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我觉得很踏实很充实,目光和思想一直在一本书里进进出出。</p><p class="ql-block"> 早在暑假来临时,我就铆着一股劲准备读书。</p><p class="ql-block"> 不再赌咒发誓,不再孤注一掷,不再祈求奇迹,不再想入非非。“欲要教好书,先做读书人。”那天,目光在书柜里逡巡,定格在一本装帧素雅的书上——《致语文教师》,余映潮老师的书,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p><p class="ql-block"> 到今天,这本22万2千字的书,已经读完。</p><p class="ql-block"> 收获是全方位的,教益是多维度的。这本书副标题为《余映潮教育教学智慧40则》,有三辑: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余先生教我们怎样成长,怎样炼艺,怎样治学。从中可见余老先生勇往直前的锐气、浩瀚无边的睿智以及星辉斑斓的丰瑞。如我观过的黄山的云海,南海的波涛,泰山的日出。</p><p class="ql-block"> 捧读此书,时而会莫名地泪目,那是因为惭愧;时而有幸福的颤栗,那是因为叫绝。读罢掩卷,我稍感慰藉——至少我的血,还未冷,我的眼,还有光。</p><p class="ql-block"> 我是怎么读这本书的呢? 我有时凝神默读,洞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意蕴;有时激情诵读,体悟“一枝一叶总关情”之况味,有时轻声快读,犹如“轻舟已过万重山”般酣畅,有时圈画批注,则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之高妙。</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日子有时肤浅不深刻,有时浮躁不悠长,有时逼仄不舒展。只有这读书的日子最有意思有意义, 这样的日子前前后后能相互灌溉能相互滋润,形成回荡激昂的动力循环,汇成一条开阔的大河,再不会有腐臭和干涸。</p><p class="ql-block"> 这或许是一种真正的成熟,我这样想。</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想起苏东坡先生。他成熟于黄州,那时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我如今跟他当年仿佛年纪,见贤思齐为时不晚。</p><p class="ql-block"> 我又记起余秋雨先生来。他说一个人不妨集中一段时间,像宗教家的封山闭关一般,为自己营造一个安静的阅读道场。</p><p class="ql-block"> 恰逢其会,且让我“闭关一夏图破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