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br>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br>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br>发问远大于结论<br>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这种现象正常吗?我觉得正常。人们小时候因为初涉人事,对眼前的世界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所以喜欢发问,希望从大人那里获得答案;长大了,有一定知识积累,他运用所学知识有一个求知和论证的过程,看重自己所探究的结论,这完全正常。<br>但为什么令人担忧呢?我觉得担忧的是在发问和结论之间缺少一个自我探究的过程。一个人小时候喜欢发问,但他只是在寻求答案,而长大后如果在发问之后能自觉地探求,不断地探求,不在乎那结论如何,或者根本就没有结论,那发问与探究的过程是至为珍贵的。<br>问题是一个人小时候喜欢发问,而随着他不断长大,成为成人,为什么他就疏于发问,而看重结论呢?一个原因是他随着长大,阅历与知识不断丰富,他自己独立认识世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对外界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不断降低,于是不再善于发问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断接受的灌输式教育,使他逐渐成为盛装知识的容器,于是看重人家交给他的现成的结论。<br>结论实际上是可以分为两种的:一种是自己经过反复探究与论证所形成的结论,一种是人家交给他的现成的结论。前一种形成意见和能力,后者只是僵化的知识。我们往往讲学习与接受知识,如果这知识只是装在一个容器里,那知识终究是无用的,而那知识如果经过自身实践与转化,那知识就可成为有用的知识,再经过自身的不断探究,化成经验与能力,再运用于实践中,就可成为再生人力资源。<br>所以发问至关重要。发问是探究的起点。一个小孩子喜欢发问,但他尚不具备探究能力,而随着他长大,如果还是保持童心,喜欢发问,他就会主动、自觉地去探究,这孩子便必成大器,或许有一天他得出的结论是惊世骇俗的,此结论是他深入思考的结晶,当然不光为别人、也为他自己所看重。<br>屈原发出天问,而那每一句问,都指引着后人路漫漫兮而上下求索,而世界上的每一项发明,哪一项不来自最初的好奇之问呢?我们的教育中可能过重追求最后的结果,恰恰忽视受教育者的发问,比如中国家长往往看重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外国家长看重的是孩子在一堂课中问了多少问题,这可能就是教育观念上的差异,而教育观念的差异来自我们与外国不同的教育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体制。<br>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回溯到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当代为什么出不了创新型人才?是因为中国孩子发问的激情逐渐丧失了,随着他们长大,只看重终点的结论,而从始点(发问)到终点(结论)的探究过程被忽略了,这是极其令人担忧的。这一现象不改变,中国怎么会出现创新型人才呢?中国与别的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所以我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结论:发问远大于结论。<br>2022.7.7<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