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已经流逝了半个多世纪,在祖国的南疆,一群风华正茂的军人,脱下“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绿军装,换上了头戴盔式帽,身着夹克服的越式军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云南河口红河友谊桥,再次出战以美国为对手的战争一一援越抗美战争。</p> <p class="ql-block"> 这次出战,是不公开的军事行动,为了加强高炮66师的火力配备,除了66师原属615、617、618、624团外,还加强了海军高炮5团,原南京军区陆军20军高炮营(配属615团),陆军27军高炮营(配属617团),第79师高炮营(配属618团),陆军12军高炮营(配属624团),35师高炮营(配属624团,后转配617团),海军独立11高炮营(配属海军高炮5团),空军探照灯第4团2营。高炮65师机关直属队部分人员(不带装备),代号总后166支队。</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68年元旦过后,166支队奉命从西线河口至老街的友谊桥,进入越南国境,一辆辆军用卡车拖着火炮装备,沿着崎岖的山路,扬着尘埃,向着那片热带丛林进发。这里是典型的热带气候,公路两边到处是棕榈树,芭蕉树,叫不上名的参天大树,还能见到一片片的凤尾竹林。在没有炮声的时候,雨林一片寂静,只有五颜六色的小鸟,唱着动听的歌在林中飞来飞去。还时不时的串出一只小松鼠,尖叫着跳向远处。然而,就在这片丛林中,几百门不同口径的炮筒,伴随着战友们愤怒的目光,直指苍穹。这里是越西北安沛防区,是我们援越抗美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 部队入越时正值旱季,然而旱季不旱,丛林中成日雾气蒙蒙,树叶上挂满了水珠,加上常常下一点小雨,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山路上特别的湿滑,战友们常常砍上一根小树棍当拐杖,才能走得稳。为了防空的需要,部队住得特别分散,尤其是机关和直属连队,各自的任务不同,常常一个单位(班)住一个地方。这里的树木茂密,一棵大树,一片竹林当遮蔽物,下面住上一、两个单位(班),很荫蔽。部队并不是住帐篷,而是简易的房子,从国内运来木床板和油毛毡,房梁和墙都是就地取材,砍几根粗细合适的树当房梁和柱子,山里有许多皮很薄的竹子,砸扁了,编成篱笆就是墙。支队指挥所在一座大山的坑道里。炮连的战友们,为了火炮安全,又能更好地发挥威力,常常靠人力硬是把火炮拉到理想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丛林中经常有几种声音打破那儿的平静。首先是警报声,会把寂静的丛林带来紧张的气氛。每当听到这种声音,炮连的指战员们就像猛虎下山,冲向自己的炮位,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他们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守到敌机到来,或者警报解除。有的时候敌机胆怯不敢进网,又不离去,在火力网外围打转,惹得战友们心焦气躁。那些非战斗人员,一听到这个声音,就会立即钻进防空洞。丛林里到处都是防空洞,这是战友们自己动手挖的,虽说经不住炸弹轰炸,但挡挡弹片,防防冲击波,还是很有用处。不过如果夜间遇上敌机绕圈子,在洞里待久了,还是特别的难熬。</p> <p class="ql-block"> 丛林里会经常响起炸弹的爆炸声,敌机飞临防区,总会扔下一颗颗重镑炸弹,这种炸弹威力很大,炸出的弹坑就像一个大水塘。有的扔到了我们守卫的目标,有时扔向我们的炮阵地,还常常飞向我们的雷达。因为我们靠雷达操控发射的自行火炮很多,敌机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雷达,尤其是炮瞄雷达。一颗颗百舌鸟导弹飞向我们的雷达,有几部雷达被击中,牺牲了好几名战友。而这种炸弹声,常常被战友们的愤怒之声所淹没。我们的雷达兵不怕牺牲,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后来我们的雷达兵有了对付这种导弹的办法,不仅我们还能抓住敌机,咬住敌机,而且让敌机发射来的导弹变成废弹。1968年3月15日,一枚美机发射的百舌鸟导弹,就被我们机智的雷达操纵手,甩到了我们通信连连部后面的山林里。</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最爱听的声音还是“嗵!嗵!嗵”的炮击声,每当“呜呜呜”警报声响起,紧接着炮弹飞向天空,是我们的炮连战友最解恨的。留给战友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68年3月29日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据说有二十多架敌机飞进火力网,突然间,一束束巨型探照灯的强光射向苍穹,无数仇恨的炮弹在高空炸响,整个防区的夜空亮了,红了,就像节日的礼花,真是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线。美机胆怯了,从此没敢再来那片丛林的上空挑衅,这一战也成了我们援越抗美的终极之战。</p> <p class="ql-block"> 丛林中许多地方能听到电台发出的“滴滴”声,尤其是那个荫蔽的坑道指挥所里,无线电通信兵把胜利的捷报传向祖国,把首长的命令下达到这片丛林的各个阵地。总机班的话务兵们紧张而有节奏地呼叫着,熟练地接转每一个电话。山林里还有蛛蛛网式的胶线网,这些通往各个大队的电话线,有双报线,命令线,事务线,穿过茂密的森林,越过深沟峡谷。为了保障线路的畅通,有线电通信兵付出了无比艰辛,对他们来说,故障就是命令,无论是焦阳似火的晴天,还是风雨潇潇的深夜,只要哪里出了故障,都会争先恐后地背上器材立即出发,蚂蟥叮咬,夜间迷路是常事,甚至一夜不能归。</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彰显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丛林中时常能听到战友们自己唱的歌声和电影音乐声。支队宣传队,大队演出队,灯营演唱组,越南文艺慰问团,云南红河州歌舞团,都曾经在这片丛林里演出。电影《海鹰》《南征北战》,《列宁在十月》,还有越南电影《小森的林区》等等,都在这片丛林中放映过,有的电影反复放映,战友们还是乐意去观赏。其实最多的歌声,还是来自连队,自编自演,唱首熟悉的歌,敲着茶缸,说上一段“三句半”,也能乐得战友们前仰后合。</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声音,战友们都称之为锅碗勺盆交响曲。因为防空的需要,部队吃饭不能像在营房里那样集中去食堂,而是要打回来吃。由于部队住得分散,到了开饭的时候,一个小单位派上一两个人挑上铝桶,瓷盆,去炊事班去打饭,一路叮叮当当,真像演奏的交响曲。其实部队在战地生活很艰苦,那个时候物品很匮乏,加上运输不便,国内供应的食品很单调,尤其是新鲜蔬菜很难运进来。后来部队要求自己种菜,一个班,一个单位,在驻地附近的山坡上开出一小块荒地,后勤部门提供一点菜种,长出来的青菜特受战友们的欢迎。又从国内买来一批铝锅,发到小单位(班)里,再发一点挂面,青菜下面条,战友们吃得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 在那片丛林里,还时常能听到泼水声。为了方便部队用水,驻地有许多浅水井,这种水井一般在水稻田旁边,挖下去几米深,砌上一个井台。早上战友们哼着歌儿从山坡上下来,在那儿洗脸刷牙,回来时再带上一桶干净的水烧开水饮用。到了夏天,战友们执行任务回来,一身汗水,大家来到井边,打上一桶水,跑到离井远一点的地方,“哗!”的一声,从头冲到脚,真的很爽。这种水还是很干净的,当时越南水稻不用农药,加之部队卫生部门定期投放漂白粉消毒,所以不用担心水的安全性。</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无声之声,这就是战友们的心声。在那个战地,战友们都有一颗赤诚之心,大家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忠”字栏上一封封决心书,麦达了自己的心声。战友之间的情义处处体现。在那里以军用代金券形式发放的津贴费,除了买点牙刷牙膏之类的日用品,买得最多的是日记本,除了有战友喜欢记记日记,大多数同志是作为礼品赠送。在扉页上写上一句话,送给亲爱的战友和班长,特别的时髦。炮团的战友们会用打下来的美机残骸,溶化了,做成小飞机模型当记念品。身处异国他乡,少不了思乡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写信了。但在那个时候,这一点也很难做到。出国前的几个月,为了保密,部队就停止对外通信,到了战地可以通信了,但战友们写出去的信迟迟没有回音,战友们思乡之情越来越浓,有时已影响到部队的情绪。这是由于国内文化大革命,许多地方邮路中断的缘故。一直到了半年以后,部队才陆续有人收到家中的回信。从此开始,战友们一有空就忙着给亲友们写信,有的从山上釆摘来图案精美的树叶,草叶,夹到信里寄给亲友。一段时间,写信成了部队一道风景,军邮站每天几麻袋的信件运往国内,战友们的心声得到了更好的表达和释放。</p> <p class="ql-block"> 丛林里还传出朗朗读书声,由于当时国内正在”文化大革命”,“红海洋”,“忠字栏”也带到了那个战地。驻地处处大彩门,红色标语。战友们天天读(读毛主席语录),早请示(针对当天的任务学一段毛主席语录),晚汇报(汇报当天执行毛主席指示的情况),读书声一日几次响起,这个书是“红宝书”。由于部队的这种氛围,战友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在丛林中不断传颂着动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赞扬声,对于战友们来说很平常。但是,在那片丛林中听到的赞扬声却非比寻常。我们的战友们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走到哪里,都始终如一。当时的越南是社会主义的兄弟邻邦,他们的许多制度和在国内没有多大区别,大家把这里的百姓当作父老乡亲,为他们做了无数好事,实事。那年越北洪灾,我们的战友挺身而出抢险救灾,为此牺牲了三名战友。为了帮助农民收割水稻,我们有战友触碰到了美机留下的钢珠弹而壮烈牺牲。战友们没有被吓倒,大家不放弃助民劳动的机会。越南百姓感谢中国军人的援助,他们送来了一桶桶红茶水(越南百姓喜欢喝红茶),慰劳中国军人。那些瘦弱的老人们,望着汗流浃背战友们,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海瓜!海瓜!(好的意思)”;头戴斗笠,上身穿着紧身衣,下穿黑裙裤的越南姑娘们,充满着热情的笑脸,端起一碗碗红彤彤的茶水,递到战友们的面前,连称“兆东机!(您好的意思)”。这种异国他乡的赞扬声,着实让战友们感到无尚荣光。</p> <p class="ql-block"> 在这片丛林中最让人揪心的是战友们在烈士墓前的抽泣声。部队入越作战,虽然有战斗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还是牺牲了十七名战友。临撤离前,支队政治部要求部队分期分批去祭扫烈士墓,向永久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们告别。战友们都去了友谊山(烈士安葬的山坡),无论是晴日,还是阴雨绵绵,大家排着长长的队伍,低着头默默地走着,走着,没有人出声,只有地下沙沙的脚步声。战友们肃立在烈士们的墓前,许多人流着泪。是啊,大家一起来到这片丛林,而如今他们却永久的留在了这里,那种轻轻的抽泣声,在战友们的心中有多么的悲伤!</p> <p class="ql-block"> 1969年的2月中旬,部队撤离了那片丛林,在回国的路上,丛林中的这声那声,和祖国人民的欢呼声,笑声,掌声,歌声,鞭炮声融入在了一起,战友们被声声所震撼。但是,终究还是炮火的轰鸣声停留在心中,它是战友们永远的记忆,永远的痛,也是永远的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