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同时也让学生能走出教室,尽情的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夏天万物的变化,探索本土非物质文化奥秘。7月2日,三八班开展了“诗画夏日 探索家乡非遗文化 助力向善向上成长”户外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 来到目的地,入目皆是惊喜。雨后鲜花+泥土的清香,夏日温柔的微风,一群群花上翩跹飞舞的彩蝶,仿佛都在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孩子们按捺着激动的心,有序地进入园区。</p> <p class="ql-block">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p> <p class="ql-block">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主要染料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尤其是板蓝根。</p> <p class="ql-block">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p> <p class="ql-block"> 愉悦的交流声中,赢得孩子们一声声惊奇和感叹!</p> <p class="ql-block"> 走进赵大剪乡村记事剪纸艺术博物馆,党旗、党徽、党的历史在百幅剪纸的镂空光影里熠熠生辉。除了《百年党史》外,馆内还展出了140米巨幅长卷剪纸《农民纪事图》,生动记录了1949年以来农牧民的生活变迁,这个也出自赵美玲之手。</p> <p class="ql-block"> 赵美玲被当地人称为“赵大剪”,是鄂尔多斯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勤俭持家·致富圆梦”示范户,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并创办了“赵大剪剪纸艺术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赵奶奶已剪出了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山水、建筑、农民纪事、草原风情等作品千余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赵奶奶乡村记事剪纸艺术,目前馆内已展出包括两幅140米巨幅长卷《农民纪事图》《蒙族风情图》在内的500多幅作品,此外《中华上下五千年》巨幅剪纸正在剪制中,目前已进行到了汉朝阶段。</p> <p class="ql-block">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杵来舂捣。</p> <p class="ql-block">兴趣盎然——石磨艺术</p> <p class="ql-block">感受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p> <p class="ql-block"> 体验让孩子们愉悦溢于心!来到综合实践基地,孩子们以小组形式开始了快乐之旅。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他们在户外实践基地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空中走道、平衡桥等实践项目,孩子们子们在体验中兴致盎然,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特色拓展游戏平衡桥、摸鱼,最受孩子们欢迎。孩子们穿戴装备,过程惊险刺激、振奋人心,从领导管理、团结协作和智慧思考等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们在玩中学!</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使孩子们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课堂走向了大自然,通过观察感悟、听取讲解、亲身体验互动等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践行“五育”并举,有效助力“双减”落地,引导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