚,就对犹太教进行了改革,废黜了祭司阶级。因为有祭司阶级的存在,就势必导致神权的垄断,导致腐败。</p> <p class="ql-block"><b>二、新教流派</b></p><p class="ql-block">传统天主教的主流认为,人除了信仰神之外,还必须行善才能有得救的机会,这被称为“神人合作论”。信徒可以通过祈祷、捐款、行善来减轻罪责。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那种罪恶、忏悔、赎罪、解脱,然后继续罪恶的循环。所以,即便是罪大恶极的人,只要临死前请神父忏悔一下,照样可以升入天堂,颇有点儿立地成佛的意思。当然,教会在这循环中扮演着一唯重要的角色,从而获取了巨大的垄断利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是指一个人获得拯救,只是神的恩典,单凭藉信心,仰赖耶稣基督而得救,而不是靠着教廷或个人的善行。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的权威。宗教改革让每个人都可以直面上D,夺下了罗马教庭手中天堂大门的钥匙。教庭失去了特权,赎罪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教廷也就是多余的,我们与上D之间不需要有个第三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教改革之后,基督信仰的宗教就分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而新教教派主要有路德宗、加尔文宗、盎格鲁宗和浸礼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路德宗 (信义宗)Lutheranism</b></p><p class="ql-block">由马丁•路德直接创立的宗派称为路德宗,因为路德强调“因信称义”,所以也叫信义宗。其实,路德原本只是希望改革教廷一部分腐败的制度,但遭到教会破门的惩罚,也就是开除教籍。既遭破门,路德便自行独立建教,不再承认教廷。许多人随路德出来开山立派,这些门派被统称为“新教”,与之相对的罗马公教则称为旧教,天主教。路德直接建立的教会是为“路德会”,又称“信义宗”。路德宗保留了《圣经》中没有明文禁止的教会传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德宗认为,人只要信仰上D,靠坚定的信仰便可得救。但是上D的恩宠是可以取消,世人是可以在自然状态和恩宠状态间转换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加尔文宗(归正宗)Calvinists</b></p><p class="ql-block">加尔文于1541年创建了日内瓦归正宗,又称长老会、归正宗、加尔文宗。他建立日内瓦两级牧师团体组成教会的领导机构,并任牧师团主席直至去世。日内瓦被称为“新教的罗马”,而加尔文则被称为“新教的教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尔文赞同路德的“因信称义”,并提出预选说。即人是否得救完全是神所预定的,人的选择在这件事上是毫无用处。也就是神预定一部分人得救、得永生,其它人会灭亡。神将拯救、恩赐那些会永生的人,至于那些将灭亡的人则任其灭亡。而且神的恩慈是为了要见证祂的救赎,跟做功德无关,也跟个人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加尔文又不愿让信众沉沦于宿命论中,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要对自己负责。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以荣神益人。加尔文的教义受到许多工商业者欢迎,成为新教主流,并且广泛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尔文派的教会组织,通常由神职的牧师和不授神职的长老集体管理,长老通常是由信众选举出来的代议人士。他们反对专制、反对集权,并且认为教会人士可以参加政治活动,使世俗更加接近上帝的旨意。所以在加尔文派掌权的地区,经济、民主制度和公众教育都受到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尔文预选说有五个要点:</p><ul><li>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导致原罪,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li><li>无条件的拣选(Unconditional selection),上D无条件地拣选得救者,并非因为该人的行善积德,也非预言了该人即将因信称义。</li><li>限定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之死是为那些天选之人而赎罪,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li><li>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又称有效的恩典(Efficacious grace),神威赫赫,人无法拒绝神的救恩。</li><li>圣徒恒忍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一旦得救永恒得救(Once saved, always saved,OSAS)已得到的救恩不会丧失,神必能保守并引导天选之人在信仰的路上得胜。</li></ul><p class="ql-block">这五点教义的英文首字字母恰好能拼成“Tulip”,即“郁金香”之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圣公会(盎格鲁宗)Episcopalianism</b></p><p class="ql-block">圣公宗,原作盎格鲁宗,是指源自英格兰国教会和爱尔兰教会及其于世界各地衍伸出来的教会之总称。普世华人、台湾、韩国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圣公会”为公用名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534年,亨利八世想要与王后凯瑟琳离婚,但遭到教廷拒绝,所以宣布创立英国教会,又称盎格鲁宗。开始时教义与罗马旧教的教义和仪式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英国国王代替教宗成为宗派的领导人。直到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位后,圣公会才开始正式改革教义与礼仪,现在其教义介于天主教与加尔文宗之间。英国的宗教改革的一大成果,就是把教权掌握到了英国国王手中,英国的宗教英王说了算,当然也包括教会的财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德宗与加尔文宗都反对偶象崇拜。这两派的教堂装饰都非常肃穆,没有任何华丽奢靡的东西,与天主教教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盎格鲁宗却是两者之间的妥协,保留了相当多天主教教堂的装饰风格。这一点我们去欧洲旅行参观教堂时都可以感受到,在不少地方还可以看到被捣毁圣像的残迹,这都是宗教改革、教派冲突的印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浸礼宗 Baptists</b></p><p class="ql-block">浸礼宗也是新教的重要宗派之一,起源于17世纪上半叶英国以及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浸信会反对给婴儿行浸礼,主张得救的信徒方可受浸,且受浸者须全身浸入水中,称为“浸礼”,所以叫浸礼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浸信会信仰的特色可以用七个英语短句表达,而其每一句开头的字母拼起来刚好是“BAPTIST”</p><ul><li>Biblical authority 认识和肯定《圣经》的权威</li><li>Autonomy of the local church 自主的地方教会。浸信会没有金字塔式的治理模式。各个地方教会自治,彼此互不管理、控制,没有母会和子会,借此防止了一坏俱坏、全盘堕落的局面。</li><li>Priesthood of the believer 信徒皆祭司(信徒人人平等的)</li><li>Two ordinances - Believer's Baptism and Symbolic Communion 两种教会礼仪--信徒的浸礼与纪念性质的主餐</li><li>Individual soul liberty 人有自由按照自己的良心选择自己的信仰,他人无权强迫。</li><li>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 政教分离。教会拒绝国家控制,教会也不试图控制国家。</li><li>Two offices of the church - Pastor and Deacon 牧师和执事作为教会仆人的职分</li></ul><p class="ql-block">在教会治理上,浸信会采用会众制,各地方的浸信会教会都是独立、自主和自治,这是浸信会的特色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宗教改革打破了传统天主教对思想的垄断与专制,给民众新的选择与自由。新旧教并存各自分立发展,打破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最终形成了容许不同思想、不同信仰(也就是异端)存在的社会共识。因为宽容,导致了思想的开放,为启蒙运动以及以后的社会繁荣进步奠定了基础。新教的预选说、天职说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直面上D、荣耀上D强调了生命个体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催生了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