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风越云楚恩怨 世事多舛创新奇

青鸟

<p class="ql-block">  长夏漫漫,烈日炎炎,寻一处清凉度小暑。今天,苏州博物馆西馆,是我再一次向往纳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远古荒蛮旧石器时代,陨石洒落三山岛,太湖形成,荒蛮时代,人类繁衍。</p> <p class="ql-block">三山岛旧石器</p><p class="ql-block">一万年~1.2万年左右,太湖陨石。</p><p class="ql-block"> 三山岛,旧石器时代遗址</p><p class="ql-block"> 太湖,山水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太湖,除了雪涛烟浪起天隅,它也是吴地文明的起源。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在太湖三山岛,寻找到了我们遥远的祖先。</p> <p class="ql-block"> 白雪香梅太湖陨石</p><p class="ql-block"> 多孔块状太湖陨石,符合太湖石瘦、漏、透、皱的传统观赏石的审美要义,是文人墨客追求的怀袖美物。</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的老师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苏州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道东、五号地铁起始点。</p><p class="ql-block"> 草鞋山的文化标尺:</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距今6000年;</p><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距今5000年。 </p><p class="ql-block"> 马家浜文化:</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达浙江的钱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苏常州一带。</p><p class="ql-block">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文物:陶、鼎、罐。</p><p class="ql-block"> 崧泽文化:</p><p class="ql-block"> 上海文化之源,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p><p class="ql-block"> 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300年~4300年,因首先发现于浙江良者镇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良渚遗址于1936年发现,1959年夏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得到认可。</p><p class="ql-block"> 1986年以来,陆续发掘了反山、瑶山、莫角山汇观山遗址,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2006-2007年良渚古城的确认使良诸古城遗址的考古进入都邑考古和全面考古的新阶段,对良渚文化的认识也更加立体化。</p><p class="ql-block"> 苏州境内分布有大量的良渚文化遗存,包括聚落、墓葬和各类出士文物,反映出良渚社会政治、经济和艺术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尤其是1973年发现的M198大墓,首次证实了玉琮、玉璧为良渚文化墓葬中,代表等级身份的随葬品。其后,张陵山、少卿山、赵陵山等遗址均发现随葬有琮、璧的良渚大墓,为研究良渚社会的生活与信仰提供了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草鞋山”以土墩而得名,遗址分为五个区,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p><p class="ql-block"> 草鞋山遗址发现于1973年,墓葬群属距今5500年崧泽文化晚期墓葬群,在已挖掘出的百余件随葬物品中主要以陶器为主,其中陶鼎、罐、壶、豆为主要器形,另有杯、钵、盆、盘等器类,个别比较大的墓葬中还出土了做工精美的石器如钺、斧等,玉璜为该墓葬群唯一出土的玉器。草鞋山遗址的发掘首次从地层上证明了琮、璧、 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也为中国玉器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苏州草鞋山遗址,期待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楚平王父纳子妻 费无忌谋害伍奢</p><p class="ql-block">伍子胥逼走他乡 过昭关亡命吴国 </p><p class="ql-block">  从吴王寿梦(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姬姓,春秋时期吴国首任有文字记载的国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吴侯泰伯十九世孙,开始有了完整的文字记载。寿梦继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和兵车力量,攻楚国,会盟诸侯,朝礼天子,始称吴王,奠定吴国的强盛基础。</p><p class="ql-block"> 吴王寿梦立遗嘱:“吴王兄终弟及传位。”楚、吴、越蛮夷之邦,寿梦的三个儿子相继离世后,老四就是“叹为观止的”季札,季子让国不接任吴王。群臣只好改立寿梦三儿子之僚为君王。</p><p class="ql-block"> 寿梦嫡长孙阖闾认为“遵从先君的遗命,该传给季子。不遵从先君的遗命,我应该立为国君,僚凭什么当国君?”在公元前515年,阖闾(寿梦长子吴王诸樊之子,又称“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专诸刺王僚”,致国乎季子。《公羊传•吴子使札来聘》季子不受说:“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季札“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兄弟让国和兄弟间的残杀,季札终身不入吴国,阖闾夺得吴国王位。</p><p class="ql-block">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十九年。 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伍子胥七荐孙武,立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p><p class="ql-block"> 吴国振兴霸业之际,阖闾还命令伍子胥选择都城地址,建造国都“阖闾大城”。</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越王允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公元前504年,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阖闾在位的局势为夫差的称霸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6年 , 吴王阖闾十九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p><p class="ql-block"> 夫差(?-前473年)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会稽(今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p><p class="ql-block"> 前482年,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国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p><p class="ql-block"> 前473年,吴、越恩恩怨怨,两国腥风血雨。越国再次兴兵,夫差兵败而逃,自缢。吴王阖闾、夫差共统吴国41年后,被越国灭。</p><p class="ql-block"> 《史记•越世家》认为,越国都城从会稽山签到苏州,统治苏州167年。(前473~前306年)(说法几种都有,高考题最好有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 前306年,楚国灭越,此地又归属楚国。前221年,800年历史的楚国被秦平定,此地又归属吴县。</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越国一共被灭了五次:</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吴王夫差灭越,公元前494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楚威王灭越,公元前333年;</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楚怀王灭越,公元前306年;</p><p class="ql-block">第四次:秦始皇灭越,公元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第五次: 汉武帝彻底灭越国。</p><p class="ql-block"> 越国之所以被灭五次,应该与春秋“灭其国而不绝其祀”的贵族精神有关。当时很多国家被灭后,后来又复国,反复几次。一直到秦国一统天下,施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才被彻底征服灭国。</p><p class="ql-block"> 楚国 800年中,在推翻商王朝后,他们南下迁徙,拥有自己的家园。然而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公元977年)率军南下攻楚,八年战争,昭王落水而死。昭王之死,伤了周朝的心,也伤了楚人的心。南蛮四代人站稳脚跟,巧妙周旋,开发青铜器,积蓄力量。近百年后,楚国国君熊渠封三子为王之举,开疆扩土到江汉平原,强大楚国。</p><p class="ql-block"> 楚国以吴越楚文化为代表,经历了40多代君王,盛楚到黄河、东海、巴蜀、岭南,融合以及创新楚文化,盛衰荣枯为史签。</p><p class="ql-block"> 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史记》记载其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p><p class="ql-block"> 越国封地处欧余山之南,国君为姒姓,越国主要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p><p class="ql-block"> 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p><p class="ql-block"> 前333年,越王无彊北上伐齐,兵败身亡;由于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东越国,闽越国皆为其后人所建国家。 </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军降越君,置会稽郡。汉武帝时,东瓯和闽越余部完全归入汉朝,迁到了江淮。</p><p class="ql-block"> 越国1800年,百折不挠,跌宕起伏。</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苏州属于吴国。春秋末年,吴国被越国灭亡。战国初期,越国被楚国吞并,苏州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楚国领地。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p><p class="ql-block">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朝,我们脚下这片太湖流域土地大、小和世代更叠的风云变迁。</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带你们走进西馆浏览历史。</p> <p class="ql-block">  苏州,一座开放包容、风雅精致的城市,从远古款款走来。伴随长江裹挟着上游的泥沙,经年累月,冲积成陆,变得丰腴而美丽。</p><p class="ql-block"> 万年以前,三山先民点燃文明的火把,照亮了这片沃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之花,渐次绽放。商周之际,太伯奔吴,士著归化,遂成吴文化发祥之地。春秋争霸,吴国崛起,建都筑城,越承楚继,名留青史。</p><p class="ql-block"> 汉唐之间,由县升为州,雄于江南,俨然三吴都会。两普变乱之际,中原士族南迁,流风所及,气习竞趋雅驷。六朝烟雨,楼台繁峙:隋唐运河,贯通南北:五代迭更,文教昌明。诗意词境中,余响犹在耳。</p><p class="ql-block"> 宋元以降,平江所辖。山水清嘉,引沧浪之水于亭畔,园林肇始;人文蕴籍,延鸿博之士登讲席,府学初开。城坊纵横,市肆林立,物阜民丰,天下用足。谚云:“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堪称定评。</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清,一府之地,工商繁兴;人才教出,科第之盛,冠绝一时;诗书前印,开宗立派,一脉相承:小说观剧,雅俗共赏,流播四方。士民生活,益趋精致,以至于今。</p><p class="ql-block"> 太湖之畔,名城苏州。鱼米之乡,纯粹江南。东海之演,人间大堂。</p> <p class="ql-block">碳化稻谷颗粒,苏州草鞋山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上:夔纹盨 西周铜质。</p><p class="ql-block">体形较大,折沿,双立耳,袋足较矮。肩部饰一周曲纹。此器具有浓厚的南方特色,时代属西周中后期。</p><p class="ql-block">中:百乳簋(商)</p><p class="ql-block">下:晋侯簋(西周)</p> <p class="ql-block">贝币</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商)</p> <p class="ql-block">吴王余眛剑(春秋)</p> <p class="ql-block">苏州得名</p><p class="ql-block"> 隋开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苏州自此得名。隋至唐代中期,苏州一直是江南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安史之乱”后,其政治地位虽被澜州(今镇江)取代,但仍是太湖流域重要的经济中心。</p> <p class="ql-block">图1 琉璃簪、 图2 银狮子、 图3宋朝朱雀、 图4北宋玄武、 图5北宋金龙。</p> <p class="ql-block">十一面铜观音像 (宋)</p> <p class="ql-block">  石门楣</p><p class="ql-block">东汉孙坚、孙策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石头过梁东汉(公元25 - 220年)出土于苏州。</p> <p class="ql-block">三彩鸳鸯扁壶 三彩兽面户田壶(唐)</p> <p class="ql-block">半城园亭</p><p class="ql-block">“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苏州园林建造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明中叶至清中期进入全盛期,苏州遂有“城里半园亭"之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陶枇杷供器。</p> <p class="ql-block">  宋朝范仲淹,第一个在苏州办学府。</p> <p class="ql-block">  明 文徵明 五月溪亭图轴</p><p class="ql-block"> 文徴明(1470-1559),初名壁,四十二岁起以字行,号衡山居士,v。长洲人。</p><p class="ql-block">五十四岁以岁贡生荐授翰林院待诏,</p><p class="ql-block">三年后即谢病归。书法诸体皆能,小楷</p><p class="ql-block">温纯精绝,隶书挑拨平硬,行书得《圣</p><p class="ql-block">教》遗意,大字则多仿黄庭坚。绘画尤</p><p class="ql-block">长于山水,构图平稳,笔墨秀润;兼擅</p><p class="ql-block">花卉、兰竹、人物等。著有《甫田集》。</p> <p class="ql-block">  清王原祁</p><p class="ql-block">仿黃公望山水图轴</p><p class="ql-block">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太仓人,王时敏之孙。康熙八年</p><p class="ql-block">(1669)中举人,次年登进士,入值南书房,官至户部左侍郎。曾奉命入内府鉴定宫廷收藏古代书画的真伪,《文斋书画谱》编纂总裁。擅画山水,画风主要受元代黄公望与倪影响。作画时先笔后墨,自称笔端有“金刚杵”。著有《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p><p class="ql-block"> 何澄及其子女捐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鉴仿倪赞山水画图 轴</p><p class="ql-block"> 王鉴(1609-1677),字圆照,号湘碧。太仓人,王世贞曾孙。 崇祯六年(1633)举人,官廉州知府,故称“王廉州”。山水早年多学黄公望,风格与王时敏相近;中、晚年吸收巨然、王蒙画法。善用中锋尖笔,墨色浓润,鍍法细密。著有《染香庵集》。 </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一万年前,苏州从远古蒙味中醒来。她风雨兼程,步展豪迈,走过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走过金戈鉄铁马的春秋战国,见证了秦汉隋唐的天下一统,见证了宋元明清的锦绣繁华。他经沧桑,历久而弥新,走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崭新的伟大时代。</p><p class="ql-block"> 苏州如诗,是枫桥夜泊船,凌波过横塘;苏州如画,是姑苏台上月,人尽似神仙。且把吴钩看了,转瞬已是千年。但见水袖蹁跹,牙板轻拍,吴歈雅绝。天地悠悠,湖山点点,有一座城是苏州,是江南,既纯粹,又斑斓。烟波浩渺的太湖,是她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长江,是她的血脉;山清水秀的江南,是她的舞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古典,又现代,生机勃勃,方兴未艾。 </p><p class="ql-block"> 一万年的回眸,一万年的等待,一万年的苏州,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玉兰镶如意</p> <p class="ql-block">红白珊瑚</p> <p class="ql-block">象牙雕</p> <p class="ql-block">檀香扇</p> <p class="ql-block">绢泥人三组</p> <p class="ql-block"> 灯担堂 近代</p><p class="ql-block"> “堂名担”,是指堂名班子到主人家演奏时,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的物件以专担保存,挑送至主人家,故借以为名。届时再将这些零构件有机组合,上悬玻璃彩灯,装置在主人家的厅堂或天并内,搭建成一座光彩夺目的演出舞台,故称“灯担堂名”。</p><p class="ql-block"> 作品整体来采用红木和黄杨木材质,以众多小构件装配而成:通体雕珲、富丽华美,形制似重槍叠楼的建筑。至今此类百年遗存已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汉简、孙膑兵法汉简。(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缂丝 群仙礼寿图轴 清《西清王母娘娘寿辰客思卷》(公元1644年至1911年)</p><p class="ql-block"> 沈金水制金地缂丝牡丹二十世纪《金地牡丹缂丝挂毯20世纪。。 </p><p class="ql-block"> 吴绣阊市</p><p class="ql-block"> 清代苏绣臻于鼎盛,“衣被几遍天下,而尤以吴为绣市”。宫廷绣、闺阁绣、民间绣、商品绣,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苏州因此成为“家家有绣绷,户户在刺绣”的“绣市”。中国四大名绣一苏绣、蜀绣、湘绣、粤绣的格局亦在清代形成,苏绣位列四大名绣之首。</p> <p class="ql-block"> 宋锦 如金</p><p class="ql-block">“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苏州宋锦有“锦绣之冠”的美称,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齐名。宋廷南渡后,苏州成为宋锦的重要生产中心;元代至正年间苏州织造局生产的宋锦,其纹样和技法皆继承北宋传统:明代织锦业衰落;清初苏州宋锦有所恢复,并于康熙年间达到了全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锦如金</p> <p class="ql-block">缂制苏州</p><p class="ql-block">缂丝,是以生为经线,各种彩色熟丝线为纬线,通过“通经断纬”的方法制造的精美丝织物,素有“一寸绳丝一寸金”之说。宋代是中国丝技艺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以前所见丝多为日常实用品;时至南宋,绳丝开始转向纯欣赏用途的仿名人书画,生产中心也移至江南。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多丝名家,如松江朱克柔、苏州沈子蕃、常州吴煦等。明清两代的丝织造中心都在苏州,此缂丝用途已非常广泛,不但用于帝王贵族的服饰,也用于书画装裱与制名画。</p> <p class="ql-block">沈寿</p><p class="ql-block">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宧,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一儒商家庭,客居通州(今南通)。</p><p class="ql-block"> 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p><p class="ql-block">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p><p class="ql-block"> 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了所长兼教习。1921年6月1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48岁,葬于南通狼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苏州极简史。</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始建苏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分为三十六郡2000多个县,这里属于会稽郡吴县;</p><p class="ql-block"> 129年,东汉永建四年时,划会稽郡东北为吴郡,这里是吴郡吴县;</p><p class="ql-block"> 589年,隋开皇九年,杨素占城,始名苏州(杨素迁城);</p><p class="ql-block"> 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系吴县置长洲县;</p><p class="ql-block"> 1724年,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分置元和县,从此苏州格局为三县合城而治。</p><p class="ql-block"> 1912年,民国元年,将吴县、长洲县、元和县三县合并为吴县。</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城里城外都是吴县。长洲县学,即现平江区实验小学,不久前刚恢复校门口。</p> <p class="ql-block">  苏州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1市(常熟)5县(沙洲、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和平江、沧浪、金阊、郊区4个区。之后,5个县先后撤县建市,其中沙洲县更名为张家港市。</p><p class="ql-block"> 1992年和1994年先后,从吴县及郊区划出部分乡镇,分别设立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p><p class="ql-block"> 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p><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p><p class="ql-block"> 2001年,吴县被撤销,分设吴中、相城两个区。</p><p class="ql-block"> 2002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p><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行政区域设立为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1年3月底,苏州市下辖姑苏、虎丘、吴中、相城、吴江5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代管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4个县级市。</p><p class="ql-block"> 苏州全市共有45个街道、51个镇,其中苏州市区有34个街道、20个镇。</p><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多多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