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伏天独坐荷塘边消暑纳凉,那是北方人的专利,树荫下微风习习,蝉鸣声声,令人昏昏入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方的伏天只有一种活法儿,那就是伴着空调苟活。那是白天烤,夜里蒸,荷塘边的树荫下也是蒸锅,当然还有疟蚊(花蚊子)肆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了,南北伏天也差不多了,只是北方暑天短一些,疟蚊、小咬和毒虫少许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原、高山成了南方人主要的避暑胜地,而北方人仍以海边度夏最为惬意,沙滩漫步,水上逐浪,夜听涛声,在海天一色里畅饮海风,那是近乎神仙的日子。大连、北戴河是国内海滨度夏的首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外,北方天高地阔的草原也是避暑胜地,当年皇上选的“木兰围场”之地就是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消暑休闲与政治统治的轶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海边与草原避暑,比之高山或高原避暑,那是更加科学的。高处不胜寒,靠的是空气比低处稀薄,空气稀薄当然氧气也就稀薄,养生都知道寻求“自然氧吧”,哪有自找缺氧之地的?那是热的没法呀!谁见过皇上到高山高原避暑的?最多上个庐山,那也是“南方的皇上”没得法啊!不过庐山的海拔也有些寒碜,我见过的山里“夏宫”还真的没有修在太高山上的,那些“丘”最多只有几百米高,想必南方皇上也不傻,也不想因贪凉而减少吸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羡慕住在海边的人,海边与天堂也许只差一站地呢,要不为啥海边是既发达又宜居?当然,海鲜也是餐里至尊,所谓“山珍海味”嘛,就冲着“吃”,也得往海边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无论你承不承认,夏天是最难过的。如果有人说:你去西伯利亚瞧瞧?冬季万物死寂,能把你冻成冰棍。我说那也是不如夏天难捱,取暖比降温还是相对容易些,说句笑话:那就是“能把太阳遮住实在是不可能滴”。所以,夏季就有了“苦夏”的恶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挺纳闷:那些人真是娇贵啊!暑天还找凉快地儿去呆着,也就是“有闲阶级”吧,劳动人民还不照样“战高温,斗酷暑”。等到自己久居火炉重庆后,我才知道“烧烤,清蒸”的真正滋味,因为雾都的“湿瘴”加剧了“体感温度”的煎熬,让你是每天二十四小时酸爽,长达百日的暴虐,不得已,我也不时地加入“脱炉大军”。每到暑天,我都在感叹:生在四季分明的宜居之地是多么的幸福啊!难怪我国从浙江到大连的东海岸是那么吸引人,光是“平均寿命”就足以让人垂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酷热影响情绪,令人烦躁不安。酷热也加速了细胞的新陈代谢,当然也加速衰老。热带人早熟,这与天气炎热是紧密相关的。早熟也就意味着生长周期短,难怪经过世代的累积,南方人的个头逐渐浓缩了,相比于北方人的高大,这酷热也该被诅咒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东海岸几乎所有著名的城市,还没有几次是因为“脱炉”而去的,仅有几次真正的避暑也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然而,这热浪翻卷的日子又让我想念大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皇岛外打渔船,何日再次相见?孟德碣石那遗篇,几时又去嗟叹?梦里边……</p> <h3>科学常识:<br> 大气的质量愈近海平面愈密集,大气压包括氧分压愈大;海拔越高,大气压及氧分压相应降低,即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br> 根据以上原理计算:海拔高度为0时,氧分压为159.22毫米汞柱,一个毫米汞柱的氧分压相当于0.13%含氧量,海拔升高100米,大气压下降5.9毫米汞柱,氧分压下降约1.2毫米汞柱,氧含量下降0.16%,与海拔为0米时的氧含量相比,下降0.76%。 如海拔高度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空气含氧量20.95%为0,海拔含氧量的100%;<br> 海拔高度1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0.16%,空气含氧量20.79%,为0海拔含氧量的99.2%;海拔高度1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1.6%,空气含氧量19.35%,为0海拔含氧量的92.4%;<br> 海拔高度5000米,空气含氧量下降8%,空气含氧量12.95%<br> 初抵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降低,肺泡气和动脉血氧分压也相应的降低,毛细血管血液与细胞线粒体间氧分压梯度差缩小,从而引起缺氧。如果逐渐登高,有一个锻炼适应过程,在低氧分压环境中,机体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肺泡膜的弥散能力提高;循环功能加强,输送氧的能力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氧离曲线右移,通过这些代偿作用,以便使组织可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机体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可以较长期居住高原地区。一般地说,长期居住可适应的最大高度为5000米。但有人适应能力较弱,在5000米以下一定高度就失去了适应能力,而出现高原适应不全症。<br> 在高原地区除了大气压降低对机体的主要作用,还有气候的影响,如寒冷、大风、雨雪以及紫外线照射等。这些因素降低机体适应能力,往往是高原适应不全症的诱发和加重因素。因此在相同高度的不同地区,由于气候不同,因而引起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也不一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