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不久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张上世纪1984年10月前后的照片,是父亲随合肥市赴港招商考察团一行的合影,我当时任市经委办公室主任,在政府机关已工作十多年,看着市领导和市直相关委、局、工业公司领导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禁让我想起文革才结束不久,各项改革刚起步那段岁月的一些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陈孝达(市经委总经济師),李继祥(省人大常委后省政协副主席)、郑锐(市委书记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子豫(市技改引进办主任)、杨同壁(市外贸局长)、孙敏明(市二轻局副局长);后排左起:吳振东(市电机电器工业公司经理)、程干桐(市计委主任)、吴子波(郑锐书记秘书)、胡广兰(市二商局长)。</p> <p class="ql-block">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沉寂多年的企业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开始释放积聚的发展能量。八十年代初始,合肥相继开始了国企扩大企业自主权、利改税、资产经营责任制、厂长负责制等改革试点,1984年7月11日,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安利人造革公司诞生,由此拉开了全市引进外资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针对那时干部年龄、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的状况,中央提出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故从1983年开始的一、两年间,市委相继从工业企业中选拔了多名熟悉经济、懂得管理、年富力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优秀企业领导,充实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领导岗位,如钟咏三(合肥变压器厂)、邹淦泉(精密铸造厂)、施伟国(液压件厂)、崔宗鋆(自行车二厂)、刘道浓(手表厂)、邵挺根(合肥化工厂)、江孝鸿(合钢公司)、孔令渊(合肥电缆厂)等同志,分别担任了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领导职务,在这些統领全市的重要岗位上,他们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为自八十年代后半叶合肥经济的加速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合肥经济总量逐渐拉开了与兄弟市的距离,年工业总产值从几十亿迅速攀升並提前实现了百亿规划,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和首位度有了明显提高,现在看来,这种一次性从工业企业选拔多位企业干部到市级领导岗位的举措,极为少有,可以说是合肥干部任用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一次改革尝试,这应该感谢省委的开明与支持和市委郑锐、杨永良书记等领导的决策与魄力。</p> <p class="ql-block">邹淦泉书记与朱维芳副市长</p> <p class="ql-block">刘道浓副市长</p> <p class="ql-block">江孝鸿副市长</p> <p class="ql-block">孔令渊副市长与马元飞市长</p> <p class="ql-block">针对合肥工业发展缺技术、缺资金、外向性弱的现状,市政府适时提出了“大面积、小规模”的技术引进方针,市里专设了技改引进办,使招商引资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书记带队赴港招商考察,召示着合肥招商引资工作已列上重要议事日程。</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后期,为适应合肥发展的需要,在这批从企业走向市级领导岗位开拓者们的引领下,合肥市放眼发展、高瞻远瞩,经充分谋划、论证、筹备,刚进入九十年代初,合肥就在城市西部建起了高新技术开发区(当时为科技工业园),在南部与肥西县结合处崛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提再造一个新合肥),这两处国家级开发区之后发展成了合肥新的增长极,承接城区重点企业退城进郊和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招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合肥的重要平台,形成了合肥经济腾飞的两翼,通过三十年来的发展,这两个开发区已成为合肥经济跨越赶超的主战场,且成功跻身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的第一方阵,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上百家开发区中均位居前列(高新区位居第8,经开区位居第10)。</p> <p class="ql-block">右一为首任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汤宝昌</p> <p class="ql-block">首任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杜平太</p> <p class="ql-block">无工业,不合肥;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立市”战略,硕果累累,喜看今日之合肥,经济总量已远超万亿,财政收入早已突破千亿,合肥在省内的首位度已由当年仅占六分之一多升至目前的四分之一以上,一座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正在崛起。当年改革初期致力引领全市开放开发、招商引资的前辈、领导和先行者们看到如今的合肥,定会无比欣慰。</p> <p class="ql-block">时任市委书记与笔者父亲李继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