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川南第一山</b></p><p class="ql-block"> 那月中旬,在成都接到灵泉的电话,他建议我去青神的中岩看看,说那里有“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之誉,风景极佳,留着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读书的中岩书院,留着苏东坡和他的夫人王弗的许多故事,留着许许多多古今名士的吟唱。</p><p class="ql-block"> 在四川省军区原政委耿全礼先生和总医院李洁廉主任的陪同下,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便来到第一代蜀王蚕丛出生地青神。青神人武部的贾政委和导游王姑娘引导我们,进入中岩秀色之中。</p><p class="ql-block"> 山下有慈姥庙,有佛堂僧舍客楼斋房,庙旁是浩浩岷江,江上曾有水月楼,古人往往在此泊舟登楼,并由此登舟而去。</p><p class="ql-block"> 站在岷江边上,见烟低水远,一棹无边,想到范成大与陆放翁别于慈姥岩的那段踏歌:“明朝真是送人行,从此关山隔故情。道义不磨双鲤在,蜀江水流贯吴城。”聚不忍别,宿于中岩已经十多天了。中岩酌别,感于投老余年难得再聚,送者不忍回,行者不忍去,然不得不别。虽有书信寄音,有蜀江水直贯吴城,还是缠缠绵绵,萧索离杯。</p><p class="ql-block"> “诗成酒尽肠亦断,休唤佳人唱《渭城》。”不忍听离别之曲,是不是还有着不愿作别于这峭壁藤萝,这苍岩云烟,这中岩晓钟,这一山秀色,这“活泼真机”的唤鱼池?陆放翁是钟情唤鱼池的,他的一枕春梦,便在“两枝筇竹唤鱼潭”。范成大对潭鱼之乐,也心存羡慕。</p><p class="ql-block"> 山岩之下有一池塘,池中多锦鲤,色彩斑澜,悠然自得,游于水中。古人多玩鱼高手,庄子游于壕上,见鱼出游从容,说这是“鱼之乐也”,苏东坡有唤鱼之乐。在这唤鱼池边,还成就了苏东坡与王弗的一段姻缘,乃至有他那“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千古绝唱。在唤鱼池边,导游王姑娘背诵着苏东坡这首以江城子为词牌的词,两眼闪着泪花,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时,已经有点失声了。</p><p class="ql-block"> 山路上有许多楠竹,使人想到苏东坡那首著名的咏竹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虽然时近立冬,那些竹子仍生机勃勃,竿壮叶翠。竹林中有许多鸟儿在鼓喉欢歌,声声鸟唱,清脆悦耳。贾政委说,今天来了这许多鸟儿以歌声欢迎你们,导游王姑娘也说,今天的鸟儿来得格外多,歌声也格外动听耶!</p><p class="ql-block"> 过竹林,见路边有两只石虎,一只上山虎,一只下山虎,当地人叫这石虎为“猫猫石”。其实,“虎”的另一读音即为“MAO”,当的人取“猫”的读音,是不是与这里因传说石虎下山伤人而发生械斗有关?石虎因传说伤人的事已被重创得面目全非,传说若不是苏东坡解救的话,恐怕早已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王姑娘告诉我们,中岩曾是一处重要的佛教胜地,从前去峨嵋山礼佛的香客,必得先进香中岩。佛教中有“先有中岩佛寺、后有峨嵋山佛寺”的说法。一路上,我们见到许多佛教建筑,千佛长廊的起点有接引亭,峭壁上有接引佛的造像。这尊造像,左手微屈于胸前,右手垂直,掌心示众,给人“引接化度”的佛家手语。“牛头洞”、“罗汉岩”、“卧佛窟”、“仙人床”一带,大大小小的佛龛、佛像特多。据说,这些佛龛、佛像大多造型于唐代,形神兼备,我以为应当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石刻艺术品。中岩有玉泉岩,岩上有石龙吐泉。《蜀中名胜记》载,黄山谷曾作《玉泉铭》,记载他与山僧煮茗于此。此后,文人雅士步黄山谷后尘,逐渐发展成“流觞”雅会,一觞一咏,抒怀唱景,并刻了许多碑记述。玉泉岩文人的雅会,成就了许多特有的玉泉岩文化。有黄山谷的“玉泉”二字,字体遒劲清健,有“太极图”池的实体模型“流杯池”。还有《黎民求佛去灾图》,一辆大轱辘车上,佛像结跏趺于莲台,黎民簇拥作祈祷状,并有一人执鞭驱牛拉车前进。</p><p class="ql-block"> 过玉泉岩,峡谷幽深,据导游说,每逢夏天,山溪水涨,水声哗哗,清心泻烦。进入我眼中的,间有红叶黄叶,但更多的是浓绿枝头。山里没有车马,山里没有浊尘,眼中的绿,是清流之绿。这绿,如稀薄的翡翠,如溶化的琉璃,绿的色泽,绿的情思,把我引入秀色的陶醉之中。</p><p class="ql-block"> 中岩主峰上有佛刹,山门上有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景德禅院”的匾额,禅院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药师佛殿,客楼、斋堂、佛堂、精舍、方丈室、住持室、僧房,一应俱全,还有花圃亭榭。林泉大和尚告诉我说,景德寺应是阿难的根本道场,这里曾经有过许多记载于佛典的故事。据佛经记载,阿难是释迦佛的堂弟,随侍佛二十七年,他的记忆力极好,记住了佛的许多说法,多部佛经的传世,都源于阿难的背诵。</p><p class="ql-block"> 阿难六十六岁时被推为印度僧团的主持,后来来到青神传法,他应当就是诺矩罗尊者。目前所见,不见阿难的塑像,文革革掉了许多塑像,恢复中没有高僧主持,自然不会有香客。问过青神旅游局,他们希望有高僧来学习开山祖师诺讵罗,打造这片嘉山水。</p><p class="ql-block"> 明人姚祥有咏景德寺诗云:“枕江高阁已堪题,踏碎云烟觉转奇。池畔唤鱼鱼自乐,岩前伏虎虎谁欺。金莲法界称今寿,玉笋临峰勤古词。酌罢龙湫泉一滴,天风两袖浩忘归。”古人上景德寺,看来也是看云烟缭绕,看岩前伏虎,唤游鱼自乐,酌泉赏景,参佛静心,以求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