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构图艺术》,连播【4】

灰姑娘

<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构图学的基本原理</p><p class="ql-block">一、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一)</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传统绘画,源远流长。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经过历代不断地革新变异,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哲学观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魄。而它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无数旷世杰作,无一不在反映着绘画技巧的首要因素一—构图的发展与变迁。</p><p class="ql-block"> 构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现代专业术语,虽然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一—“布局”一—“章法”等各个时期的不同称谓,但它的基本原理,却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变化万千的种种对立的矛盾因素,都通过构图在绘画中得到了辨证的统一。一门学科的真正生命,首先在于发现决定它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通过对其本质的研究,由表及里,由外及内,准确、明晰地把握其艺术规律,才能不断推动其发展。中国画构图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也取决于此。兹分述如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传统人文思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的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p><p class="ql-block">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一部中国文化艺术史,充满着儒家思想的折光。历史上的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展现,都或多或少地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浸染。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以尊崇社会的道德精神为其根本。它基于入世的“仁学”体系,决定了它对人生的关注。孔子的仁学思想产生在血缘关系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将奴隶社会中所残存的氏族时代的原始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作了发扬光大和系统化,从其血缘关系的“亲亲”,推而及于众而“爱人”。在孔子看来,“仁”并不仅仅主于自修,而在于由己及人。《论语.宪问》中“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如也。”“克”为好胜,“伐”为自矜,“怨”为忿忌,“欲”为贪欲,能戒此四者诚为不易,故而孔子说“可以为难矣”。但仅仅能够克己自守还不够,还要推已及人,而这才是最重要的。《论语.雍也》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期儒学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倡导成为文人雅士们立身行事的准则。而孟子的“仁学”在于性善,对道德修养从自觉约束到完成。他有着较为完整的描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 他将孔子所倡导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勤事、慎言、甘贫、守贱、坦荡、公正、正身、笃学、忠诚、刚毅等优秀品德,进而由倡导升到人格与道德责任的高度。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而于《尽心上》为乐,充分表达了由个体的人格完善所得到的精神愉悦。孔孟的儒家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俗等一切领域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儒学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与人格精神,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木创作的责任在于“成教化,助人伦”,艺术情趣的追求在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 。这就要求艺术情感的表现,必须由道德伦理的理智来节制,荀子的“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之《乐论》)。则是对其最为明确的诠释。在艺术创作中,艺木的价值在于德操的表现,艺术审美亦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基准。虽然从绘画本体来说,儒家学说对中国画特有构成方式的形成、影响不像道家与禅宗那么直接、明确,但正因为如此,人们有时忘记了儒家学说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对艺术本休的影响。实际上,儒学对艺术本体理论中的和谐精神和其所具有的浓重道德内涵,不仅使绘画在中国被看作修身养性的手段,并且负有崇高的道德使命。而由于道德观念的永恒性与广义性,使中国画所表现的自然物象因其道德使命而成为一种观念化了的自然,并带有了特殊的价值内涵。儒道互补才构成了中国艺术的基本思想。从而使中国画在构成上对客观物象的表现,具有了脱离客观物象自然形态制约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之所以成为中国画,取决于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观,而这种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完善,道家学说的出世观与禅宗的推助是其根本所在。</p><p class="ql-block"> 道家学说诞生于战国时期。老子学说兴于汉初,庄学盛于汉末。道家学说与儒学基于入世的人道、人格精神完全不同,其基于出世的哲学思想在老子认为“无知无欲”为理想人格的基础上,在庄子手中发展到了极致。</p>