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当中,很大一部分人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知青,据说一共有1700多万青年响应号召到农村当知青,有老三届也有新三届,这是那个年代给我们留下的一段特殊岁月,令所有经历过的人都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是最火热的时期,那时候所有城市里的中学毕业生,没有特殊的理由,都必须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为此,各级政府、机关单位都成立了“知青办”---一个专门协调解决知青吃、喝、拉、撒问题的机构,可见其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去当知青的,为了找一个条件好一点的地方,我选择了到云南边疆插队落户。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新中国刚刚成立,为了支援边疆建设,双双离开家乡,来到云南工作,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我沿着父母的足迹,也来到了云南,不同的是,父母是拿工资的国家干部,我却是没有城市户口的挣工分吃饭的新农民。为此,我困惑多年,都是到边疆,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2010年春节,我去看望父亲,又提起了这个问题,父亲年近九旬,虽然很少接触外界,但一点不糊涂,听了我的话,闭目想了一会回答我,“这问题很简单,我去边疆,是国家需要,解决的是建设问题,而你去边疆,是政治需要,解决的是失业问题”,父亲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意义”。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乡的仪式也异常的隆重,每年七月,学生一毕业,家长单位就会统计好人数,派出一辆大卡车,敲锣打鼓地把大家送到农村。那天,我和8个新知青一起,胸带大红花,站在卡车上,一路颠簸了三十多公里路,来到了我要插队落户的农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云南下乡落户当知青与其他地方相比起来,幸运多了,我的许多同学在重庆的农村落户,不管男女,都是一个人孤独的住在茅草屋,没有电、没有煤,早上天不亮起来干活,晚上回来还要挑水、劈柴、做饭,什么都得靠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就是我的同学在重庆下乡插队时住的房子和使用的农俱。</span></p> <p class="ql-block"> 有什么重大事情都是通过广播站来发布消息。</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大队的四个生产队的部分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保存的和知青战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4年,时值下乡三十年,我专程去我当年下乡落户的生产队看了看,这就是我们二队知青住的“集体户”宿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四队的知青宿舍,外墙上“农业学大寨”几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只不过里面早已不住人了,变成了仓库。</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云南的知青下乡安置工作做得很好,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一点不过分。首先,以机关、企业为基本单位,与农村的生产队挂钩,结成对子,有点象今天的对口扶贫,由单位出资建立知青“集体户”,标准大同小异----一栋两层楼房,与渣滓洞牢房的结构差不多,旁边是厨房、厕所、猪圈、水井,可以安置三、四十名男女知青,本单位职工子女统一安排到“集体户”生活和劳动,四人一间,楼上女的住,楼下男的住。为了管理方便,各单位还委派一名在本单位有点职务的职工作为带队干部(相当于大学的辅导员)到“集体户”蹲点,一年轮换一次。你可别小看这带队干部的作用,他掌握着整个“集体户”所有知青的生杀大权,你的劳动、学习表现好不好,全凭他一个人说了算,每年都要由他给每个知青下鉴定评语,记录在案,作为以后知青入党、入学、入伍、招工进厂的依据,所以很多知青和家长都采取多种方式和带队干部搞好关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生活是单调、清贫、无聊、苦闷的,每天早上,大家到生产队长家门前等待派工,接到任务后分头去干活,一直要到下午五点左右,记分员来验收记分后才算结束,如果你没等到记分员来就溜走了,那你今天的活就白干了,而且你的工作量可以记多少工分,全看你与记分员的关系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知青的日常生活需要,生产队也按农民的标准,分给了我们一大块自留地,用于种植蔬菜。开始大家还兴致勃勃的去认真播种、养苗、浇水、施肥,但由于缺少经验,种出的东西与当地农民根本没法比,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没了激情,任土地荒置,杂草丛生。</p><p class="ql-block"> 不种菜,就没有菜吃,但难不到我们,每到吃饭时候,大家经常端起饭碗就往附近的农民家跑,充分发挥“侃大山”的本领,海阔天空的神侃一通,骗吃骗喝,有时也象鬼子进村一样,晚上乘月黑风高到农民家的自留地去偷偷的扫荡一番来改善生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年知青下乡,也像现在征兵工作一样,每年一次。于是在“集体户”里,便有了新、老知青之分,下乡时间的长短,是知青们平时摆普的资格。</p><p class="ql-block"> 我刚下乡时,什么农活都不会,我们生产队的老队长特别的仁慈,知道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干不了重活,每天分配农活时都尽量的照顾我们,让我们去做轻松的工作。记得有一次我们一群知青得到指示,去一大片稻田里拔除杂草,这活儿看起来轻松,但整天弯腰拔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我眼睛近视,不戴眼镜根本分不清楚秧苗和杂草,只能凭手感去摸,更是叫苦连天,这时候老知青就表现出了他们的“老道”,一个比我早三年下乡的大姐看我如此狼狈,悄悄的指着其他人告诉我说“你傻呀,死心眼,学学他们,用脚踩啊”,我才猛然发现,大家都是直着腰在田里走来走去,看得见的草就用脚直接踩进泥里,看不见的就算了,只要下午记分员来验收时看不见草,把大家的工分记上就“ok了”,管它过几天是不是还会继续长出来,这是我下乡以后第一次学会的“忽悠”。</p><p class="ql-block"> 云南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男人是很享福的,重活儿、累活儿都主要是女人做,栽秧、挑谷等田间劳作都是女人,每年的农忙季节,你随处可见一队队身批蓑衣、头戴斗笠的大姑娘、小媳妇、中年大嫂在田间地头忙忙碌碌,而一帮大老爷们却围坐在生产队的打谷场里边吸水烟边神吹闲聊,很是惬意,在这样的地方下乡插队,男知青比女知青幸福多了。</p><p class="ql-block"> 知青在农村接受再教育几年后,是有可能离开农村回到城市的,通常有三种方式:大学招生入学、部队征兵入伍、工厂招工进厂,因此对每个知青来说,是有跳出农门的机会的,一般来说是按下乡的时间长短来排队,但也有例外,这就要看各人的本事了。</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我呆了整整两年,一件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下乡的第一天,“集体户”的老知青为我们新去的8个新知青开了欢迎会,还专门杀了一头猪,三十几个男男女女在一起胡吃海喝,觉得很是新鲜,特别是我们,刚走出校门,离开了父母的监管,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什么都觉得新鲜好奇,格外的兴奋,觉得下乡插队真的是太快乐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上大学不用参加高考,而是由工厂、农村、部队等单位推荐入学,而推荐的标准除了下乡插队的时间长短外,就是生产队长和书记觉得你“表现好”,说生产队长和书记掌握着知青的生杀大权一点也不为过,每个知青都千方百计的讨好他们,这就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大学招生方式,后来大家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身份----叫做“工农兵学员”。</p><p class="ql-block"> 两年以后,我离开农村,被招工进城,在一家高科技生产药品的工厂里当一个普通工人,负责原材料的生产,每天三班倒,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毕竟是拿工资,也不用风吹日晒,比在农村挣工分要强很多,所以也还知足。</p><p class="ql-block"> 半年以后,恢复高考制度,我参加了文革以后的首届高考,有幸被录取后,匆匆忙忙离开工厂进入了大学,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p><p class="ql-block"> 2010年春节,我趁休假去看望父亲,也顺便去我工作过的工厂看望当年一起进厂的知青朋友。走进工厂大门,以前的厂房虽然还在,但显得是那样的矮小,旁边新建了很多高大气派的新厂房,路旁停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车。负责守门的老胡是与我同一天进厂的知青,他告诉我,以前我们工作过的那个厂已经不存在了,早就改制成了民营企业,我认识的同事几乎全部下岗回家。</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一起在农村呆过的知青朋友都已年过六十,进入了人生的晚年,但那段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已经深深的刻入了我们的记忆,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但毕竟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段经历,不管是青春无悔也好,蹉跎岁月也罢,那都是个人的体会与感受,相信每个下过乡的知青都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 愿所有的知青朋友健康快乐!友谊长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