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说诺邓,五滴水下话沧桑

如歌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西南多彩的民族建筑中,云贵的吊脚楼、川藏的石碉楼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但你听说过五滴水的民居吗?诺邓,没有凤凰的灯红酒绿,没有丽江的喧嚣叫卖,一个藏在深山里的千年白族古村,在缓缓流淌的时光里向我们述说着一部兴衰起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千年不改,村名依旧</b></p> <p class="ql-block">诺邓古村,地处三江并流区南端的云南省云龙县,距大理165公里,距云龙县城7公里,历史上因产井盐而兴盛一时,又称“诺邓井”。诺邓有茶马古道东连大理、昆明,南至保山、腾冲,西接六库、片马,北抵兰坪、丽江,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明清鼎盛时期全村有四百多户,人口逾三千。</p> <p class="ql-block">据万历《云南通志》载:“汉代云南有二井:安宁井、云龙井。”到了明朝,云龙境内开凿有石门井、诺邓井、山井、大井、师井、顺荡井、天耳井、金泉井八处盐井,史称“云龙八井”,是滇西乃至缅北一带的主要食盐供应地。</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诺邓,因有卤水而开发了盐井;因开发盐井而殷实了地方;因地方殷实而人口繁荣、文化发展,是云南境内少有的村名、居民族别、语言、产业,越千年而不变的古村庄。</p> <p class="ql-block">到了近现代,由于海盐的大量开发和运输工具的迭代,昔日古道马帮,争不过汽车轮子,诺邓逐渐衰落,失去了盐这个经济支柱,并从此尘封于世,渐渐在人们记忆中被淡化、被冷落。但也正是这种冷落,才使得诺邓有幸保持着依然淳朴的身姿。</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诺邓已入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举凡中国大地上见到的寺庙、牌坊、会馆、祠堂、府第、巷道、墓葬等,小山村里都有,说她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也不为过,况且还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一份活资料。(修复中的龙王庙,摄于2014年。)</p> <p class="ql-block">诺邓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明清两朝建筑。文庙前这座“棂星门”,是滇西地区现存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木牌坊,始建于清初,四柱三楹、飞檐斗拱,又叫“腾蛟、起凤”坊。</p> <p class="ql-block">八年前的我们,去一趟诺邓还是比较辛苦的,进村就爬山,车子只能停在村口。因为我们住宿的民居在半山坡上(图中红圈位置),不能拖拽箱子,便只携带了最简单的洗漱用品和几件衣服进村。</p> <p class="ql-block">那年的诺邓,一切都静得出奇。百年大青树下,老人抽着旱烟,女人唠着家常。</p> <p class="ql-block">昔日因盐业而兴盛的村子,如今只残存着大夫第、盐务署、龙王庙、五课提举司等,似乎仍在向我们絮叨着始于汉代的关于盐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从对面山坡远望山村,一层层院落排列密集,一重重民居杂沓错叠。云南特有的 “四合院”、“一颗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民居样式,宛如一座鲜活的建筑博物馆,从不同角度记录着云龙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村中,支巷叠映出陡峭的阶梯,门坊闪现着时代的印痕。主干道和与之贯通的无数小巷,一律由红砂石板铺成,随便走进一家,没准就是座百年老宅。</p> <p class="ql-block">夕阳斜映,炊烟升起,树梢间燃烧着最后的金黄,宁静的村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和鸡鸣,有马队走过门前的村路,叮当作响的铃声格外悦耳。</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一轮明月跃然于山头,银辉洒满整个村庄,俯瞰脚下的村庄,一种恍若隔世,一种只有在古诗词里才能玩味的安详存粹,袭满身心。和房东要了两瓶啤酒,豪饮下肚,想起了太白的诗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p> <p class="ql-block">享受着素月分辉,流波万顷;享受着清风入怀,烦襟顿解;享受着山川环合,万籁无声;享受着民风醇美,友情真诚。此刻,哪还顾得上拍照,举杯邀明月,开怀畅饮吧,不享受都是一种罪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依山就势,跃层而建,雨落天井,屋檐五滴</b></p> <p class="ql-block">诺邓村依山而建,土黄色的墙垣,青灰色的瓦顶,密密匝匝,像一幅版画刻印在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因为没有大块的平地,几乎每一幢房屋院落,进门便是台阶,台阶之后还是台阶,形成了诺邓独有的“台梯式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可以这样说,诺邓的民居,家家有台阶,户户皆跃层。户与户之间,往往是这家的屋顶对着那家的墙脚,好处是每一户都充满阳光,视野极佳。</p> <p class="ql-block">诺邓的民居虽多是四合院式,但和一般内地的四合院差别很大:正房与厢(耳)房、面房都不在一个平面,因此屋檐上下高低不一,层层递接,形成了前后左右屋面瓦檐上下层层相错的“五滴水四合院”,也有“四滴水”或“六滴水”的屋檐。</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取名“五滴水”那?查阅了一下资料:由于建房地基不在一个平面,建成的屋檐相互错叠,下雨时,雨水先落在最高一层的屋檐,之后流淌到下一层屋檐,最后落到地上,如此要滴五次,故称“五滴水”。</p> <p class="ql-block">诺邓有个“五滴水客栈”,起名既有创意,也很有商业头脑,在网上搜索“五滴水”,蹦出来都是这家客栈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座台阶式四合院建筑。距离和时间可以变新为旧、为墟,也可以让最寻常的建筑变成最珍贵的遗产。我们是八年前去的诺邓,那时还没有无人机航拍,如果今天能再去,从特定的角度再次欣赏五滴水之美,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p> <p class="ql-block">诺邓的民居,充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整体结构和局部建造严谨统一。门、窗、粱、架、斗、拱、柱、檐、枋、檩等,无一不精雕细刻。</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斑驳的土墙、错落的石壁、精美的木雕,流泻着光影的沧桑和变迁的无奈,一如盐业财富的夕阳,辉煌只存在于印象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游走在诺邓,你会惊叹岁月的积淀所造就的一切,从坍塌的牌坊到残旧的祠堂,从精美的雕刻到凸凹的乡路。那里藏着前辈的辛酸,藏着岁月的怅然。如果有心,更可以体验到真实的从容,一种脱离了铜臭的真实之美,一声声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持传统与商业开发之思考</b></p> <p class="ql-block">八年前的诺邓还是个极小众的景点,游客不多,晚上留住村中的人更少,我们一天碰到的游客不超过十人。为了写这篇游记,再次上网查看,发现那里依然只有散客,不见旅游团,前往的游客数量并无太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如今,诺邓闪亮的头衔不算少了,诺邓火腿甚至还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一定要明白,火腿的价格与它的品质密切相连),是云南三大著名火腿(宣威、鹤庆、诺邓)之一。但为什么诺邓的旅游还是没有发展起来,还只能吸引对古村游情有独钟的少数游客呢?</p> <p class="ql-block">诺邓古村的优势在于因地理位置等原因,较少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保存了原汁原味的旧民居和居民生态系统,曾经辉煌一时的制盐产业也为古村增添了一道文化色彩。一座活着的古村,是其魅力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囿于社会经济问题和交通的相对闭塞,加之所谓盐文化资源的无形性、隐蔽性,“深闺”之中的诺邓,虽负盛名,但进入性较差,商业开发几乎等于零,如果不是自驾出游,想去一趟颇费周折。</p> <p class="ql-block">不少人对今天古村落的商业开发颇有微词,但纵观国内的古村落,无一不是因商而起。商兴则兴,商衰则衰,谁都逃不脱这条历史规律。同样,古村落的保护也离不开商业化的开发,舍此就没有古村落的复兴,关键在于“度”的把握。</p> <p class="ql-block">期待着诺邓人能在历史大变局的今天,利用好祖辈留下的珍贵遗产,在当代建筑日益普及的今天,做好诺邓古建的保护,并开创出新的局面,让辛苦劳作的白族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p> <p class="ql-block">最后提醒一句,去诺邓的路上,不要忘了登高俯瞰云龙独有的“太极锁水”:诺邓河与澜沧江支流交汇形成的类似道教“太极图”的奇妙天然景观。从拍摄太极锁水的位置,可以远眺山里的千年白族古村。</p> <p class="ql-block">许多媒介在介绍诺邓时都选用了这张照片,这是不真实的误导。此景点位于云龙县城通往天池景点的半山路上,宋代何薳《春渚纪闻·盐龙》便有记载:数千年前,有条盐龙从这儿经过,把太极锁水当成龙珠来戏耍。盐龙走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山里流出的水变咸了,水流过的地方还结成了厚厚的盐巴,人们把盐水放在锅里熬,就做成了一块块雪白的诺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