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就业,辅导创业,培养未来新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乡党篇第三章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篇乡党篇第三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君召使槟bī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也。”</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孔子奉召去接待来宾,表情庄重严肃,脚步轻快。见了宾客后,与站立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很是整齐;当快步向前时,衣服展开如鸟儿的翅膀。客人走后,必向君主复命,说:“来宾都走远了。”</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形容孔子在接待宾客时的礼仪表现。首先孔子的貌相是庄重严肃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恭敬”出自庄重与严肃,也就是说,“无严肃无恭敬”。通俗一点讲,接待客人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动作要敏捷轻盈,给人的感觉是“忙前忙后”,像是十分快乐的样子;不能给人感觉是“慢慢腾腾”,像是不高兴的样子。在“庄重严肃”、“忙前忙后”的气氛中,来宾会感觉到被恭敬、被欢迎。接着是给来宾行礼,与站立的行揖拜礼,左右拱手。这里没有说孔子接待外宾时穿什么衣服,但是说明了衣服一定要合适得体,以便在做左右拱手时其衣裳能够前后摆动的整齐,在趋步向前时,能够张开犹如鸟儿的翅翼。你看看,中华礼仪被孔子表现的惟妙惟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礼”。</p><p class="ql-block">由此看出,传统文化中的待客之道,其中包括而不限于神情、衣服、行礼、送客等,对于今天的人来讲也并非过时。窃以为,现在的国人大多已经不学礼、不知礼、不用礼长达一百余年了,如今说是“礼崩乐坏”也不为过,如果咱们再说自己是“礼仪之邦”是否涉嫌“不知耻”呢?应该说,中华民族曾经为世界人类创造了灿然的礼仪文明。《礼记.礼运》中记录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礼,还不如死了好!或许有人不认同、不理解这个观点。《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说这话是对学生言偃讲的,当时言偃问孔子“为什么礼如此重要”,孔子说:“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xiáo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意思是说:“礼,是先王用来遵循天道,治理人的性情的。所以离开了礼就要死,得到了礼才能生。这个礼,必定是本源于天,效法于地,参验于鬼神,贯彻于丧、祭、射、乡、冠、昏、朝、聘等各项礼仪之中。圣人用礼来昭示天下,天下国家才能中正治理的好。”古代圣贤把礼上升到天地之道,与鬼神共参的地步,意思是说,人们不是要修道吗?人们不是要修德吗?那好啊,就从学礼、用礼开始,学礼、用礼就是遵循道德,就可以与鬼神沟通说话。而且礼又是治理天下的法则,用礼治理国家,国家就可以得以和谐中正。孔子又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不学习礼仪,怎么可以在社会上立得住脚呢?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其实这句话的“理”字不是道理的“理”,而是礼仪的“礼”,是宋代理学出现以后,用道理的“理”取代了礼仪的“礼”。从文化思想本质上讲,“理”与“礼”同源,“天理”即“天礼”。窃以为,“理学”的“理”是一个哲学概念,认为天下万物都是有“理气”组成的,是抽象的;而礼仪的“礼”已经被圣人规范化贯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是具象的。比如,经常听到有人说:“还有天理吗?”其实人们并不能说出“天理”具体是什么,只是心中的感觉,对吧?但是,“礼”被礼仪化后成为具体的规范与标准,有道是大礼三百,威仪三千,违背了“礼”哪一款、哪一条,可以明明白白地讲清楚,讲礼即是讲理。所以啊,与其说我们中国人是一个讲“理”的民族,倒不如说是讲“礼”的民族。当然,在现代法治时代,鄙人并不是说不讲“法”。窃以为,“法”应该是最后的约束底线,不能置于“礼(理)”的前面。情、理(礼)、法三者逻辑关系,应该是,合乎情,顺乎理“礼”、依乎法;从人性层面上讲,情、理、法其约束强度依此递减;从治理层面上讲,情、理、法其约束强度依次递增。窃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之核心是中正和谐,所以过于强调法治并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佳治理模式,因为法治只是让人碍于“惧怕”而不敢违法,达不到人心向善的目的,而礼治确使其人心向善。鄙人认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同社会应该是德、法并治,礼(理)治为主,辅以法(刑)治。</p> <p class="ql-block">美国著名哲学家赫伯特.芬格莱特说:“对于一个‘克己复礼’的人来说,这种礼仪方式比策略或者强迫更有力量、更加无可逃避。孔子真正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运用礼的力量的人能够影响那些超越他之外的东西——但那种仅仅按照命令而拥有物质力量的人却做不到这一点。”比如,孔子的送客之道,当他目送客人离去,依然还站在那里的时候,是自发自觉的礼仪习惯在起作用,“礼”的力量已经在发挥影响。当客人走出很远,回过头来,看到孔子还站在目送,就会心生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如果这个客人来自异邦,那么孔子的这个行为就会为两国的邦交奠定一丝一缕的温情,“礼”就走入“仁德—公道”的境界。所以,赫伯特.芬格莱特把孔子的“礼”的“言行”本身视作为一种“关键的行动”,这种“关键的行动”的力量超越强制性的命令所带来的影响。鄙以为,“礼”是一种道德,而不是大多人所理解的客气、礼貌或者情商。通过“礼”在丧、祭、射、乡、冠、昏、朝、聘等各项礼仪之中贯彻施行,使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致中和,天下中和,大道之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的意思是:“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p><p class="ql-block">中国有一句俗话叫“高接远送”,许多人泛泛理解为高规格接待,对吧?现在政府已经明文禁止,是为了杜绝官僚主义,这是正确的。但是,“高接远送”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之规定,其本身没有“褒贬”,只是一种礼制。“高接”并不是高规格接待的意思,而是古人为了更好地迎接来人,在高处搭建一个瞭望台,一旦发现来人的影子,马上告知迎接班子做好准备。其实“高接远送”的原话是“远迎远送”。比如说,大军出征,天子必须要出城十里壮行;大军胜利凯旋,天子也要出城迎接。否则,做国君的就是失礼了,除非另有政治缘故。至于天子出城的距离是根据将帅的级别大小以及战争情形而定,一般是先派出相当级别的官员前去更远的距离迎接,最后是国君亲自登场。送行是反着来,国君首送,然后是委托官员送的更远。在特殊请况下,甚至派人送到目的地。“远迎远送”不仅仅适用于为将军出征送行或迎接,而且适用于任何情形,当然也适用于百姓之间的迎来送往。比如说,昏嫁情形,男方要亲自到女方家迎娶,女方家人要派人送新娘到男方家,这个礼制一直保留至今。窃以为,在当下日常人情世故的交往中,“远迎远送”是非常好的一种礼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十分有意义。比如说,你请人吃饭,是不是希望要达到目的呢?对于重要的客人,出门迎接要比在屋子里等候效果好,对吧?甚至到重要的客人的住地去接,效果更加好。酒足饭饱后,客人离开时,送客是大有讲究的,这一点应该学习孔子的做法,一定要目送客人,直到看不见客人了再离开,而不是匆匆握手就告别回转。有时候,客人想回头再打个招呼,却发现主人不见了,这就是“失礼”。“合礼”的送客之道,要等到客人走远看不见了,火车开走看不见了,开车走远看不见了,飞机飞远看不见了,主人才应该离去。当然,如果有需要,直接将客人送到家里。</p> <p class="ql-block">今天学习的《论语》这段话中,“揖所与立,左右手”字面的意思上面已经翻译了,“与站立的人作揖,左右拱手。”“揖礼”是西周之前就有的一种见面礼,俗称“作揖”,比“跪拜”礼要次一等。“揖礼”不下跪,是站着行礼,依据双方的地位与关系而定,分为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长揖等。孔子接见来宾时用了二种“揖礼”,“天揖礼”和“拱手礼”。“拱手礼”就是“时揖”,俗话叫“抱拳礼”,“拱手礼”用于平辈、平级、平等之间的见面、辞别礼。就是说孔子“左右手”用的是“拱手礼”,但是孔子一开始见来宾时,可不是“拱手”,而是“揖所与立”,用的是什么揖礼呢?孔子应该用的是“天揖礼”,即标准的“揖”礼,“天揖礼”用于正式礼仪场合,是对长者、尊者的揖礼。孔子一见到来宾,步伐轻盈,趣步向前,表情严肃庄重,对着来宾正中站立的方向,在适当的距离停下,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双手缓缓高举齐额,俯身60度,起身,恢复肃立的样子;然后,再向左右行一个“拱手礼”。请注意,刚一见到来宾,不是一一作揖,而是对来宾集体(不管是多少人)只行一次“天揖礼”,算是欢迎礼。或许有人问:“如果来宾是一个人、二个人、三个人怎么办?”窃以为,如果是一个人,只行一次“天揖礼”就可以了;如果是二、三个人,对着站在中间的人行“天揖礼”,然后对着左右人行“拱手礼”。看样子,这段话说明孔子接待的来宾是一群人,至少是在三人以上。或许又有人问:“为什么行了天揖礼还要给左右站着的人行抱拳礼呢?”窃以为,站在中间的应该是来宾的“领队”,所以行长者礼,表示尊重;其他人应该是随行人员,所以行“抱拳礼”,虽然也是尊重,但是平等之间的尊重;不能只是给来宾的“领队”行礼,随行人员也不能马虎。或许又有人问:“来宾都是一样的级别怎么办?”窃以为,好办,一一行“天揖礼”不就行了,不再左右行“抱拳礼”,只是麻烦一些而已。</p><p class="ql-block">至于孔子接待来宾所穿的衣服,应该是有礼仪讲究的,虽然文中没有提及颜色及具体款式,但外事场合的穿戴必须符合礼仪的动作要求。比如,衣裳不能太紧身,因为衣服太紧身影响礼仪动作的发挥,还应该注意衣服里外的搭配,以便俯身起身、趋步快走时,外衣犹如小鸟翅膀展开的样子,给人一种快乐、愉悦的享受。</p><p class="ql-block">目前社会上有不少所谓的“礼仪大师”,窃以为,没有几个是学五术的,尤其是教女同志礼仪的,让人家穿着旗袍,拿着小扇子,迈着西方模特的步伐,不禁让人苦笑不得,这不伦不类的“礼仪”真不知有什么意义所在?还有就是学院、社会上开设的商务礼仪课,全是西方文化那一套,比如如何递名片?如何握手?如何介绍自己?等等。殊不知,不修礼德,犹如根本不立,何来道生?所以啊,与其说中国经济多“泡沫”,倒不如说中国如今的文化乱象远大于经济问题。有道是:文化乱象必导致经济“桎梏”;反过来,经济问题必源于文化问题。那何谓文化乱象呢?鄙以为,伪君文化、时髦文化、奶嘴文化、娘炮文化、唯钱文化等等是也。如何结束这种文化乱象呢?唯由一批、一大批、一大大批以读书为乐趣、以教书为职业的现代士人的涌现,犹如当年西方的传道士,他们普遍被社会所尊重,通过二三十年的持续教化,中国道统文化才可以重新走上正路,那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时刻,中华礼仪文明重现光辉灿然,必定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尊重。</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